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吧。”方運平靜地看著韋育。
韋育提著大毛筆,緩緩走上文台。
兩人四目相對,韋育道:“今日無論如何,都是與你最後一次相見。聽說你正楷為佳,那我便寫一個“永”字,請方兄指教!”
說完韋育握著大筆,筆鋒指向方運,憑空書寫。
筆頭無墨,空中無紙,但隨著韋育的手腕和毛筆移動,一個黑色的“永”字隨著毛筆的筆畫而形成。
“永”字在書法界的地位不凡,哪怕是三境乃至四境的書法大師,也要經常練習寫這個字。
“永”字飽含了正楷的筆法基礎,包括側、勒、弩、趯、策、掠、啄和磔共八種筆法,名為永字八法,乃是書聖王羲之首創,“八法”甚至可以借指整個書法,可見永字八法何等重要。
“永”字不僅蘊含了各種筆法,也蘊含了基本的字法和章法,甚至有書法家認為若是把“永”字練到極致,便通曉書法的一切。
很多初學者若要學一位大師的書法,往往先從大師的“永”字開始臨摹。
這個“永”字是基礎中的基礎。
方運微微眯著眼,神色嚴肅,仔細觀察韋育的“永”字。
韋育故意墨劍寫永,可不是尊敬或禮讓的意思,而是想憑借紮實的基本功徹底壓倒方運!
一旦在正楷的基礎上徹底勝過方運。那麼會對方運的心境形成強烈的打擊,從而占據絕對的優勢,一步勝步步勝。
在韋育的“永”字寫到一半的時候。方運的麵色更加嚴峻,因為韋育的書法竟然學自陳觀海!
陳觀海的書法之道在當今所有書法家中穩居前三。不是第三,而是有三人不分高下同時位列前三。
在景國,大量的讀書人的書法都算是師承陳觀海,最大的原因是陳聖的真跡在景國很常見,尤其在景國學宮和京城裡,處處有陳觀海的墨寶。
從陳觀海童生時候的書法作品一直到成聖後的作品應有儘有,堪稱是天底下最完善的書法之路,筆法、筆意、筆勢等等都已經如同教科書一樣真真切切擺在麵前。
雖說書法之道要進四境必須創出自己的一種字體和筆意。但那太難了,還不如通過學習陳觀海的書法快速進入三境。
陳觀海名字中有海,也非常喜水,當年在成為進士的時候,觀長江寫下千古雄文《大江流》,並且成功進入書法二境,創出屬於自己的筆意“奔流”,為以後進入書法四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陳聖的“奔流筆意”是出了名的墨劍亭霸主,因為這種筆意滔滔不絕,連綿不斷。初始激越,中期穩健,後勁十足。當年陳聖遊學九國和孔府學宮。在墨劍亭中未嘗一敗,靠的就是筆意奔流。
同輩甚至笑稱陳觀海之所以創出如此筆意,就是為了在墨劍亭中技壓群雄。
而現在,韋育的“永”字中竟然隱隱蘊含了陳聖筆意“奔流”的影子,整個永字如同活了一樣,黑色的大字在空中好像在輕微翻滾,即將化成一條“永”不停歇的長江,奔流到海。
很快,韋育寫完整個“永”字。就見永字突然裂成許多小點,如同一個個蒼蠅一樣在半空飛舞。這是書法一境高手在墨劍亭中可以輕易達到的字出如蠅。
但是,這些粉碎的墨跡很快又重新融合。隨後文字如水波一顫,構成“永”字的點、橫、豎、鉤、提、撇、短撇和捺共八劃突然裂開,化為八條彎彎曲曲的墨跡在半空抖動,如同八條黑色的蚯蚓。
這就是墨劍亭中少見的字成蚯蚓,比字出如蠅強數十倍,每一條蚯蚓在墨劍亭中都有強大的威力。
和普通的字成蚯蚓不同的是,這八條筆劃蚯蚓的表麵有淡淡的水光。
這個“永”字蘊含的力量至少是沒有水光的兩倍!
而在“永”字形成的同時,地麵出現六張一尺見方的潔白紙張,兩人腳下各有一張,而兩人的身後各有兩張。
這是人儘皆知的“退紙”,在墨劍比試的過程中,勝利一次之人可以在對方腳下白紙上留下字跡,同時逼退對方。
誰的三張退紙被寫上文字,那麼誰就輸了此次墨劍亭之比。
而退紙也是評籌數的關鍵。
“方運,你退後吧!”韋育看著方運道,“我不知道你用什麼辦法在彈波亭驅趕了小國公和康社柳風社之人,但這書法終究是考慮功底和經驗。我這個‘永’字,你若以‘永’字接,必敗無疑;你若以其它字接,則心中怕,怕則意必亂。”
方運手握毛筆,筆鋒指向韋育,道:“你的‘永’字的確不錯,可惜,你空得陳聖之字,卻不得陳聖之意。若是陳聖年輕時寫此字,我必輸無疑,但你不一樣!我喜坐於悟道河畔,經常見木棒捶衣,破水淨衣;又見船夫劃槳,分水前行,因此領悟一種筆法,雖然還不成熟,但卻可勝你!你且看好!”
方運說完手握毛筆在半空緩緩寫出一個正楷“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