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姑娘那大學畢業一欄,一瞬間,李均想起了當年的自己,想當年大學他——
在一所重點大學念俄語,中途學得好好的,突然聯盟蘇解體,學俄語專業的學生那是一片哀嚎,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學習,等他本科畢業,但是那時候中俄最火熱的貿易時刻也是結束了。
這接連的節點。
好杯具。
所以,他就跟同學一起繼續讀研,讀經濟學,讀研出來的時候,大學生卻已經不再包分配了。
又是一個杯具。
很多人罵娘了,怎麼自己出來工作了又不包分配了。
不過。
李均卻是沒怎麼抱怨吧,分配的就一定是好的工作嗎,不見得,很多包分配的工作不管你是什麼專業,隻是按照指標分配的。
特彆是好崗位都給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分配了。
八十年代是包分配的好時代。
但是九十年代,隻有少部分大學生能拿到好的事業單位和國企指標,沒有背景的,你是機械專業的把你分配到農場,分配到各種基層。
越是朝後年代的分配。
考上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
不。
把你分到原籍,分到偏遠的地方去。
去不去?
去,那可是鐵飯碗。
不去,自己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去,難道還要回去嗎?
所以一些當年有魄力的年輕人就自己放棄鐵飯碗,要自己找工作的時候,那時候其實很多家人是不理解的。
放著鐵飯碗不要,自己去找工作,是不是傻子,這不是白念大學了嗎,一些母親還為孩子的前途哭泣好幾次。
父親也是心疼的要命,寒窗苦讀十幾年啊。
“放著好好的路不走,非要那麼倔強乾嘛。”
但是這時候是一個市場大門正打開的時代,如果選擇從商,這是他們大展宏圖的時代。
所以一些有想法的學生會不服從分配,自己找工作。
不少這樣的人後世大多都成功了,因為相比農民工創業者,這年代他們更能把握政府的政策趨勢。
後世很多大佬起家都是這年代下海的,不僅大學生下海,要知道當時很多公務員都下海,國企乾部都下海,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當年國企下崗千萬人,因為他們先一步,而先彆人很多步。
麵前的女孩,有著一張漂亮之極的臉。
站在麵試台前,穿著平底鞋也有一米七多的高度。
她的目光也不太像其他畢業生一樣,羞澀,躲閃,或者無比憧憬什麼,她的目光看著似乎有點冷的感覺。
所以,她給李均的第一感覺是。
這姑娘做人事是不是沒有那麼好的親和感?
不過人家的簡曆做人事是沒有問題的。
“嗬嗬,扈青同學,你站著海拔太高了,請坐吧。”
“謝謝。”
沒想到女孩的嗓子說話那麼好聽,像是百靈鳥。
外貌一百分。
聲音一百分。
坐姿一百分。
專業一百分
……
這姑娘太優秀了。
這麼優秀的女人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你,完全可以分配到一個不錯的單位,你怎麼到私營企業來?”
“我希望做一番事業,學到市場經濟裡的真本事,到時候我準備自己做公司。”
赫,誌氣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