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運當是孟聖的從道者”一位孟家進士道。
李繁銘的話出自,全句是“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梁惠王當時問孟子:“商湯流放了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做臣子的殺死他們的君王。這符合仁義嗎”
麵對魏國當時的國君,孟子理直氣壯回答:“破壞仁的人,稱之為賊,破壞義的人,稱之為殘。破壞仁義的殘賊,已經不是正常的人。隻能稱之為獨夫。我隻聽說過誅殺獨夫商紂王,不知道什麼叫弑君。”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能說出這種話,憑得正是滿腔正氣。
這句話經常被讀書人引用,乃是儒家之人堅信不移的真理,而孔聖亦說過君王無道則離開。
或者離開,或者誅殺獨夫,這才是真正的儒家之人。若是哪一天儒家人當了君王的奴才,那便已經背離了孔孟之道,不配叫儒家人。
李繁銘與孟家人說完,在場的眾多儒生挺胸抬頭,形成無形的力量,如同遵循孔孟之道的實踐者一樣,隨時可以舍身殺死獨夫。
身之所在,義之所存
宗雷兩家算計方運在先,那就是破壞義的人,方運可以那麼做
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之所以僅次於周文王,就是因為孟子完善了義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孔聖給了儒家人靈魂,而孟子給了儒家人拳頭。
尤其是成為大學士或大儒後,儒家由義衍生出的浩然正氣無比強大。
可惜這裡是學海,而且在場的人沒有浩然正氣,若是幾十位大儒做出相同的舉動,對宗雷兩家人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宗雷兩家人明明想反駁,可在那無形的力量之下,什麼都不敢說,徹底滅火,雷龍闊憤恨地瞪著李繁銘等人,卻不敢再汙蔑方運。
宗識冰道:“無論如何,方運必然要接受問心”
李繁銘道:“自然不過,聽說雷龍闊辱罵方虛聖,我懷疑你與逆種勾結,否則不可能如此恨人族棟梁。我會建議聖院對你進行誅心之問”
“你敢”雷龍闊麵色更加慘白。
“這種事有什麼不敢的我就不信你能挺過誅心之問”李繁銘無比淡然,好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李繁銘,此事雷某記下了”
雷龍闊凶狠地看著李繁銘,他很清楚聖院不可能對他用誅心之問那種大刑,李繁銘這麼說,是在逼他認罪
當時情急罵了方運,若是不認罪,必然被聖院重罰,若是認罪道歉,接受懲罰,便不會受太重的刑罰。
李繁銘歎息道:“等方運競渡得勝歸來,我該從宗雷船隊選哪一條文心魚呢真是讓人煩惱啊”
許多人笑著望向深海的方向,期盼著方運回來。
這時候的方運,看到了三艘樓船。
三艘樓船停在一處方圓兩裡的小島邊,遠處有多頭海獸,但無一頭敢靠近,那小島周圍,遍布密密麻麻的魚群。
幾息後,那三艘船的人都看到了方運。
雷謨收起釣竿,微笑著望向方運,目光中帶著淡淡的譏諷之色。
“方虛聖,我們最先抵達學海島,你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