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你正在走向房門,開門,你現在的位置是二樓走廊,你右轉走向了衛生間,你脫褲子了,你在小便...”
“下次我小便記得提醒我掀馬桶圈,我有兩次忘了,王阿姨說這樣不好。”
“明白,需要把這件事錄入日常注意事項嗎?”
“錄入吧。”
“大吉,上完廁所不用洗手嗎?”
“額,這件事可以不錄入。”
“為什麼。”
“懶。”
接下來,劉大吉又戴著眼鏡,整個彆墅到處逛,逛完了彆墅,還騎上自行車在整個鹿山社區裡逛。
而被劉大吉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劉大喜,則像是好奇寶寶一樣,一路不斷問問題。
來源於基座模型的優勢,劉大吉有無數互聯網文本作為語料庫,世界百科、書籍、科學論文、社交媒體帖子,通過爬蟲爬取公開數據集,劉大喜已經從決策型人工智能,進化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比如,它可以和劉大吉正常對話交流,甚至是抬杠吵架。
但劉大喜的行為,並不是自主產生的。
而是根據訓練得出的權重來計算概率,說白了就是投票機製。
再通俗一點,就是人雲亦雲,並沒有自主意識。
再再通俗一點,就是模仿。
而劉大吉也根本沒有想過,造一個真正的“人”。
畢竟人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人工智能永遠理解不了。
劉大吉的出發點也很簡單,通過人工智能的模仿和學習,讓它儘可能像一個人,從而能夠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而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僅僅依靠互聯網文本,依靠大數據,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它必須“生活”在真實的人類環境中,從人類的第一視角,去觀察人類社會的社交行為、花鳥魚蟲、一樹一木。
用劉大吉的話來說,這就像是寶可夢裡的精靈訓練師一樣。
人工智能,就像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寵物,想要讓它和你更加契合,成為你的最佳助力,你就必須加強學習和訓練。
半個小時後,劉大吉把自行車架在路邊,坐在草坪上吃著烤腸。
“大吉。”
“嗯?”
“你製造我,是為了把我送給三叔當生日禮物嗎?”
劉大吉咬下一口烤腸後,一邊嚼一邊說道。
“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但現在顯然不可能了,你現在擁有獨立的記憶庫,我給你灌輸了太多關於我的東西,你了解我的生活,了解我的一切...嗯,就像《寵物小精靈》裡的小智和皮卡丘一樣,嗯...你應該懂我的意思吧。”
“嗯,是夥伴的意思嗎。”
“對,就是夥伴。”
“那你三叔的生日禮物怎麼辦呢?”
吃完烤腸的劉大吉一個遠拋,直接把簽子扔進垃圾桶裡,直接用手擦了擦嘴後站起身道。
“那還不簡單,送他一個基礎版不就行了?讓他自己訓練去...”
說完,劉大吉跨上自行車,一邊騎一邊道。
“未來的世界,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劉大喜!”
“咦,哪兒來的聲音,這麼吵。”
“22年阿根廷世界杯奪冠現場的歡呼聲,我聽你說得很熱血,給你助個興...”
“我謝謝你。”
“是嗎,其實不用和我這麼客氣的。”
劉大吉白眼一翻,看來,還得加強語氣識彆訓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