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誤差,可以認為是檢測、分析以及統計原因。
當然到此還並不能確定正確性,因為高能所計算中心發布的大型實驗偏差分析數據還很少,準確的說,隻有五次實驗分析數據。
這主要是因為算法複雜,涉及的計算量非常龐大。
第二就是每一次計算都需要數據整理工作,涉及到大型實驗偏差分析的數據,工作量還是非常龐大的。
很多科研機構、團隊,就開始等待高能所計算中心發布的下一次數據,也就是剛剛完成的實驗分析數據。
有些學者乾脆直接去詢問計算中心,想知道發布下一次實驗數據的準確時間。
同時,也想知道什麼時候能針對核子組織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驗證。
核子組織數據中心都特彆致電詢問了一下,他們已經給高能所共享了數據,但因為數據量非常龐大,分析驗證工作就相對很遲緩。
當所做的工作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同領域頂級機構都特彆打電話來催促,正常情況下,也就證明工作的成功了。
可計算中心知道原因以後,好多人的心情都很複雜,曹孟波就對鮑賀星說道,“所以我討厭數學家、討厭物理學家。”
“我們的數據分析工作還在繼續,結果他們已經提前計算出了參數關係?”
“等於是他們都提前預判了?”
“我們發布的數據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是按照預想的流程,就像是核子組織粒子對撞實驗工作,每一次實驗過後,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參與數據分析、研究工作,然後完成一個個的研究成果。
現在則是參數關係提前被‘預判’了。
等於說,他們再發布數據,其他人就是利用數據分析出參數,然後再去驗證‘預判的研究’。
曹孟波感覺計算中心偏差分析組就成了‘工具團隊’,一大群人所做的龐大工作,就是為了驗證一項‘預判性的研究’?
講不講道理?
哪怕‘預判性的研究’是張碩完成……
“好吧!”
“反正偏差分析算法也是張碩的,至少我們收獲了全世界的關注,比之前強的多。”
“唉~~~”
……
在國際物理界的關注下,計算中心新一次實驗的偏差分析數據終於發布出來。
數據發布過後十二個小時內,就有幾個相關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對於數據進行了計算分析,並驗證了‘能量與力場規範方程’,誤差依舊是‘極小範圍’。
這也就代表,新一次實驗偏差數據依舊支持‘能量與力場規範方程’。
‘能量與力場規範方程’,再一次被確定。
這條消息還登上了媒體板塊,《今日新聞》報道稱,“張碩的最新研究《能量與力場規範理論》,引起了國際物理界的廣泛關注,並吸引了很多團隊以及物理學家進行研究。”
“加州理工大學教授,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威爾布朗評價認為,能量與力場規範理論,是可比擬楊米爾斯規範場的研究,其價值意義非凡。”
“研究發表在《高能物理學雜誌》上,而高能所新一次的粒子對撞實驗,再次證明了‘能量與力場規範方程’的正確性。”
高能所所長吳建寧為此接受了采訪,他對於張碩的研究成果與實驗的關係進行了說明。
他說道,“這個研究是正確的,也就代表粒子對撞實驗中的未知現象是一種混亂力場。”
“混亂力場,也就是不確定力學特征的力場,可以認為是四大基礎力的集合體,也可能是某種單一的力場。”
“這個研究為高能物理研究開拓了新方向。”
“在之前,物理研究都著眼於物質和能量,而研究則著眼於力場,從力場再去聯係物質和能量……”
“這是一種很新奇的視角,很新奇的研究方向,張碩為高能物理、理論物理開拓了新領域、新方向,我相信後續肯定會有很多的物理學家參與研究……”
最近一段時間,吳建寧可以說是意氣風發,因為高能所的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們的實驗以及新發現都成為了焦點。
這樣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級的關注,包括科學院、科技處、科技工程局,都有領導關注過高能所的工作。
同時,吳建寧也正在考慮擴大研究範圍。
直白來說,就是申請更大型的項目,來進行更大規模的高能物理研究。
比如,建造超大型的粒子對撞機。
國內大型粒子對撞機一直都在論證中,已經論證了十幾年時間都沒有任何的進展,主要還是因為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需求經費太高。
作為高能所來說,他們當然會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有了大型的設備設施進行實驗,才能有更多的研究發現,這也是核子組織能引領國際高能物理研究的原因。
吳建寧也希望高能所的研究能夠有更大的發展,所以他決定召開視頻會議。
視頻會議邀請了十幾個人。
其中高能所一方的代表包括吳建寧、曹孟波、高洪利、於飛,其他還包括院長王長利、科技工程局的李明老師等領導,當然也少不了張碩。
視頻會議討論的是高能所的下一步發展方向,議題包括物理組、cp組以及計算中心的工作,也包括建造大型科研設備的方向。
張碩受邀參加視頻會議,他就隻是坐在電腦前聽著其他人的發言和討論。
當涉及到物理中心、計算中心、cp組的工作,說的主要都是經費、實驗、人員相關的問題。
其他參與視頻會議的領導也都隻是聽聽。
等高能所內部項目組工作說完,就到了重點問題大型科研、大型設備建造。
院長王長利開口,問了張碩一個問題,“張碩教授,你是否支持國內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其他人都認真聽著。
包括吳建寧、包括高洪利,都非常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物理中心就可以做強度更高的實驗,還會吸引更多知名學者參與工作,實驗研究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吳建寧非常希望張碩能夠同意,很多人心中,張碩的地位很高,他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
張碩直接搖頭道,“我反對。”
“為什麼?”王長利明顯有些意外。
在他看來,張碩和高能所是‘一條心’,怎麼會反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張碩解釋道,“因為,落後了,核子組織已經有超大型粒子對撞機,他們升級設備以後進行了幾次實驗,也沒有什麼新發現。”
“我們建造更大型的對撞機,也不一定會有新發現,即便是有可能也隻是一些小發現。”
“另外,我認為現在不著急做決策,而是要等。”
“等?”
王長利有些不理解。
吳建寧、高洪利、曹孟波、於飛,包括其他參會的領導也都認真聽著。
張碩點頭繼續道,“對,就是等。”
“我們已經有兩個未知發現,包括粒子對撞實驗分析,包括cp組,兩個發現的投入都不高,而新的現象可能會代表新的物理方向。”
“新的物理方向,需求不一定是強度更高的粒子對撞實驗。”
“所以我們要等,等更多的理論成果、更多的實驗發現,新的物理方向明確下來,到時候,有什麼需求就可以建造什麼設備。”
“新的方向,全世界是從零開始,我們能確定對的方向,然後再開始建造設備進行實驗研究。”
“這才是超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