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中隋上穀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易州,領易、淶水、永樂、
遂城、乃五縣。五年,割乃縣置北義州。州廢,以乃來屬。開元二十三年,分置
五回、樓亭、板城三縣。天寶元年,改為上穀郡,複隋舊名。乾元元年,複為易
州。舊領縣五,戶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口六萬三千四百五十七。天寶領縣八,戶
四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今領縣六。在京師東北二千三
百三十四裡,至東都一千四百六十三裡。
易漢故安縣,屬涿郡。隋為易縣
容城漢縣,屬涿郡。改為乃縣。武德五年,置北義州,領乃,又割幽州之
固安、歸義屬之。貞觀元年,廢北義州,三縣各還本屬,聖曆二年,契丹入寇,
固守得全,因改名全忠縣。天寶元年,改為容城
遂城漢北新城縣,屬中山國。後魏改為新昌,隋末為遂城
淶水漢乃縣,屬涿郡。隋屬上穀郡
滿城漢北平縣地,後魏置永樂縣,隋不改。天寶元年,改為滿城。五回開
元二十三年,剌史盧暉奏分易縣置城於五回山下,因名之。二十四年,遷於五公
城。暉又奏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後廢。
瀛州上隋河間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瀛州,領河間、樂壽、景
城、文安、束城、豐利六縣,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縣。貞觀元年,省豐利入
文安,省武垣入河間,割蒲州之高陽、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
苑五縣來。又以景城屬滄州。景雲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縣屬靺州。
天寶元年,改為河間郡。乾元元年,複為瀛州。舊領縣十:河間、高陽、樂壽、
博野、清苑、靺、任丘、文安、平舒、束城。景雲二年,分靺、文安、任丘、清
苑置靺州。大曆後,割博野、樂壽隸深州。舊戶三萬五千六百五,口十六萬四千。
天寶領縣六,戶九萬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一。今領縣五。在京
師東北二千二百裡,至東都一千三百二裡。
河間漢州鄉縣地,屬涿郡。隋為河間縣
高陽漢縣,屬涿郡。隋舊。武德四年,於縣置蒲州,領高陽、博野、清苑
三縣,屬蠡州。八年,二縣又割屬蒲州。九年,複隸蠡州。貞觀元年,廢蒲州,
以靺、高陽二縣屬瀛州
平舒漢東平舒縣,屬渤海郡。後去“東”字,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景州,
貞觀元年,屬瀛州
束城漢束州縣,屬渤海郡。隋曰束城,屬河間郡
景城漢縣,屬渤海郡。武德四年,屬瀛州。貞觀元年,屬滄州。大中後,
割屬瀛州。
莫州上本瀛州之鄚縣。景雲二年,於縣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
文安、清苑,幽州之歸義等五縣屬之。其年,歸義複還幽州。開元十三年,以
“鄚”字類“鄭”字,改為莫。天寶元年,改為文安郡。乾元元年,複為莫州。
管縣六:莫、文安、任丘、清苑、長豐、唐興。天寶領縣六,戶五萬三千四百九
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去京師二千三百一十裡,至東都一千四百三
十裡。
莫漢縣,屬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屬瀛州。
景雲二年,割屬莫州
清苑漢樂鄉縣,屬信都國。隋為清苑。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
屬瀛州。景雲二年,屬莫州
文安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縣東北。舊屬瀛州,景雲二年
來屬
任丘隋縣,後廢,武德五年,分莫縣複置
長豐開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縣置
唐興如意元年,分河間縣置武昌縣,屬瀛州。長安四年,改屬易州。其年,
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改為唐興縣。景雲二年,改屬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隋為涿郡。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
燕、北燕、營、遼等八州。幽州領薊、良鄉、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
等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固安縣屬
北義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
為範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蒲、蠡、北義、
燕、營、遼、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
來屬。又廢北義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都督幽、易、燕、北燕、
平、檀六州。乾封三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龍三年,分置三
河縣。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置薊州。天寶
元年,改範陽郡。屬範陽、上穀、媯川、密雲、歸德、漁陽、順義、歸化八郡。
乾元元年,複為幽州。舊領縣十:薊、潞、雍奴、漁陽、良鄉、固安、昌平、範
陽、歸義也。戶二萬一千六百九十八,口十萬二千七十九。天寶,縣十,戶六萬
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二。今領縣九。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二
十裡,至東都一千六百裡。
薊州所治。古之燕國都。漢為薊縣,屬廣陽國。晉置幽州,慕容雋稱燕,
皆治於此。自晉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薊為治所
幽都管郭下西界,與薊分理。建中二年,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縣,
在府北一裡。
廣平天寶元年,分薊縣置。三載複廢。至德後,複分置
潞後漢縣,屬漁陽郡,隋不改。武德二年,於縣置玄州,仍置臨泃縣。
玄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玄州,省臨泃、無終二縣,
以潞、漁陽屬幽州
武清後漢雍奴縣,屬漁陽郡。曆代不改。天寶元年,改為會昌縣。天寶元
年,改為永清
永清如意元年,分安次縣置武隆縣。景雲元年,改為武清
安次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隋屬幽州
良鄉漢縣,屬涿郡,至隋不改
昌平後漢縣,屬廣陽國,故城在今縣東南。隋屬涿郡。
涿州本幽州之範陽縣。大曆四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奏請於範陽縣置涿州,
仍割幽州之範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涿,屬幽州都督。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
至京師二千四百裡,至東都一千四百八十裡。
範陽漢涿郡之涿縣也,郡所治。曹魏文帝改為範陽郡。晉為範陽國,後魏
為範陽郡,隋為涿縣。武德七年,改為範陽縣。大曆四年,複於縣置涿州
新昌漢縣名,後廢。大曆四年,複析固安縣置
歸義治易縣地,屬涿郡。北齊省入鄚縣。武德五年,於縣置北義州。貞
觀元年,與州同省。八年,複置,改屬幽州。分置涿州,又來屬
固安漢縣,屬涿郡。武德四年,屬北義州,移治章信城。貞觀元年,省義
州,以縣屬幽州,乃移於今治。今治城,漢方城縣地,屬廣陽國
新城大曆四年,析置。
薊州開元十八年,分幽州之三縣置薊州。天寶元年,改為漁陽郡。乾元元
年,複為薊州。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二萬八千五百二十一。至京
師二千八百二十三裡,至東都一千二十三裡。
漁陽後漢縣。屬漁陽國。秦右北平郡所治也。隋為漁陽縣。武德元年,屬
幽州。二年,改屬玄州,又分置無終縣。貞觀元年,屬幽州,省無終。神龍元年,
改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十八年於縣置薊州,乃隸之
三河開元四年,分潞縣置,屬幽州。十八年,改隸薊州
玉田漢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乾封二年,於廢無終縣置,名無終,屬幽州。
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割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
又割屬營州。十一年,又屬薊州。
檀州後漢傂奚縣,屬漁陽郡。隋置安樂郡,分幽州燕樂、密雲二縣隸之。
武德元年,改為檀州。天寶元年,改為密雲郡。乾元元年,複為檀州。舊領縣二,
戶一千七百三十七,口六千四百六十八。天寶,戶六千六十四,口三萬二百四十
六。在京師東北二千六百五十七裡,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四裡。
密雲隋縣。州所治
燕樂隋縣。後魏於縣置廣陽郡。後廢。舊治白檀故城,長壽二年,移治新
城。即今治也。
媯州隋涿郡之懷戎縣。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置北燕州,複北齊舊名。
貞觀八年,改名媯州,取媯水為名。長安二年,移治舊清夷軍城。天寶元年,改
名媯川郡。乾元元年,複為媯州。舊領縣一,戶四百七十六,口二千四百九十。
天寶,戶二千二百六十三,口一萬一千五百八十四。在京師東北二千八百四十二
裡,至東都一千九百一十裡。
懷戎後漢潘縣,屬上穀郡。北齊改為懷戎。媯水經其中,州所治也
媯川天寶後析懷戎縣置,今所。
平州隋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為平州,領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
渝移治肥如,改為盧龍縣,更置撫寧縣。七年,省臨渝、撫寧二縣。天寶元年,
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複為平州。舊領縣一,戶六百三,口二千五百四十二。
天寶領縣三,戶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六。在京師東北二千六百五十
裡,至東都一千九百裡。
盧龍後漢肥如縣,屬遼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為盧龍縣,複開皇
舊名
石城漢縣,屬右北平。貞觀十五年,於故臨渝縣城置臨渝。萬歲通天二年,
改為石城,取舊名
馬城開元二十八年,分盧龍縣置。
順州下貞觀六年置,寄治營州南五柳城。天寶元年,改為順義郡。乾元元
年,複為順州。舊領縣一,戶八十一,口二百一十九。天寶,戶一千六十四,口
五千一百五十七。
賓義郡所理,在幽州城內。
歸順州開元四年置,為契丹鬆漠府彈汗州部落。天寶元年,改為歸化郡。
乾元元年,複為歸順州。天寶領縣一,戶一千三十七,口四千四百六十九。在京
師二千六百裡,至東都一千七百一十裡。
懷柔州所理也。
營州上都督府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為營州總管府,領遼、燕二州,領
柳城一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管營、遼二州,貞觀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
督師、崇二州。六年,又督順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萬歲通天二年,
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元年,移府於幽州界置,仍領漁陽、玉田二縣。開元四
年,複移還柳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柳城舊治。天寶元年,改為
柳城郡。乾元元年,複為營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
天寶,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北三千五百八十九裡,至東
都二千九百一十裡。
柳城漢縣,屬遼西郡。室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遠者六千裡,近者二
千裡。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
燕州隋遼西郡,寄治於營州。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領遼西、瀘河、
懷遠三縣。其年,廢瀘河縣。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於幽州城內。貞觀元年,
廢都督府,仍省懷遠縣。開元二十五年,移治所於幽州北桃穀山。天寶元年,改
為歸德郡。乾元元年,複為燕州。舊領縣一,無實土戶。所領戶出粟皆靺鞨彆種,
戶五百。天寶,戶二千四十五,口一萬一千六百三。兩京道裡,與幽州同。
遼西州所治縣也。
威州武德二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城內。七年,廢總管府。
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大都督。所領戶,契丹內稽部落。舊領縣一,戶七
百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寶,戶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兩京
道裡,與涿州同。
威化後契丹陷營州乃南遷,寄治於良鄉縣石窟堡,為威化縣,州治也。
慎州武德初置,隸營州,領涑沫靺鞨烏素固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淄、
青州安置。神龍初,複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龍契丹陷營州後南遷,寄治良鄉縣之故都鄉城,為逢龍縣,州所治也。
玄州隋開皇初置,處契丹李去閭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於徐、宋州安置。
神龍元年,複舊。今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靜蕃州治所,範陽縣之魯泊村。
崇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置崇州、鮮州,處奚可汗部落,隸營州都
督。舊領縣一,戶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寶,戶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楊師鎮。八年,改為崇州,置
昌黎縣。契丹陷營州,徙治於潞縣之古潞城,為縣。
夷賓州乾封中,於營州界內置,處靺鞨愁思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
天二年,遷於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
八。
來蘇自徐州還寄於良鄉縣之古廣陽城,為縣。
師州貞觀三年置,領契丹室韋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於青
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
寶,戶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陽師初,貞觀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陽師鎮,故號師州。神龍中,自青州還寄
治於良鄉縣之故東閭城,為州治,縣在焉。
鮮州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
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賓從初置營州界,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潞城。
帶州貞觀十九年,於營州界內置,處契丹乙失革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
通天元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放還,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
十九,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舊治營州界。州陷契丹後,寄治於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
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
天元年,遷於宋州管治。神龍初還,改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自宋州遷寄治於良鄉縣之故都鄉城。
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處契丹鬆漠部落,隸營州。州陷契丹,乃遷於幽
州,隸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濱海沃州本寄治營州城內,州陷契丹,乃遷於薊縣東南回城,為治所。
昌州貞觀二年置,領契丹鬆漠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於青
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舊領縣一,戶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寶,
戶二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龍山貞觀二年,置州於營州東北廢靜蕃戍。七年,移治於三合鎮。營州陷
契丹,乃遷於安次縣古常道城,為州治。
歸義州總章中置,處海外新羅,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百九十五,
口六百二十四。
歸義在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州所治也。
瑞州貞觀十年,置於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突厥烏突汗達乾部落。鹹亨
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舊領縣
一,戶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寶,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來遠舊縣在營州界。州陷契丹,移治於良鄉縣之故廣陽城。信州萬歲通
天元年置,處契丹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
幽州都督。天寶領縣一,戶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黃龍州所治,寄治範陽縣。
青山州景雲元年,析玄州置,隸幽州都督。領縣一,戶六百二十二,口三
千二百一十五。
青山寄治於範陽縣界水門村。
凜州天寶初置於範陽縣界,處降胡。領縣一,戶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
八十七。
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麗。高麗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
戶六十九萬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
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令將軍薛仁貴以兵二
萬鎮安東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東府於遼東郡故城置。儀鳳二年,又移置於新
城。聖曆元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複為安東都護府。開元二年,
移安東都護於平州置。天寶二年,移於遼西故郡城置。至德後廢,初置領羈縻州
十四,戶一千五百八十二。去京師四千六百二十五裡,至東都三千八百二十裡。
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蘇州、木
底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岩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
此十四州,並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
天寶,領戶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六。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
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至德之後,入據河朔,其部落
之名無存者。今記天寶承平之地理焉。
山南道
山南西道
梁州興元府隋漢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總管府,管梁、洋、集、興四州。
梁州領南鄭、褒中、城固、西四縣。二年,改城固為唐固,割西縣置褒州。三年,
置白雲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督梁、洋、集、興、褒五州。梁州領南鄭、褒
中、白雲四縣。八年,廢褒州,以西、金牛二縣來屬。九年,省白雲縣入城固。
貞觀三年,複改唐固為城固。五年,改褒中為褒城。六年,廢都督府。八年又置,
依舊督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罷。顯慶元年,複置都督府,督梁、洋、
集、壁四州。開元十三年,改梁州為褒州,依舊都督府。二十年,又為梁州。天
寶元年,改為漢中郡,仍為都督府。乾元元年,複為梁州。興元元年六月,昇為
興元府。官員資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舊領縣五,戶六千六百二十五,口
二萬七千五百七十六。武德領縣六,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
十七。至京師一千二百二十三裡,至東京二千七百八裡。
南鄭州所理。漢縣,屬漢中郡。隋不改。褒城漢褒中縣,屬漢中郡。義
寧二年,改為褒中。貞觀三年,複為褒城
城固隋舊。武德二年,改為唐固。貞觀二年,複為城固
西隋舊。天寶二年,置褒州,割金牛來屬,領西、金牛二縣。八年,廢褒
州,以縣屬梁州
金牛漢葭萌縣地。武德二年,分綿穀縣置,屬褒州。八年,州廢,屬梁州
三泉武德四年,分綿穀縣置南安州,領三泉、嘉平二縣。八年,廢南安州
及嘉平縣,以三泉屬利州。天寶元年,改屬梁州,移治沙溪之東。
鳳州下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為鳳州。天寶元年,複為河池郡。乾元元
年,複為鳳州。舊領縣四,戶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寶,戶五
千九百一十八,口二萬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師西南六百裡,至東都一千四百五
十裡。
梁泉漢故道縣地。後魏置梁泉縣。晉仇池所處地。後魏廢帝於縣置鳳州
兩當漢故道縣地。晉改兩當,取水名
河池後漢縣,屬武都郡。以川為名
黃花武德四年,分梁泉縣置,以川為名。
興州下隋順政郡。武德元年,改為興州。天寶元年,改為順政郡。乾元元
年,複為興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寶,戶二
千二百二十四,口一萬一千四十六。至京師九百四十八裡,至東都一千七百八十
一裡。
順政漢沮縣,屬武都郡。後魏改為略陽,晉置武興蕃以處互市,後魏於武
興蕃置興州,仍以略陽為順政
長舉漢沮縣地,隋為長舉縣。本治盤頭城,貞觀三年移於今所
鳴水漢沮縣地,隋為鳴水縣。舊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
利州下隋義城郡。武德元年,改為利州,領綿穀、葭萌、益昌、義清、岐
坪、嘉川、景穀七縣。二年,置總管府,管利、龍、隆、始、蓬、靜六州。三年,
割綿穀之東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穀縣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義清二縣置
南平州。其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督利、龍、隆、始、沙、南安、南平、靜八
州。利州領綿穀、葭萌、益昌、嘉川四縣。八年,廢南安州,割三泉縣來屬。貞
觀元年,廢沙州。二年,廢南平州,複以景穀、岐坪、義清等縣來屬。其年,以
嘉川屬靜州。六年,罷都督府。以州當劍口,戶不滿萬,移為中州,又降為下州。
天寶元年,改為益昌郡,仍割三泉屬梁州。乾元元年,複為利州。舊領縣七,戶
九千六百二十八,口三萬一千九十三。天寶領縣六,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口四
萬四千六百。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裡,至東都二千一百九十七裡。
綿穀漢葭萌縣地,蜀為漢壽縣。晉改晉壽縣,又分晉壽置興安縣。隋改興
安為綿穀。南齊於壽縣置西益州,後梁改為利州
胤山隋義清縣。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胤山
嘉川隋屬靜州。貞觀十七年,割屬利州
葭萌漢縣。蜀為漢壽,晉改晉壽,江左改晉安。隋改為葭萌,取漢舊名
益昌後魏分晉壽縣置京兆縣,後周改為益昌
景穀漢白水縣地。宋置平興縣,隋改為景穀。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龍州
之方維來屬。沙州領景穀、方維二縣。貞觀元年,廢沙州,以景穀屬利州,仍
省方維縣並入。
通州上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為通州,領通川、宣漢、三岡、石鼓、東
鄉五縣。以宣漢屬南並州。二年,置新寧、思來二縣。三年,以東鄉屬南石州。
又為通川總管府,管通、開、蓬、渠、萬、南並、南石、南鄰八州。通州領通川、
三岡、石鼓、新寧、思來五縣。八年,以廢南石州之東鄉縣來屬。貞觀元年,以
廢南並州之宣漢來屬,又省思來入通川。其年,廢萬州,以永穆來屬。貞觀五年,
廢都督府為下州。長安二年,升為中州。開元二十三年,升為上州。天寶元年,
改為通川郡。乾元元年,複為通州。舊領縣七,戶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萬八千
一百二十三。天寶,戶四萬七百四十三,口十一萬八百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
裡,去東都二千八百七十五裡。
通川漢宕渠縣地,分置宣漢縣,屬巴郡。後魏改為石城縣。梁於縣置萬州,
元魏改為通州。隋為通川縣
永穆宕渠地,梁置永康縣,隋改為永穆。武德元年,屬巴州。二年,置萬
州,蜀割巴州之歸仁,置諾水、廣納、太平、恒豐四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
水縣。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屬巴州,廣納屬壁州,永穆屬通州。廢太平、
恒豐二縣入永穆
三岡隋舊縣
石鼓後魏置
東鄉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樂二縣屬之。八年,廢南石州,
省昌樂入石鼓、下蒲入東鄉
宣漢隋舊。武德元年,置南並州,又置東關縣隸之。貞觀元年,廢南並州,
省東關入宣漢。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屬通州
新寧武德二年,分通川縣置,治新寧故城。貞觀八年,移治賨城。巴渠
永泰元年六月,分石鼓縣四鄉置巴渠。
洋州下隋漢川郡之西鄉縣。武德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四年,又置洋
源縣。天寶元年,改為洋川郡。乾元元年,複為洋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二百二
十六,口一萬八千六十。天寶領縣五,戶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
二十七。在京師南八百裡,至東都二千裡。
西鄉本漢成固縣地,蜀立西鄉縣。後魏於此置洋州,以水為名
黃金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置黃金縣,水名也。隋縣治巴嶺鎮,貞
觀三年,移於今治
興道隋興勢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
洋源武德七年,分西鄉縣置
真符開元十八年,分興道置華陽縣。天寶七年,改屬京兆,仍改為真符。
十一年,還屬洋川郡。
合州中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為合州,領石鏡、漢初、赤水三縣。三年,
又置新明縣。天寶元年,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複為合州。舊領縣四,戶一萬
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萬二百一十。天寶領縣六,戶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
萬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五十裡,至東都三千三百裡。
石鏡漢墊江縣,屬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東宕渠郡及石鏡縣,又改郡為
合州,涪、漢二水合流處為名
新明武德二年,分石鏡置
漢初後魏清居縣,隋改漢初
赤水隋分石鏡置
巴川開元二十三,割石鏡、銅梁二縣置
銅梁長安三年置。初治奴侖山南,開元三年,移治於武金坑。
集州下隋漢川郡之難江縣。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陽、長池、
白石三縣來屬。又置平桑縣,凡領五縣。八年,以符陽、白石屬壁州。貞觀元年,
廢平桑縣。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長池二縣。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陽來
屬。十七年,又割廢靜州之地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符陽郡。乾元元年,複為
集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
五十三,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裡,至東都二千六
百裡。
難江漢宕渠縣地,後周改為難江。梁立東巴州,恭帝改為集州。以水為名
符陽漢縣。武德元年,屬集州。三年,改屬壁州。貞觀八年,複還集州
地平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二年,改狄平為地平。其年,置靜州,
領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縣。貞觀十七年,廢靜州,嘉川屬利州,大牟、清
化屬巴州,地平屬集州。
巴州中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為巴州,領化城、清化、曾口、盤道、永
穆、歸仁、始寧、奇章、安固、伏虞、恩陽、白石、符陽、長池十四縣。其年以
符陽、長池、白石屬集州,以安固、伏虞屬蓬州,清化屬靜州。二年,割歸仁、
永穆置萬州。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化郡。乾元元
年,複為巴州。舊領縣七,戶一萬九百三十三,口四萬七千八百九十。天寶領縣
十,戶三萬二百一十,口九萬一千五十一。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裡,至東都二千
五百八十二裡。
化城後漢漢昌縣。梁改為梁大縣,後周改為化城縣。後魏置大穀郡。隋置
巴州於縣理
盤道後魏置
清化隋屬巴州。武德元年,於清化縣界木門故地置靜州。領清化、大牟二
縣。其年,又置地平縣。六年,移靜州於地平縣。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隸靜州。
貞觀十七年,廢靜州,以清化縣屬巴州
曾口梁置。隋縣治戴公山。神龍元年,移治曾溪
歸仁梁置平州,隋改為歸仁縣。武德二年,屬萬州。貞觀元年,屬巴州
始寧梁置,以山為名
奇章梁置,縣東八裡有奇章山
恩陽梁置義陽縣,隋改為恩陽。貞觀十七年廢。萬歲通天元年,複置
大牟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縣東三裡有大牟山
七盤久視元年分置。
蓬州下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儀隴、大寅,渠州之宕渠、
鹹安等六縣,置蓬州,因周舊名。三年,以儀隴屬萬州。尋複來屬。天寶元年,
改為鹹安郡。至德二年,改為蓬山郡。乾元元年,複為蓬州。舊領縣六,戶九千
二百六十八,口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寶,縣七,戶一萬五千五百七十六,口
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二百一十裡;至東都二千九百九十五裡。
良山漢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縣。後周改伏虞為蓬州,安固為良山。開
元初,蓬州移治大寅縣,至後不改
大寅梁置。舊治鬥子山,後移治鬥壇口,今為蓬州所治
儀隴梁置。武德二年,屬萬州。州廢,還蓬州。舊領金城山,開元二十三
年,移治平溪。
伏虞梁宣漢縣。隋改為伏虞,屬蓬州
宕渠梁置,取漢縣名。舊治長樂山,長安三年,移治羅獲水
鹹安梁置綏安縣,隋改為鹹安。至德二年,改為蓬山
大竹久視元年,分宕渠縣置。至德二年,割屬濆山郡。
壁州下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縣,改置壁州並諾水縣。又割集州之符陽、
白石二縣來屬。貞觀元年,廢萬州,割廣納縣來屬。八年,複以符陽屬集州。天
寶元年,改為始寧郡。乾元元年,複為壁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九十二,口
七千四百四十九。天寶,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七。
在京師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裡,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二裡。
諾水後漢宣漢縣,梁分宣漢置始寧縣。元魏分始寧置諾水縣。武德八年,
分巴州始寧之東境,置壁州及諾水縣。今州所治。廣納武德三年,割始寧、歸
仁二縣地置,以廣納溪為名
白石後魏置,以白石水為名。武德初,屬巴州,又改屬集州。八年,還壁
州。
巴東開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巴東縣。
商州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為商州。其年,於上津縣置上州。貞觀十年,
州廢,上津來屬。天寶元年,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複為商州。舊領縣五,戶
四千九百一,口二萬一千五十。天寶,縣六,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二千八
十。至京師二百八十一裡,至東都八百八十六裡。
上洛漢縣,屬弘農郡。言在洛水之上,故為縣名。隋於縣置上洛郡。
豐陽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為名。舊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
理豐陽川。
洛南漢上洛縣地。晉分置拒陽縣,隋改拒陽為洛南。舊治拒陽川,顯慶三
年,移治清川。
商洛漢商縣,屬弘農郡。隋文加“洛”字
上津漢長利縣地,屬漢中郡。梁置南洛州,後魏改為上州,隋廢州為上津
縣。義寧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為上州,領上津、豐利、黃土、長利四
縣。貞觀初,省長利縣。十年,廢上州,以黃土屬金州,豐利屬均州,上津屬商
州。
安業萬歲通天元年,分豐陽置。景龍三年,改屬雍州。景雲元年,還屬商
州。乾元元年正月,改為乾元縣,割屬京兆府。
金州隋西城郡
武德元年,改為金州,領洵陽、石泉、安康等縣。其年,割洵陽、驢川二縣
置洵州,領三縣。又置西安州。又立寧都、廣德二縣隸西安州。為直州。三年,
金州置總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豐、均、漸、遷、房、重、順十二州。
七年,廢洵州,以洵城、洵陽、驢川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廢直州,又省寧都、
廣德,以安康來屬,仍省驢川縣。八年,省洵城縣,又以廢上州之黃土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為漢南郡。乾元元年,複為金州。舊
領縣六,戶一萬四千九十一,口五萬三千二十九。天寶,戶九千六百七十四,口
五萬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師南七百三十七裡,至東都一千七百裡。
西城州所理。漢西城縣,屬漢中郡。後魏置安康郡,尋改為東梁州。又以
其地出金,改為金州。皆以西城為治所。隋末廢。義寧二年,複置
洵陽漢縣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陽置洵城、驢川二縣。七年,廢
洵州,三縣屬金州。貞觀二年,省驢川。八年,省洵城,並入洵陽
淯陽後魏黃土縣。義寧二年,屬上州。貞觀八年,屬金州。天寶元年,
改為淯陽
石泉隋縣。聖曆元年,改為武安。神龍初,複為石泉。永貞元年,省入漢
陰縣,複置
漢陰漢安陽縣,屬漢中郡。晉武改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為縣。武德元
年,置西安州,立寧都、廣德二縣。改西安州為直州。州廢,省寧都、廣德二縣
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為漢陰縣
平利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隋改為安吉。武德元年,改為平利。
開州隋巴東郡之盛山縣。義寧二年,分置萬州,仍割巴東郡之新浦,通川
郡之萬世、西流三縣來屬。武德元年,改為開州,領四縣。貞觀初,省西流入盛
山。天寶元年,改為盛山郡。乾元元年,複為開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一百二十
二,口一萬五千五百四。天寶,戶五千六百六十,口三萬四百二十一。在京師南
一千四百六十裡,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裡。
盛山漢朐月忍縣,屬巴郡。蜀分置漢豐縣,周改漢豐為永寧。隋改永寧為
盛山。以山為名
新浦宋分漢豐縣置
萬歲後周之萬縣,隋加“世”字。貞觀二十三年,改萬世為萬歲縣。
渠州下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為渠州,領流江、賨城、宕渠、鹹安、潾
水、墊江六縣。其年,改賨城為始安。又分置賨城、義興、豐樂三縣。以宕渠、
鹹安三縣屬蓬州。又分濆水、墊江、濆山、鹽泉四縣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
水來屬。八年,省義興、豐樂、賨城三縣。其年,廢潾州,以潾山來屬。天寶元
年,改為濆山郡。乾元元年,複為渠州。舊領縣四,戶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
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寶,戶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師西
南二千一百七十裡,至東都三千一百九十裡。
流江漢宕渠縣地,屬巴郡。梁置渠州,周改為北宕渠郡,又改為流江郡。
仍於郡內置流江縣。武德元年,改為渠州。又並賨城、義興二縣入流江
濆水梁置。義寧元年,屬濆州。武德三年,屬渠州
渠江梁置始安縣,隋不改。天寶元年八月,改為渠江縣
濆山梁置。濆山,在縣西四十裡,重疊濆比為名。隋末,縣廢。武德元年,
分置濆山縣,又置濆州。八年,州廢,縣隸渠州。
渝州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開皇舊名,領江津、涪陵二縣。其
年,以涪陵屬涪州。三年,置萬春縣。改萬春為萬壽縣。貞觀十三年,以廢霸州
之南平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南平郡。乾元初,複為渝州。舊領縣四,戶一萬
二千七百一十,口五萬七百一十三。天寶,戶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
八十五。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裡,至東都三千四百三十裡。
巴漢江州縣,屬巴郡。古巴子國地。梁置楚州。隋改為渝州,以水為名
江津漢江州縣分置
萬壽武德三年,分江津縣置萬春縣。五年,改為萬壽
南平貞觀四年,分巴縣置。於縣南界置南平州,領南平、清穀、周泉、昆
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改南平州為霸州。十三年,州廢,省清穀等
縣,以南平縣屬渝州。
山南東道
鄧州隋南陽郡。武德二年,改為鄧州,領穰縣、冠軍、深陽三縣。三年,
立順陽縣。州置總管,管鄧、淅、酈、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廢總管,
隸山南行台。廢新州,以新野縣來屬。又置平晉縣。六年,省順陽入冠軍,省平
晉入穰縣。八年,廢宛州,以南陽來屬,廢酈州,以新城來屬。貞觀元年,省冠
軍入新城。天寶元年,改為南陽郡。乾元元年,複為鄧州。舊領縣六,戶三千七
百五十四,口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
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九百二十裡,至東都六百七十裡。
穰漢縣,屬南陽郡。漢南陽郡以宛為理所,後魏移治於穰。隋改為南陽郡,
尋改為鄧州,取漢鄧縣為名
南陽漢南陽郡所治宛縣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領南陽、上宛、上馬、安
固四縣,並寄治宛城。八年,州廢,以上馬入唐州,餘三縣入南陽縣,屬鄧州
新野漢縣,屬南陽郡。晉於縣置義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領一縣。其
年,新州廢,縣屬鄧州
向城漢西鄂縣地,屬鄧州。後魏於古向城置縣,乃改立
臨湍後魏割冠軍縣北境置新城縣。武德二年,移治虎遙城,屬酈州。八年,
廢酈州,縣屬鄧州。貞觀三年,移治故臨湍聚。天寶元年,改為臨湍縣
內鄉漢淅縣地,屬弘農郡。後周改為中鄉,隋改為內鄉。武德元年,置淅
州,又分內鄉置默水縣,後複改為內鄉
菊潭漢沮陽縣地。隋改沮水縣,後廢。開元二十四年,割新城複置,改為
菊潭。
唐州上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為顯州,仍置總管,領顯、北澧、純三州。
顯州領比陽、慈丘、平氏、顯岡四縣。五年,又分置唐州,屬顯州總管。七年,
改為都督府,州不改。貞觀元年,罷都督,仍以廢純州桐柏縣來屬。三年,省顯
岡縣。九年,改顯州為唐州,以廢唐州之棗陽、湖陽及廢魯州之方城三縣來屬。
十年,以棗陽屬隋州。開元五年,以方城來屬仙州。十三年,置上馬縣。二十六
年,以方城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淮安郡。乾元元年,複為唐州。舊屬河南道,
至德後,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六,戶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九。
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萬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師一千四百
八十裡,至東都六百四十六裡。
比陽漢縣,屬南陽郡。後魏置東荊州於漢比陽古城,改為淮州。隋改淮州
為顯州,取界內顯望岡為名。貞觀元年,改為唐州。比水出縣東,今縣,州所治
也。
慈丘隋分比陽縣置,取界內慈丘山為名。
桐柏漢平氏縣地,屬南陽郡。梁置華州,西魏改淮州,又為純州。後周為
大義郡,陳廢郡為桐柏縣。
平氏漢縣,屬南陽郡。
湖陽漢縣,屬南陽郡。隋不改,屬舂陵郡。武德四年,於縣置湖州,領湖
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方城前漢堵陽縣,屬南陽郡。後漢改為順陽。隋改為方城縣,屬淯陽郡。
武德二年,於縣置北澧州,領方城、真昌二縣。貞觀初,省真昌縣。八年,改北
澧州為魯州,領縣不改。九年,省魯州,以方城屬唐州。
泌陽後魏石馬縣,後訛為上馬縣。貞觀三年廢。開元十三年,割湖陽複置
上馬縣。天寶元年,改為泌陽縣。
均州下隋淅陽郡之武當縣。義寧二年,割淅陽之武當、均陽二縣置武當郡。
又置平陵縣。武德元年,改為均州。七年,省平陵縣。八年,省均陽入武當。其
年,以南豐州之鄖鄉、堵陽、安福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廢均州,又省堵陽、安
福二縣。以武當、鄖鄉二縣屬淅州。八年,廢淅州,又以武當、鄖鄉二縣置均州。
又廢上州,割豐利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武當郡。乾元元年,複為均州。舊領
縣三,戶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寶,戶九千六百九十八,
口五萬八百九。在京師東南九百三十裡,至東都九百一十七裡。
武當州所治。漢縣,南陽郡。梁置南始平郡,後魏改為豐州,隋改為均州,
皆治武當縣。縣舊治延岑城,顯慶四年,移於今所
鄖鄉漢錫縣地,屬漢中郡。晉改為鄖鄉。武德元年,置南豐州,領鄖鄉、
安福、堵陽三縣。屬均州。貞觀元年,廢均州,以鄖鄉、武當屬淅州。又省安福、
堵陽,並入鄖鄉。八年,複置均州,二縣來屬
豐利漢長利縣地。後魏置豐利郡,分錫縣置豐利縣。武德初,屬上州。州廢,
屬均州。
房州下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為遷州,領光遷、永清,又置受陽、淅川、
房陵,凡領五縣。其年,又於竹山縣置房州,領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領三
縣。五年,廢遷州之淅川。七年,又廢房陵、受陽二縣。貞觀十年,廢遷州,
自竹山移房州治於廢州城。其年,省武陵縣。改光遷為房陵縣。天寶元年,改為
房陵郡。乾元元年,複為房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萬一千五百
七十九。天寶,戶一萬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萬一千七百八。在京師南一千二百
九十五裡,至東都一千一百八十五裡。
房陵漢縣,屬漢中郡。後魏為新城郡,又改為光遷國。武德初,改為遷州。
置光遷縣。又改為房州,兼改光遷為房陵縣
永清後魏分房陵縣置大洪縣,周改為永清
竹山分上庸縣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貞觀十年,州移治房陵縣
上庸漢縣,屬漢中郡。
隋州下隋為漢東郡。武德三年,改為隋州,領隋縣、光化、安貴、平林、
順義五縣。五年,省安貴縣。八年,省平林、順義二縣。貞觀十年,割唐州棗陽
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漢東郡。乾元元年,複為隋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五
十三,口一萬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寶,縣四,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萬五
千七百二十二。在京師東南一千三百八十八裡,至東都一千八裡。
隋漢縣,屬南陽郡。後魏於縣置隋州,隋為漢東郡,皆治隋州
光化隋縣
棗陽漢舂陵縣,屬南陽郡。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為昌州,領棗陽、
舂陵、清潭、湖陽、上馬五縣。其年,分湖陽、上馬置湖州。五年,廢昌州及清
潭縣。貞觀元年,省舂陵入棗陽。其年,以廢湖州之上馬、湖陽來屬。九年,廢
顯州。自此移唐州於廢顯州,仍屬焉。十年,改屬隋州
唐城開元二十六年,分棗陽置。
郢州後魏置溫州。武德四年,置郢州於長壽縣,置京山、藍水二縣屬焉。
貞觀元年,省藍水入長壽。又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章山屬荊州。十七年,
廢溫州,依舊置郢州,治京山。天寶元年,改為富水郡。乾元元年,複為郢州。
舊溫州領縣三,戶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寶改郢州,戶一萬二千
四十六,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師東南一千四百四十裡,至東都一千一百
四十九裡。
京山隋縣,屬安陸郡。武德四年,置溫州,因後魏。領京山、富水二縣。
貞觀八年,廢鄀州,以長壽來屬。十七年,複於縣置郢州。長壽漢竟陵縣地,
屬江夏郡。武德四年,於縣置郢州。貞觀元年,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八年,
又屬溫州。十七年,又屬郢州。富水隋舊。武德初,屬溫州。州廢,屬郢州。
複州隋沔陽郡。武德五年,改為複州,治竟陵縣,貞觀七年,移治沔陽。
天寶元年,改為竟陵郡。乾元元年,複為複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九十四,
口六千二百一十八。天寶,戶八千二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師東
南一千八百裡,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八裡。
沔陽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隋置沔陽郡,武德初,改為複州,皆治此縣
竟陵漢縣,後廢。晉複置,至隋不改
監利漢華容縣地,屬南郡。晉置監利縣。
襄州緊上隋襄陽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為襄州,因隋舊名。領襄陽、
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
等二百五十七州。五年,省酂州,以陰城、穀城二縣來屬。七年,罷行台為都督
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六年,
廢都督府。八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又省常平入襄陽,省陰城
入穀城,省南津入義清,省漢南入率道。天寶元年,改為襄陽郡。十四載,置防
禦使。乾元元年,複為襄州。上元二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
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戶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萬五
千一百九十五。天寶,戶四萬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萬二千一。在京師東南一
千一百八十二裡,至東都八百五十三裡。
襄陽漢縣,屬南郡。建安十三年,置襄陽郡。晉入為荊州治所。梁置南雍
州,西魏改為襄州,隋為襄陽郡,皆以此縣為治所。
鄧城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宋故安養縣。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
貞元二十一年,移縣古鄧城置,乃改臨漢為鄧城縣
穀城漢築陽縣地,屬南陽郡。隋為穀城縣
義清漢中戶縣地,屬南郡。元魏改為義清縣。舊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
清良
南漳漢臨沮縣,屬南郡。晉立上黃縣。後魏改為重陽縣,隋改為南漳。武
德二年,分南漳置荊山縣。又於縣治西一百五裡置重州,領荊山、重陽、平陽、
渠陽、士門、歸義六縣。七年,省渠陽入荊山,省平陽入重陽,又省土門、歸義
二縣並房州之永清。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荊山屬襄州。移重陽入州城,改屬遷
州。八年,省重陽入荊山。開元十八年,省荊山,移治於南漳故城,乃改為南漳
宜城漢已阝縣。屬南郡。宋立華山郡於大堤村。即今縣。後魏改為宜城郡。
分華山、新野置陽立率道縣。周省宜城郡,入率道縣。武德四年,率道屬鄀州。
貞觀八年,改隸襄州。天寶七載,改為宜城縣
樂鄉漢鄀縣,屬南郡。晉於合城郡置樂鄉縣。武德四年,置鄀州,領
樂鄉、長壽、率道、上洪四縣。貞觀元年,省上洪縣。八年,廢鄀州,以長壽
屬溫州,以樂鄉、率道屬襄州。
荊州江陵府隋為南郡。武德初,蕭銑所據。四年,平銑,改為荊州,領江
陵、枝江、長林、安興、石首、鬆滋、公安七縣。五年,荊州置大總管,管荊、
辰、朗、澧、東鬆、沈、基、複、巴、睦、崇、硤、平等十三州,統潭、桂、交、
循、夔、高、康、欽、尹九州。六年,改平州為玉州,改巴州為嶽州。七年,廢
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總管為大都督,督荊、辰、澧、朗、東鬆、嶽、硤、玉
八州,仍統潭、桂、交、夔、高、欽、尹等七州。其沈、複、睦、崇四州,循、
康二州都督並不統。八年,廢玉州,以當陽縣來屬。貞觀元年,廢郢州,以章山
來屬。二年,降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統也。八年,
廢東鬆州入硤州,又省章山入長林。十年,辰州改隸黔州。都督硤、澧、朗、嶽
四州,都督從三品。荊州領江陵、枝江、當陽、長林、安興、石首、鬆滋、公安
等八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督硤、嶽、複、郢四州。天寶元年,改為江陵
郡。乾元元年三月,複為荊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
京衣冠,儘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九月,
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長史為尹,觀察、製置,一準兩京。以舊相呂諲為尹,
充荊南節度使,領澧、朗、硤、夔、忠、歸、萬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
嶽、潭、衡、郴、邵、永、道、連八州,增置萬人軍,以永平為名。二年,置長
寧縣於郭內,與江陵並治。其年,省枝江縣入長寧。至德二年,江陵尹衛伯玉以
湖南闊遠,請於衡州置防禦使。自此,八州置使,改屬江南西道。舊領縣八,戶
一萬二百六十,口四萬九百五十八。天寶領縣七,戶三萬一百九十二葉四萬八千
一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千七百三十裡,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五裡。
江陵漢縣,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縣北十裡紀南城是也。後治於
郢,在縣東南。今治所,晉桓溫所築城也
長寧上元元年,分江陵縣置,治郭下。二年,又廢枝江並入
當陽漢縣,屬南郡。武德四年,於縣置平州,領當陽、臨沮二縣。六年,
改屬玉州。又省臨沮入當陽,屬荊州
長林晉分編縣置長林縣,以其有櫟林長阪故也。武德四年,於縣東北百二
十裡置基州及章山縣。七年,廢基州,以章山屬郢州。州廢,屬荊州。八年,省
入長林
石首漢華容縣,屬南郡。武德四年,分華容縣置,取縣北石首山為名。舊
治石首山,顯慶元年,移治陽支山下
鬆滋漢高城縣地,屬南郡。鬆滋,亦漢縣名。屬廬江郡。晉時鬆滋縣人避
亂至此,乃僑立鬆滋縣,因而不改
公安吳孱縣地。漢末左將軍劉備,自襄陽來鎮此,時號左公,乃改名公安。
硤州下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硤州,領夷陵、夷道、遠安三縣。
貞觀八年,廢東鬆州,以宜都、長陽、巴山三縣來屬。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
年,自下牢鎮移治陸抗故壘。天寶元年,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複為硤州。舊
領縣五,戶四千三百,口一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寶,戶八千九十八,口四萬五
千六十六。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八十八裡,至東都一千六百四十六裡。
夷陵漢縣,屬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為宜州,
後魏改為拓州,又改為硤州。隋縣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貞觀九年,
移治陸抗故壘
宜都漢夷道縣,屬南郡。陳改為宜都,隋改為宜昌,屬荊州。武德二年,
置江州,領宜昌一縣,尋改為宜都。六年,改江州為東鬆州。八年,廢睦州。以
長陽、巴山來屬。貞觀八年,廢東鬆州,儘以三縣屬硤州
長陽漢佷山縣,屬武陵郡。隋改為長陽,以溪水為名。隋屬荊州,武德
四年,置睦州,領長陽、巴山二縣。八年,廢睦州,以二縣屬東鬆州。貞觀八年,
屬硤州
遠安漢臨沮縣地,屬南郡。晉改高安縣。後周改為遠安,屬硤州
巴山隋分佷山縣置巴山縣。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巴山、鹽水二縣。四
年,廢江州及鹽水縣,以巴山屬睦州。八年,屬東鬆州。貞觀八年,屬硤州。
歸州隋巴東郡之秭歸縣。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分置歸州。
三年,分秭歸置興山縣,治白帝城。天寶元年,改為巴東郡。乾元元年,複為歸
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萬一十一。天寶,戶四千六百四十五,
口二萬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師南二千二百六十八裡,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三裡。
秭歸漢縣,屬南郡。魏改為臨江郡。吳、晉為建平郡。隋屬巴東郡。武德
二年,置歸州。
巴東漢巫縣地,屬南郡。周置樂鄉縣,隋改為巴東縣
興山武德三年,分秭歸縣置。舊治高陽城,貞觀十七年,移治太清鎮,天
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
夔州下隋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信州。領人複、巫山、雲安、南浦、梁
山、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寧、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仍
置總管,管夔、硤、施、業、浦、涪、渝、穀、南、智、務、黔、克、思、巫、
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來屬。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屬浦州。貞
觀十四年,為都督府,督歸、夔、忠、萬、涪、渝、南七州。後罷都督府。天寶
元年,改為雲安郡。至德元年,於雲安置七州防禦使。乾元元年,複為夔州。二
年,刺史唐論請升為都督府。尋罷之。舊領縣四,戶七千八百三十,口三萬九千
五百五十。天寶,戶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萬五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
三裡,至東都二千一百七十五裡。
奉節漢魚複縣,屬巴郡,今縣北三裡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為永安郡,
隋為巴東郡,仍改為人複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奉節
雲安漢朐月忍縣,屬巴郡。故城曰萬戶城。縣西三十裡,有鹽官
巫山漢巫縣,屬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硤為名。舊治巫子城
大昌晉分巫、秭歸縣置建昌縣,又改為大昌。隋不改。
萬州隋巴東郡之南浦縣。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領南浦、梁
山、武寧三縣。八年,廢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屬夔州,武寧屬臨州。其年,複
立浦州,依舊領三縣。貞觀八年,改為萬州。天寶元年,改為南浦郡。乾元元年,
複為萬州,舊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寶,戶五
千一百七十九,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裡,至東都
二千四百六十五裡。
南浦後魏分朐月忍縣置魚泉縣,周改為萬川,隋改為南浦。武德二年,置
浦州。貞觀八年,改為萬州,以此縣為治所
武寧漢臨江縣地,周分置源陽縣,隋改為武寧,治巴子故城
梁山後周分朐月忍縣置,治後魏萬川郡故城。
忠州隋巴東郡之臨江縣。義寧二年,置臨州,又分置豐都縣。武德二年,
分浦州之武寧置南賓縣,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
來屬。其年,又隸浦州。九年,以廢濆州之墊江來屬。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
天寶元年,改為南賓郡。乾元元年,複為忠州。舊領縣五,戶八千三百一十九,
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寶,戶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萬三千二十六。在京師
南二千二百二十二裡,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七裡。
臨江漢縣,屬巴郡。後魏置萬川郡。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治於此縣
豐都漢枳縣地,屬巴郡。後漢置平都縣。義寧二年,分臨江置豐都縣
南賓武德二年,分武寧縣置
墊江漢縣,屬巴郡,後廢。後魏分臨江複置。周改為魏安,隋複為墊江。
武德初,屬潾州。州廢,屬臨川
桂溪武德二年,分臨江置清水縣。天寶元年,改為桂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