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力、引力關聯驗證實驗,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尋找引力的明確性。
什麼是明確信號呢?
簡而言之,發現不同尋常的現象,同時認定現象是由引力造成的。
現在所發現的現象是環狀管道內上層離子密度異常,也就是說,管道內的鋰離子可能是受到了某種單向力的影響。
單向力,可能是風力,可能是某種推動力,或者是單側電磁力,等等。
這種現象可能性很多,但考慮到真空管道、單向受力以及外在磁場持續穩定,絕大部分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張碩快步走進了數據室,第一時間查看了分析後的數據。
薛柏坤非常興奮的解釋起來,“我們發現上層離子的密度,甚至比下層還要多一些,多出的數值是0.531%。”
“之前做的設備測試,再加上計算,常規範圍應該在2:5。”
“現在最低也是1:1。”
“實驗開始十秒後,檢測到鋰離子活躍度的降低的,管道內部磁場強度也有所降低。”
“異常出現的時間,具體是在8.3到13.1秒,持續了4.8秒……”
“……”
薛柏坤激動的說完了主要數據。
等他全部說完以後,姚啟明就迫不及待的做出了總結,“管道內磁場還有所降低,裡麵是真空環境,鋰離子活躍度降低,但並沒有出現溫度異常,也就表示沒有其他熱量反應。”
“所以其他可能都可以排除,那麼就一定是引力……”
張碩用力的點了點頭。
其他人都已經開始慶祝了,“一定是引力!一定是引力!”
“我們製造出了引力?不可思議了吧。”
“這就是事實啊!”
“我真不敢相信,這一定是在做夢,但卻是真實發生的……”
所有人都很激動。
雖然結果暫時隻是推斷性的,但他們的目標就是發現產生引力的明確信號,而現在發現的可能性最低也超過了95%。
很多人甚至已經百分之百肯定就是引力。
這可是人為製造出引力!
如果成果發表出去一定會震撼世界,同時也會讓國際物理界產生劇烈的震動,物理界對於引力的理解都會被顛覆。
同時,很多人看向張碩的眼神也不一樣了。
實際上,即便是實驗開始前也沒有幾個人對研究有信心,張碩說他們的目標是製造引力,但是想想就感覺不可能。
引力,怎麼能人為製造呢?
更不用說,隻是第一次做類似於測試的實驗,所有人都認為不會有什麼發現。
現在則是感覺很震撼。
張碩也非常的興奮和激動,他完成了前世的夢想驗證源點論,現在的明確信號就證明了電磁力和引力之間存在關聯。
基礎力的關聯,是支撐源點論的核心。
他甚至激動的眼眶通紅,一直死死盯著數據,好半天才冷靜下來,馬上交代起了工作,“把所有數據保存下來,不能有一絲遺漏。”
“打一份數據總結報告出來,主要實驗數據暫時保密封存,實驗結果暫時不要透露出去。”
“各部分梳理一下實驗流程,每一部分都要梳理的更細致,還要對設備進行逐一測定,看是否有其他數據遺留。”
在連續交代了一係列的工作以後,張碩則是返回了辦公室,開始寫起了給科技工業局的報告。
科技處也要提交一份報告,但提交的隻是實驗結果,不會有具體的數據。
科技工業局,就要提交詳細的報告了。
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張碩仔細梳理了一下實驗,也對於電磁力、引力共通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實際上,實驗可以這樣去理解。
電磁力和引力以中介離子為紐帶,完成了單向的轉化快,同時,也出現了能量損耗。
能量損耗,也就是管道內鋰離子的活躍性降低。
電磁力的損耗,則表現為管道內的磁場強度的降低。
這次實驗不隻是找到了產生引力的明確信號,同時也對於基礎計算數據研究是一個補充。
實驗基礎是研究電磁力、引力關聯數學模型求出的一組近似解,而放在實驗中得到明確數據以後,近似解則變得‘更接近精確解’,因為他們以實驗的方式直接進行了結果驗證。
現在得出更近似的結果也符合理論研究分析出的參數規律。
“引力持續時間隻有不到五秒鐘,是因為鋰離子的活躍性降低出了實驗需求數值。”
“想讓製造的引力持續,就必須要在環狀管道內,給鋰離子進行持續加熱,又或者改變環狀結果,讓離子速度持續增加,一直保持整體活躍性的穩定。”
“問題是,其產生的引力作用是場力,還是隻對鋰離子有效?”
這就要進行針對性設計的實驗,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
高能所,物理中心。
吳建寧、高洪利、於飛等人齊聚一堂,認真聽著台上院士的報告。
院士,就是譚誌明。
在大型實驗偏差分析算法項目失敗以後,譚誌明著實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偶爾來物理中心打個卡,和其他人說笑個幾聲,不關心物理中心的研究,也不再參與高能所的事務。
物理中心的人都覺得,譚誌明是不打算繼續投入工作中,就隻是掛個職準備退休了。
這種做法也是能理解的,畢竟cp組工作證明失敗,組織個算法項目也是虎頭蛇尾,也根本沒辦法再參與其他工作了。
實際上,譚誌明並不甘心,他覺得自己的年紀並不大,也隻有不到60歲而已,很多學者都會工作到七十以上。他,可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