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野心滋生_歸義非唐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歸義非唐 > 第295章 野心滋生

第295章 野心滋生(1 / 2)

“殺!!”

七月的西川,戰火依舊未熄。

夏侯孜從成都調遣五千新卒馳援清溪關,試圖挽回南線的頹勢。

然而,這些新卒多為未經戰陣的農家子弟,麵對蠻兵的凶猛攻勢,他們顯得力不從心。

清溪關的關頭的戰場上,唐軍的旗幟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豎起,鮮血染紅了關牆下的每一寸土地。

與此同時,東川的戎州,高駢與段宗榜的對峙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雙方你來我往,戰事膠著,誰也未能占據絕對優勢。

西南的戰事波及甚廣,長江兩岸的淮南、江南等地糧價驟漲,百姓淪為饑民者不在少數。

大唐的局勢,正朝著不可控的方向滑去。

與中原的動蕩相比,隴右卻顯得異常平靜。

亂世之中,唯有自身強大,方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隴右的未來,不在於刀劍之利,而在於人心之固。

“打鐵還需自身硬。”

手握都護府送上的文冊,劉繼隆目光在文冊上掃視。

高進達、崔恕站在他的跟前,前者率先作揖道:

“三十萬絲路商貨已經販賣出去,換得八十二萬餘貫的香料。”

“看來是東西多了,這才導致此次販賣價格略微下降。”

“長安那邊的許多香料商人催促了好幾次,隻要將香料運抵就能換得錢財。”

“不過八十二貫錢財,想要運回隴右並不容易,是否要將其中一些換成黃金?”

麵對高進達的詢問,劉繼隆沉吟片刻後才道:“能換多少就換多少吧,這麼多錢,確實不好運送。”

“若是實在換不了多少,再想彆的辦法,將其運回隴右。”

一貫錢重六七斤,八十二萬餘貫重近五百萬斤,即便用馬車,也需要七八千輛,才能將其運入隴右。

可若是換作黃金,以如今的金價,頂多換十萬兩,十幾輛馬車就能將其運入隴右。

不過先不提長安有沒有那麼多黃金,即便有,也恐怕沒有那麼多人願意用黃金交換。

如今的時局變了,許多達官貴人都在收集黃金。

若是出了什麼事情,黃金可比銅錢方便帶走太多。

放在之前,這八十餘萬貫錢,完全可以換成黃金白銀,運往巴蜀後再換成錢,亦或者直接用於買糧。

可如今錢是有了,但交換卻不方便了起來,更彆提巴蜀糧價的問題了。

“官倉之中還有多少糧食?”

劉繼隆翻了幾頁沒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當即詢問起了高進達。

高進達聞言,當即提醒道:“第七十二頁,一百九十八萬六千餘石。”

劉繼隆見狀翻到七十二頁,這才發現這文冊涵蓋了那麼多內容。

又是大半年的時間過去,這過去的半年時間裡,逃亡隴右的百姓數量雖然不如去年那麼多,但依舊保持著每月四五千人的規模。

安置這些人需要錢糧,如今參與隴右公田的百姓數量多達四十八萬,每個月要消耗二十四萬石。

雖然消耗很大,但回報卻不低。

四十八萬百姓,每個月能開墾十幾萬畝耕地,一年下來近二百萬畝。

隴右的熟田,已經多達七百二十餘萬,而軍民數量則是達到了六十七萬。

按照如今的增長速度,每年逃入隴右的人口在五六萬左右,最多七年,隴右人口就能突破百萬。

如果算上河西的人口,那河隴地區人口,勉強恢複到了新莽時期。

那是河隴的高光時刻,往後就不行了。

以如今的河隴環境,隻要有足夠的糧食和人口來開荒,其土地資源,完全能養活上千萬人口。

單說劉繼隆掌握的十四州土地,就能養活六七百萬百姓。

不過飯得一口一口吃,人口也得一點一點的遷入。

晚唐人口才五六千萬,他要是想遷入六七百萬人口,那得把劍南道和山南西道、關內道掏空才有可能。

更彆提如今四方動亂,遭災者無數,所謂五六千萬的預估人口,恐怕都不一定能湊足。

隴右的底子本就比河北、河南、河東、淮南等道要弱。

自己若是想要東出,必須把底子打牢。

百萬人口,千萬畝耕地,勉強能讓隴右有東出的底子。

想到這裡,劉繼隆翻看了都護府的錢糧度支。

憑借絲路和隴右自己的特產商品,每年斂財一百二三十萬貫不成問題。

兵工官吏等軍餉、俸祿支出在八十二萬貫左右,田稅在二百八十萬石。

不過二百八十萬石田稅需要細分為成糧和麩糠,比例差不多是七三。

一石粟米出七鬥米,三鬥麩,米可以給人吃,麩則是給牲畜吃。

如今世道動亂,遷入隴右的人口很多,糧食還是存起來比較好。

想到這裡,劉繼隆開口道:“即日起,軍餉俸祿儘數折為錢發放。”

“秋冬衣仍舊賜予,糧餉及油鹽醬醋及布匹都不再發放,折為軍餉十二貫。”

高進達與崔恕聞言有片刻錯愕,但反應過來後,便連忙作揖應下。

十二貫軍餉,若是放在大唐,這足以讓牙兵鼓噪,但這是隴右。

隴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類行當,基本都被衙門把控,物價十分穩定。

神策軍三十貫軍餉,隻能買二十石米。

可隴右軍十二貫軍餉,卻能買二十六石米,這就是物價穩定帶來的差距。

“節帥,那工匠和官吏應該怎麼算?”

高進達作揖詢問,劉繼隆聽後則是說道:“按照糧價平折。”

“這政策隻是暫時的,境外的情況如何,你們也都清楚。”

“糧食最好還是收入官倉之中,而且帶著錢搬家,也總比搬著糧食搬家要方便多了。”

“若非擔心糧食不夠,我都想把糧食往外賣了。”

他這話引得高進達與崔恕露出笑容,但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四周糧價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時候,隴右的糧價卻穩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間,若是往外販賣糧食,倒也不是不可行。

不過劉繼隆很清楚,往後的大唐會越來越亂,糧食價格會越來越高,最後把人逼得人相食。

唐末及五代十國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亂象,主要還是生產遭到破壞,沒有那麼多糧食。

為了活下來,軍頭隻能征戰,征戰就會破壞生產,生產被破壞,糧食就更加不足,不足之下就隻能人相食。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若非郭威、柴榮、趙匡胤及趙光義四人相繼接力,這種亂象也真不一定能改變。

當然,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勵精圖治,局麵也有可能提前改變。

隻是如今劉繼隆來了,這種亂象便隻能成為一時,而不能循環下去。

隴右的百姓,每年所能吃下的糧食,也不過就三百餘萬石,剩下的二百萬石,基本都流到了劉繼隆的官倉中。

官倉的糧食將會用於招撫流民,開墾荒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此持續下去,用不了幾年,隴右的耕地數量也就越來越多,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即便隴右的田稅稅率依舊很高,但耕地多了以後,百姓的日子卻比在劍南等處要好太多。

吃不完的糧食,劉繼隆也不會采買往外販賣,而是留在隴右,藏富於民。

日後若是都護府需要糧食,則是完全可以從境內百姓手中采買,不用跑到境外采買,受旁人限製。

今年秋收後,官倉內的糧食,足夠湧入隴右的這些饑民吃五年。

隻要不遇到天災,隴右的糧食會越來越多。

按照如今的速度,大概再過兩年,隴右境內熟田數量也差不多到九百萬畝了,另外還能有四百萬畝待熟的荒田。

以隴右如今情況,隻需要再運轉兩趟絲路,存儲足夠的糧食,自己也就可以指示尚摩鄢進攻西川了。

思緒間,劉繼隆又翻看了度支的其它內容。

“如今隴右境內,還有多少百姓沒有分田的?”

他詢問高進達,高進達也不假思索回應道:“沒有分田的百姓,大多都是過去三年湧入的百姓。”

“這些百姓數量在十七萬左右,而衙門掌握的待熟荒田在二百七十萬畝左右。”


最新小说: 洪荒:先天陰陽蛟,再無金蛟剪 偽裝深情,假死離開後京圈父女齊下跪 年代文裡做極品 入伏後 人在遊神,見鬼起乩增損二將 穿越者聊天群,我沒穿越啊 水滸之新宋江 直播看診?我讀毛茸茸成緝凶高手 公路天災:惡女重開遊戲帶飛全球 熟練度固定100,我成武道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