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怪見李均年輕雖小,但是卻是很有誌氣,短短時間內能掙錢四萬多還了高利貸不說,如今又是為了一個人還三千貸款,這是一個仁義的人,還是一個很有頭腦很會做生意的年輕人,未來定然有著無限前途,想到算命先生的話,他答應了李俊。
縫合怪那滿是蜈蚣疤的臉扭曲著道:“那謝謝李老板賞我一口飯吃,以後我就跟李老板乾了。”
……
李均這幾日對著史二逵,縫合怪說成立外貿公司。
有錢,有人,李均是時候注冊自己自己的第一個公司。
這個“外貿公司,即將連他在一起,一共是四個人。
這天他們跟著縫合怪一起去將錢送給了那個老高的家人。
這縫合怪雖然比自己還醜陋,但是這麼仁義,史二逵也很是敬佩,是條對自己口味的漢子。
接著著李均也很是雷厲風行,帶著兩個人去工商局注冊了公司,注冊資金是10萬元。
這兩個人看到李均的實力之後,更是堅定了跟隨李均的心,這年頭十萬,可是相當於後世的幾百萬不止
李均開始吩咐二人找辦公室場地,選擇公司的地址,還有李均需要一個倉庫,他需要儲備皮夾克。
這天夜裡,他這個未來經濟學副教授猛然想到了即將來臨的一件不好的事情。
“為什麼八十年代有倒爺?”
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國家,無一不把價格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華夏的經濟體製改革,難度最大的也是價格改革,而價格改革又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成敗的關鍵,過了價格改革這一關,那麼其他事情就好辦。
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中北海決議將計劃商品經濟定位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由此,價格改革的目標也就由原來僅限於解決價格扭曲問題,發展為造就一個新的價格形成機製,使價格成為調節經濟的手段,這就要讓價格回到交換中去形成,用市場定價機製代替原來的行政定價機製。
然後,真正要讓價格回到交換中去形成,就得全麵放開價格,但是放開價格是有很大的風險,有前車可鑒。
1948年。聯邦德國放開物價,一個月之內食品價格漲價2倍,出現了大規模的群眾示威,1980年,波蘭放開食品價格,價格上漲,造成工人大罷工,波蘭首腦,以及執政黨被迫下台。
從計劃經濟中統製價格過渡到市場經濟自由價格,為什麼在過渡時期總要出現價格大幅度上漲?這是因為,在統製價格事情,潛伏著大量的隱性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般不表現為價格上漲,一旦價格放開,這種隱性通貨膨脹就要釋放出來,價格就大幅度上漲。
而華夏的改革必須是穩妥的,當然不能一下子全部放開價格,於是采取了一個過渡辦法,先放開一部分產品的價格,暫時保留一部分計劃價格。
這樣同一種產品就有兩種價格,計劃內那部分是計劃價格,超產部分是市場價格,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市場價格遠遠大於計劃價格,這種同一商品,兩種價格,那就是經濟學所說的雙軌價格,放開的那一部分就是市場價格。有了市場價格這一軌,就打破了指令性計劃一統天下的僵死局麵,使經濟生活出現了生機。
過去,全民煉鋼,鬨得人仰馬翻,十幾年才增產1000多萬噸鋼。而那幾年,國家沒花多少錢,不聲不響地增長了1000多萬噸鋼。雙軌價網開一麵,使不能納入計劃的鄉鎮企業能夠用較高的價格在市場上買到原材料。這是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條件之一。
“雙軌“實際是“雙規“,同一商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方有兩種不同的貿易規則。如果馬路上有兩種交通規則同時起作用,一定會出現混亂。
儘管經濟學家布魯斯說過“雙軌製是平穩過渡的橋梁“,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也說過,華夏實行的雙軌價格是由統製價格轉向市場價格的“天才的解決辦法。“但是,雙軌價格的確也給華夏帶來了經濟秩序的混亂,成了難以忍受的肮臟泥淖。
在雙軌價格的條件下,作為生產廠家,總會千方百計地少生產價格較低的計劃內產品,多生產價格較高的計劃外產品,還要想儘辦法把計劃內產品拿到市場上賣高價,因此,一些計劃範圍內的合同不能完成;作為用戶,就千方百計地多買計劃內的商品,少買計劃外商品,還會通過各種手段去套購計劃內的商品。
這樣,市場價格衝擊了國家計劃,常常使計劃落空;計劃價格的存在,又阻礙市場正常發揮作用。
雙軌價格之間摩擦和撞擊的結果是,兩種價格都在起作用,又都不能有效地起作用。計劃失控了,市場機製也不靈。也就是到1988年,華夏將會出現經濟秩序大混亂。
比如倒爺就是這樣產生的,一家旅館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一位“倒爺“將手中的一張鋼材提貨單,賣給同房間的另一位“倒爺“,每噸加價200元。第二位“倒爺“又把提貨單賣給第三位“倒爺“,每噸又加價200元。就這樣,這張提貨單沒有出旅館,就倒騰了4次,4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獲取了暴利。這批鋼材的價格由每噸700元加到1600元。
雙軌價格造成經濟秩序混亂,國內倒爺橫行。
今年年底,華夏中北海疆對價格改革下定最大決心,加快價格闖關、長痛不如短痛。
中央電視台即將廣播關於這條新聞《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不過當時並沒有講什麼時候開始改革,不少人不少報紙媒體認為闖關馬上就要開始了,電視台在傳達物價闖關時,還提到軍隊警察要做好準備,防止價格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然後當天,全國各地就開始出現了搶購。
那是華夏改革開放後最大規模的搶購,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從草紙到電池,從服裝到鞋帽,從彩電到冰箱,見什麼搶什麼。著了慌的居民們恨不得將所有的紙幣都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恨不得將幾代人所需要的東西都買齊。
有人買了200公斤食鹽,有人買了500盒火柴,有女人扛走了10箱洗衣粉,混亂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開大門,在一個門縫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門縫之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在搶購隊伍裡,擁擠、謾罵,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小的騷亂。
與搶購同時發生的是銀行門前排起了擠兌的長龍。為了搶購商品,居民大量提取儲蓄存款的風潮。
有銀行營業所因不能及時支付,櫃台被憤怒的儲戶推倒。
這一場席卷全國的、造成人們極大恐慌的搶購風潮!
在公布那個闖關價格消息之後,華夏隨即發生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李均猶如驚弓之鳥,他需要迫不及待地先倒騰幾萬件皮夾克,要是在闖關新聞出來之後,那麼他將付出兩倍多甚至更大的價格來購買,那可是多花幾百萬啊,所以他現在迫切地希望立即馬上購得數萬件皮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