晨光初露,日出有曜。
翌日一早,浮雲山腳下人流散去,或返程歸家,調養傷勢,或心中生怯,欲逃離風陽郡,或奔赴各地,支援其他戰場。
出於某種敬畏之心,山腳下被打理乾淨,毫無駐紮痕跡,沒有垃圾殘留。
隨他們各奔東西,求真觀擊退真龍、成功抵禦妖潮的消息傳開。
百姓們歡天喜地,奔走相告,載歌載舞;修者驚喜交加,重新審視求真觀與太平教關係,不再人雲亦雲,被流言裹挾,開始慎重思量,理智思考。
當消息傳到各方戰場,各方勢力不由振奮,士氣如虹,求真觀給他們開了一個好頭。
翠屏山,旭日宗與陰府彼此對峙,陷入僵持,前者忙著療傷、收殮同門屍骨與重新布置陣法、構築防線,後者忙著收集亡魂。
當求真觀藏匿半妖與擊退真龍的消息同時傳來,朝光真君朗聲大笑,放下了對浮雲山戰場的擔憂,對玄明讚不絕口。
朝暾真人亦是如此,當弟子提出疑問,擔憂求真觀與太平教同流合汙,這可能是做戲時,這位旭日宗掌教真人笑道:
“儒家有句話: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看問題不能局限於表象,行動比言語更誠實,識人見事當由心始,玄明道友率求真觀抵禦妖潮,擊退真龍是事實,求真觀與太平教的結盟之說,反而無有確鑿證據,隻有流言蜚語。”
見弟子張口欲言,朝暾真人似乎知曉他想說什麼,抬指令其噤聲,解釋道:“求真觀或許真藏有與太平教護法血脈相連的半妖,可那又如何?父子兄弟尚且大義滅親,何況關係遠些的親友?至於做戲?”
他橫了眼自家弟子,恨鐵不成鋼道:“聽聞妖族死傷慘重,隕落的大妖不在少數,求真觀亦有傷亡,這是血海深仇,代價太大了。
你素來在山上修行,甚少下山,才養得你不懂世故,於前期修道而言是好事,可往後便成了禁錮,待此間事了,你當下山遊曆三載。”
青崖山,聽到消息後,閒月真君微微一笑,水月觀眾坤道笑靨如花。
可惜,郡城被封,消息難入。
———
光影交錯,歲月如歌。
太平教起事已有半月,不但風陽郡戰火連天,烽火狼煙,而且周圍各郡也出現動亂。
太平教徒如過江之鯽般數之不儘,遍地開花,各方勢力渾水摸魚,趁機朝對頭痛下殺手,加上得到部分百姓擁護,還有部分勢力兩頭下注,戰局亂成一鍋粥,太平教勢頭猶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漸成氣候。
在這大亂之中,浮雲縣仿佛世外桃源,百姓安居樂業,未曾受太多戰亂之苦,部分不願加入太平教又流離失所的百姓,拖家帶口,跋山涉水,在修者護送下,一波又一波地趕到此地,重新安家落戶,其中不乏富商大賈或豪門權貴。
每一位被接納的百姓,喜極而泣之餘,要麼當場朝浮雲山跪拜,要麼次日登上浮雲山或入太乙救苦廟宇,上香叩拜,表示感謝,清楚他們能在這亂世之中獲得安身之地,求真觀居功至偉。
半月光陰,四代道人陸續出關,求真觀逐漸有了人氣,一部分接待香客,安撫人心,同時在下任掌教長春子的命令下,調動觀中金銀糧帛下山,救濟窮苦百姓,協助浮雲縣官府,助百姓定居開荒,日子早日步上正軌。
另一部分則跟靈獸們相互配合,收攏妖獸屍骨,同時在各處立下太乙救苦神像,布置科儀,擺下供桌,念誦請神咒,恭請太乙救苦神降世,煉度亡靈,播撒甘露,消解怨念,淨化汙濁穢氣,祛除惡臭疫氣,修補破損草木,恢複生機,造福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