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很普通的一天。
黎峰打開了工作郵箱就看到了發過來的論文,有三篇論文發到了他手裡,其中兩篇都是幾頁的小論文,類似的論文內容就是一大堆的介紹,還有實驗數據,會讓人看的有些頭疼。
他掃了兩眼以後,就打開了另一篇內容非常多的論文。
70多頁!
這個論文頁數感覺更令人頭疼,黎峰覺得審稿工作,可能需要他一個星期時間。
他正感覺頭疼的時候才注意到投稿人的名字——
張碩,研究員/教授,蘇東大學?
“張碩?”
“不會是重名吧?”
黎峰愣了好半天,又仔細看了下投稿人的信息,才確定就是心裡想的那個張碩。
他看了下論文的標題《費米子哈伯德模型:多重離散分析法》。
“這下,事大了!”
黎峰感歎的說了一句,他也有注意到前一段時間網上的信息,討論的內容就是費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計算簡化。
張碩說能簡化。
各種相關的專業人士站出來說不能簡化,然後張碩的言論被說成是‘外行發言’。
現在張碩竟然針對這個內容進行了投稿,而且還是一篇七十多頁的論文,顯然是研究有了成果。
黎峰帶著感歎掃了幾眼論文內容,發現有些內容根本就看不懂,他仔細想想,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評審。
這麼複雜的數學模型問題,投稿人又是計算數學的頂級專家張碩,還是讓專業人士來評審吧。
黎峰馬上就聯係了超導實驗室,並找到了副主任朱誌龍教授,“朱教授,有個論文你肯定感興趣,我保證。”
“和費米子哈伯德模型的研究有關,如果論文通過了,模型的計算分析可能就有了一種新方法。”
“但我也不確定,因為我看不懂內容,也不知道具體進展是什麼。”
黎峰的說法勾起了朱誌龍的興趣,他馬上就去看了論文內容,然後發現自己也看不明白。
這主要是因為,其中有很多複雜的計算數學方法。
朱誌龍是從事超導機製研究的教授,研究也會涉及到計算數學的問題,但是牽扯到非常高深的領域就不明白了。
不過,沒有關係。
朱誌龍馬上就去了應用數學所,找到了國內應用數學最頂級的專家之一——袁華院士。
袁華已經六十三歲了,還在一線做應用數學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袁華知道論文的事情,也非常感興趣,但是,他對於費米子哈伯德模型並沒有什麼研究。
在看論文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就需要問朱誌龍。
兩個人就一起做研究。
他們花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兩頁的開頭。
其實論文的難度並不是特彆高,差不多也就相當於NS方程的計算模擬,但關鍵是,論文內容跨越了計算數學、超導物理兩個領域,還牽扯了一些理解難度高的數學方法。
朱誌龍不懂深奧的計算數學方法。
袁華不懂費米子哈伯德模型,以及相關的粒子物理機製。
兩人的知識是能夠互補的,但他們配合顯然沒有那麼默契,花費大量的時間也隻弄懂了一點兒內容。
袁華翻了下剩餘的論文,歎了口氣說道,“我又想了想,覺得沒有必要再評審了。”
“不審了?”朱誌龍也有點泄氣,但他沒明白袁華的意思。
袁華道,“這個論文是蘇東大學張碩教授的研究。張碩是國際公認的計算數學天才,那還審什麼?”
“在計算數學領域,誰比張碩更專業呢?我們兩個評審,給通過、給不通過,放在論文上有說服力嗎?”
朱誌龍愣了一下,頓時覺得很有道理。
同行評審,是論文審稿的一個重要階段,同時,什麼人評審也很重要。
針對最頂級的數學物理研究,菲爾茲得主、諾貝爾得主作為同行評審才會有說服力,國際上知名度低的學者根本就沒有任何說服力。
如此重大的研究,他們兩個的檔次就有些不夠了。
即便是兩人做評審給了個通過,也根本沒什麼意義,甚至沒有論文的作者‘張碩’有說服力。
那還評審什麼呢?直接發表就好了!
……
袁華的說法不止得到了朱誌龍的認可,也得到了好幾個數學、物理院士的認可。
他們知道了事情以後,都覺得袁華的說的很對。
這種級彆的成果麵前,必須找國際最頂級的學者才有說服力,最好是國際學術大獎得主。
數學方麵還能找到菲爾茲得主,計算數學結合超導領域上,就根本找不到國際頂級學者了。
最少,國內沒有。
既然找不到頂級學者做評審,就乾脆把論文直接發布就好了。
《超導性》編輯部並沒有直接做決定,而是和張碩通過郵件交流,問一下是否需要同行評審。
這就是問張碩對研究有沒有信心。
張碩當然非常有信心,論文沒有同行評審也根本無所謂,直接下一期發布就好了。
一周後,《超導性》發布新一期內容。
這一期發布的很突然,因為上一期是在一個月之前,《超導性》的定義是月刊,但實際上,間隔幾個月發布也正常,主要是針對單方向的研究論文數量不夠。
現在突然發布了新一期,而且一期才隻有三篇論文,就讓人感覺很突然了。
當看到第一篇論文以後,相關領域的學者們也知道原因了。
“《費米子哈伯德模型:多重離散分析法》?”
“作者是蘇東大學張碩教授?”
很多人見到論文標題和作者的反應和編輯部的黎峰同出一轍,“這下,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