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趙朔是三天後,才接見紮爾杜什特的。
沒辦法,他太忙了。
首先是工匠的問題。
蒙古軍破中都,趙朔分了七千工匠。另外,還有掃蕩河北獲得的工匠呢?還有術赤、哲彆、木華黎分他的工匠呢?
事實上,趙朔麾下的工匠已經達到一萬一千三百多人。
他在撫昌桓三州,留下了三千工匠。
剩下的八千三百工匠,隨他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
這些工匠連同他們的家屬,就是四萬三千多人了。
這麼多人要在草原上安頓下來,千頭萬緒,很多事情需要趙朔拍板。
其次,就是巴魯營了。
趙朔麾下的巴魯營戰士達到四萬,他在撫昌桓三州留下一萬,剩下三萬巴魯營戰士隨他來到草原。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安排巴魯營去開荒。
趙朔從中原地區運來了大量的糧食,供應這些工匠和巴魯營戰士兩年是沒問題的。但是,以後呢?驟然增加的七萬多人口,從中原運糧食是極不劃算的,必須想辦法自給自足。
草原的冬天來的早,現在必須開出足夠的田地,才不會耽誤明年的春耕,明年秋天才能有收成。
對,草原上的土地,由於土壤和氣候的原因,是不適合種糧食的。
不過在沿河流、湖泊的地區,種一些糧食問題不大,之前孫威已經試驗過了。
但是,孫威那時候是指揮一千巴魯營戰士,現在一下子增加到四萬,孫威的管理才能和經驗一下子就跟不上了,需要趙朔的幫助。
另外,趙朔未雨綢繆,帶來了四十名漢軍八旗軍官。這些軍官,都是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會讀書寫字,並且對農業非常了解的。
就這樣,趙朔、孫威、抹赤彆都溫、四十名八旗軍官、二十名熟悉當地水土的牧民,連連開會,製定了大致的開荒計劃。哪裡適合開多少荒地,需要多少人、多少農具,要調多少牲口去,如何調動巴魯營生產的積極性,都要一一細致的安排。
晚上,趙朔則分彆歇在忽蘭、阿麗婭以及蘇娜的帳篷內。
原來阿麗婭跟趙朔出征在外,一年多沒懷孕,那是趙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務必要讓華箏生下嫡長子。後來,趙朔回歸草原後,趙朔主要陪華箏,陪其他妻妾的時間不多,忽蘭、阿麗婭和蘇娜才沒懷孕。
而華箏剛剛生完小趙赫,趙朔擔心她生產太密集傷了身體,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現在眼睜睜地看著,窩闊台都四個兒子了,術赤有兩個兒子,察合台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了,趙朔才隻有一個兒子,華箏也有些著急,讓趙朔多陪陪其他女人,生的子女越多越好。
總而言之,直到三天後,趙朔才好不容易有了些空閒時間,接見了紮爾杜什特。
“紮爾杜什特·阿米爾,拜見偉大的駙馬!對不起,我違背了我們的約定,遲來了兩年七個月零九天。”
紮爾杜什特一見趙朔,就趕緊大禮參拜,表達歉意。
趙朔其實對他的歉意不歉意什麼的並不感冒,道:“所以,我要的那些東西,都準備好了?”
“都準備好了。當初,駙馬要四十匹阿拉伯馬,公母各二十匹。為了表達歉意,這次我給您帶來了四百匹阿拉伯馬,公母各兩百匹,不但匹匹高大健壯,而且都是三歲左右,最適合配種的年紀。”
四百匹阿拉伯馬,以後要繁育起來,至少能給趙朔省上三年的時間。
這紮爾杜什特的歉意真夠足的啊!
趙朔心中大喜,道:“那大馬士革鋼呢?”
紮爾杜什特道:“這就是我來遲的主要原因了。實際上,兩年前,我已經想辦法弄到了二十名工匠,基本能滿足駙馬的要求。但是,想到反正已經遲了。為了表達對駙馬的歉意,就必須做到最好。”
趙朔道:“最好是什麼意思?”
紮爾杜什特仔細解釋,道:“大馬士革鋼雖然非常鋒利,但是韌性很差。隻適合做貴族佩戴的刀劍,不適合做戰場上的長刀大槍。如果那些戰場上的大槍配上大馬士革鋼,攻擊敵軍的重甲武士時,很可能會直接斷掉。”
趙朔之前,還真沒聽說過此事。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印象中隻有大馬士革刀非常出名,似乎沒有大馬士革槍?
按說,用在槍頭上的鋼料,遠沒有刀上多啊?
如果說是因為烏茲鋼太過昂貴,普通士兵不配用這麼好的槍,那軍中大將呢?難道也沒有用的?
趙朔道:“然後呢?你采取了什麼手段?”
紮爾杜什特道:“我打聽到,有一個叫哈裡什的能工巧匠,製作的大馬士革刀,不但非常鋒利,而且有很好的韌性。不過,當地的天竺人,視他為神匠,防護的非常嚴密。
我布局了足足一年的時間,才想辦法把哈裡什和他的家眷,偷偷運出了天竺。”
“乾的好!”趙朔脫口而出。
趙朔是要征服整個世界的。
如果製出來的大馬士革刀,隻是非常鋒利,卻韌性不足,隻能對付輕甲或者無甲目標,或者用來裝逼,那就意義不大了。
能製出硬度和韌性都非常好的大馬士革刀的能工巧匠,才是他最為真實的需求。
而且,趙朔從燕京獲得了不少擅長冶鐵的工匠。
這些人和哈裡什一起,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恐怕用不了太長的時間,趙朔麾下將士的刀槍鋒利,就獨步天下了。
另外,大馬士革刀雖然名字是“大馬士革”,但實際是產自天竺。現在天竺城邦林立,的確也遠不能和中原的官府相比。不過,紮爾杜什特一個外地人,能在天竺城邦中,弄走一個當地人非常看重的能工巧匠的全家,也是相當不容易了。
這是個人才啊!
到了現在,趙朔對紮爾杜什特晚來三年的事,已經完全不計較了。
他就準備開口,允許紮爾杜什特將呼倫貝爾的貨物,販賣到波斯去。
反正趙朔現在獲得的工匠太多了,想必用不了太長時間,他麾下工坊內各種商品的產量,就能迎來一個大井噴。現在能多這麼一個大代理商,也是好事一樁。
沒想到,還有驚喜。
紮爾杜什特道:“除了哈裡什之外,我還在天竺,搜羅到五戶加工棉花的工匠。如果駙馬需要的話,那紮爾杜什特真是榮幸之至。”
“加工棉花的工匠?”
趙朔先是微微愕然,隨即心中泛起一股狂喜。
衣食住行,這又是一筆大大的財源啊!
現在蒙古國統治範圍內,是包括大部分新疆地區的,這些地方種了一些棉花。
不過在這個時代,新疆地區的棉花,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而存在的,種植麵積很小,沒什麼的實用價值。
無他,這時代的人們,習慣了處理麻、絲等長纖維的材料。棉花這種短纖維的材料,就隻有極為個彆地區才能加工了。比如天竺某些地區,或許還有海南島。
之所以說“或許”,是因為趙朔不太確定。
曆史上記載的黃道婆,還得三十多年後才才出生。她得長大後,從黎族那裡學到一些棉花的加工工藝,並且加以改進,棉花才正式傳入中原大地。
現在可好,紮爾杜什特直接給趙朔,從天竺帶來了一些能加工棉花的工匠。
而且,趙朔雖然不會加工棉花,但是他知道黃道婆是怎樣改進棉花的加工技術的。
比如,黃道婆將手搖的軋花車,改進成了腳踏式的。
比如,黃道婆將一尺長的彈弓,改進成了四尺長的。
比如,黃道婆將單錠手搖紡車,改進成了腳踏三錠的。
雖然天竺的棉花加工技術,和黎族人的加工技術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處理棉花,無非是去籽,彈開,紡線,織成布料這四步,萬變不離其宗,原理是相通的。
有了這五戶天竺工匠,再加上趙朔的提點,以及那些中都的紡織工匠……趙朔的這條棉花工業線,簡直是眼瞅著就能打通的節奏。
棉花這玩意兒好啊。
單純從性價比上來看,棉布都秒殺其他一切布料。比它效果好的,價格要高的多。比它便宜的,效果又差得多。
趙朔要是能紡織出棉布來,是多大的產業?
還有禦寒。
在中原地區,這時代人們禦寒,富貴者穿皮裘,貧困者就隻能多穿幾件麻衣了。更窮的人,就隻能在衣服裡麵塞木棉的“綿”,甚至蘆花,禦寒效果更差。
就算隻趙朔隻賣無籽的棉花供人們禦寒,都是筆相當可觀的買賣了。
而且,處理好了棉花,棉甲還會遠嗎?
棉甲的製作非常容易,價格也很低廉,很容易大量製作,對早期火器卻有很強的防護力。
這個時代已經有火器出現了,以後隨著戰爭烈度的增強,火器的威力勢必越來越強。
純鐵甲對抗火器的效果並不好。
在曆史記載中,從元代開始,出現了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裝有鐵片的布麵甲,即棉甲的前身。到了明代,出現了內襯鐵片,外用銅釘固定的正式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