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能歸為巧合。
但問題是解釋不通,情報已經超出理解的程度。
他們最終隻能決定讓衛星對於相關區域進行重點監測,看是否還會有什麼發現。
……
這次軍方決策層並沒有把事情說出去,也就沒有讓輿論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可短短幾天以後,相關的消息又出現在媒體輿論中。
這主要是因為有商業衛星拍到了相關的畫麵,媒體的報道用的標題是——《一個月後,又一次出現導彈故障》。
雖然標題是有些吸引人的,但看了內容以後,多數人的感覺就是,“怎麼可能連續兩次故障?”
“如果隻是進行常規的實驗,還能連續發生同樣的故障?”
“而且,為什麼導彈發射這麼頻繁?”
輿論對此討論起來。
有些人猜測是外太空的導彈攔截實驗,有些人猜測是其他的實驗,但幾乎沒有人認為是真的故障,隻要了解一些導彈相關的技術就知道,故障不可能達到這種程度。
輿論領域還是有‘能人’的。
有人就對信息進行了分析整理,並推測出‘最有可能’的原因,“有可能在研究某種新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是化學武器!”
“這種武器被安裝在導彈上,但因為控製不穩定,導彈發射到太空中以後,裡麵的化學物質、殺傷性物質發生了反應並提前引爆。”I
“上一次也同樣如此,隻不過導彈隻上升到兩百公裡高度就發生了問題。”
“這次比上次更高,說明其技術有了進步,但依舊失敗了……”
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涵蓋的範圍就太廣了,但化學武器是所有人都理解的。
好多人想想就覺得邏輯完善。
一種化學武器安裝在導彈內部,大量的化學材料到太空上發生了反應,才會出現那麼多的煙霧。
這個解釋簡直就是完美。
軍方決策層看到輿論上的消息,都覺得非常有道理。
不管是不是真的,相關的解釋能夠解決所有的疑點,另外還能成為輿論的武器。
有好幾個官員馬上站出來表示譴責,“他們不應該研究這種大規模殺傷的化學武器,這是反人類的行為!”
“我們必須要強烈譴責,他們必須要終止研究!”
“烏拉烏拉……”
……
當輿論鬨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實際上國內的決策層早已經想好了應對預案,因為導彈攔截是在500公裡高空,幾乎一定會被衛星衛星拍到。
那麼就會引發一些輿論問題。
不過輿論的能人把問題歸在‘化學武器’上,還是讓人沒有想到的,國內的決策層也同樣沒有想到。
導彈上有化學武器?
這個解釋還真是能夠解決所有疑點,包括沒有拍攝到反導導彈,也包括導彈上冒出了大量的煙霧。
雖然輿論方向有些變化,但他們還是按照既定計劃發布了信息。
這次是正規發布的武器實驗信息,並宣布進行了一次外太空反導的實驗,來檢驗新型的反導技術。
這樣的信息等於是對國際公開,確實是進行了反導武器實驗。
同時,也非常出乎意料。
國際普遍討論都認為是導彈上安裝了化學武器,結果公開信息是進行了反導實驗?
反導導彈在哪裡?
這個疑問實在太大了,各類衛星拍攝到的畫麵都沒有發現反導導彈,反導導彈總不可能憑空消失吧。
在對外的新聞發布會上,馬上就有專業記者進行了提問。
新聞官則是很正式的回答說道,“所謂化學武器是無端的猜疑。”
“我們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去研究所謂的化學武器,我們進行的隻是常規的反導技術實驗。”
記者馬上問到,為什麼沒有發現反導導彈的問題。
新聞官鏗鏘有力的回答道,“如何把來襲目標攔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不容外人置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掌握了什麼技術不會對外公開。
在新聞發布會結束以後,國內外媒體的報道則讓事情迎來了一個高潮。
好多人都不由得參與討論,而討論的核心是,實驗中具體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反導技術?
國內自然是一片沸騰,好多人都認為軍方掌握了超高端的反導技術,甚至讓人想都想不到。
國外也有了大量的討論,還有很多人去分析圖片,當然是什麼也找不到。
有人則認為,“他們可能進行的隻是一次欺騙性的實驗。”
“不可能有其他的技術能夠攔截外太空的導彈。”
“他們隻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恐嚇,宣布他們掌握了外太空攔截技術,實際上什麼也沒有……”
……
當輿論鬨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張碩同樣也看到了消息。
他沒有關注大眾的評論,而是在數字上進行了推測,“500公裡高度……”
“應該沒有達到閾值範圍的高點,離子團加速時間相對短暫。”
“從理論上來說,兩千公裡的問題不大,超過了兩千公裡,需要準備的時間就更長,離子團加速時間增加十倍以上,還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看來測試還是保守了。”
他隻是瀏覽了一些報道信息,不在意的笑了笑,就繼續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任務二’,已經完成了。
‘任務二’是以現有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並找出電磁力和強力的關聯。
通過係統任務,他已經找到了幾個關聯集合,其中有兩個關聯集合,需求的‘強力強度’並不高。
在理論的研究中,強力的強度就隻是一個數值而已。
實際上,物理中並沒有‘強力強度’的概念,有的也隻是一些強力相關的計算公式而已,但研究需要整體反應一大堆粒子或物質的‘強力強度’,就沒有相關的定義了。
所以研究必須要依靠真實的實驗來支持。
強力的實驗,要怎麼做呢?
現實中和強力有關的實驗就是核聚變反應,核裂變反應存在中子撞擊,也會牽扯一點點的強力問題,但核聚變才是最直接的。
原子核核力拆分,也和強力直接關聯,但核力拆分是電磁力影響強力,就沒辦法進行反轉化的研究了。
張碩仔細想了一下,最終還是決定從核聚變入手。
理論中心,當然沒有核聚變的實驗條件,他就決定去相關的研究機構,看看是否能拿到一些資料。
同時,也看看是否能進行一些實驗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