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還有更狠的
新舊交替,人才洗牌。
東星衛視此次改革的一個大變化就是管理崗位大大削減。
原來中層乾部有30多人,現在隻有一半的崗位。
1000多人的隊伍,隻有7個領導,而7個領導還兼下麵的7個部門的一把手,7個部門當中也隻有2個副總。
那麼,多下來的乾部去哪兒
李銳剛給出的建議是:“鼓勵他們到一線去,充實生產製作力量,競聘獨立製作人。”
設計這個“獨立製作人”崗位,李銳剛和徐成功下了大功夫。
在新崗位設定裡,“東星衛視中心”的獨立製作人擁有六大權力創意自主權、項目競標權、團隊組建權、經費支配權、收益分享權、資源使用權。獨立製作人這個崗位,涉及人、財、物,包括內部資源、激勵機製等,不僅台裡原有的做管理的領導,而且曾經在製作一線的人,甚至包括外麵的團隊都可以“舉手”競聘。
崗位設定裡還描述:台領導班子通過的激勵機製對獨立製作人頗有吸引力,即全成本核算以後的超額利潤部分要給予團隊分享,激勵程度將不亞於體製外。
描述得再怎麼天花亂墜,事情是明擺著的
李銳剛的改革申請在市裡獲得通過,就意味著李銳剛的位置更穩了。因為既然認可李銳剛的改革思路,就沒有換一個人執行改革計劃的道理。
所以,張大雷和他的小圈子,最好的歸宿,隻剩競聘獨立製作人了。
這就是鬥爭。
借大勢、用陽謀的李銳剛大獲全勝。
內部鬥爭獲勝了,但李銳剛肩上的壓力不小。
改革申請遞上去,領導全都認可。
認可代表著信任,李銳剛如果辜負了這份沉甸甸的信任,等待他的隻有退居二線。
在廣電傳媒圈子裡浸淫半輩子,李銳剛是個懂行的領導。
他心裡清楚,把體製內的團隊扔到市場上,一個避不開的現實是,年輕團隊在節目創意、招商能力、尋找項目、營銷等方麵的能力全都有待提升,一旦和社會公司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生存能力不夠。
那麼
如果形式上的整合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內容提升,那就是一個花架子。
弄出這麼大動靜,得到上級如此大力的支持,如果兩年之內拿不出一個夠分量的節目,闖不出來一個新的衛視格局,交不出一份合格的成績單,那就說明李銳剛的改革是失敗的。
到時怎麼辦
於是,最近李銳剛一直在想怎麼破局。
思來想去,最理想的局麵是,集團用10股權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一個強大的合作夥伴,這個合作夥伴一定要有實力、有態度、有眼界。
什麼是眼界就是視野不限於國內幾家對手,而是放眼國外。
2008年元旦前,李銳剛的視線曾投向英國倫敦,他也曾想過跟fremantlemedia取經搞合作。
可是幾個念頭後,他放棄了。
內部整合還需要一段時日,張大雷和張大雷的心腹正在一個一個清理中,太著急上馬外部合作,極有可能事倍功半。
&nantlemedia公司的關注,於是,有道影視傳媒公司和fremantlemedia的合作協議報道出來後,李銳剛第一時間看到了。
有道影視傳媒
這個名字在李銳剛大腦裡翻轉幾下,立刻鎖定了出處有道影視傳媒對集團的10股權有興趣,曾經跟下麵的人接觸過,想要參與股權競拍。
台長辦公室裡,李銳剛興奮得從椅子上站起來,在辦公桌前走了七八個來回。
&nantlemedia,有道集團成了穿針引線者。
還有,東星衛視在滬市,有道傳媒和fremantlemedia的合資公司也將開在滬市。
幾家都在滬市,簡直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