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範圍來說,隻有張碩團隊測定到了引力信號,他們真是獨此一家、彆無分號,其發布的實驗數據也能夠指導其他團隊、研究機構的實驗方向。
其他收到做報告的還包括科學院超導實驗室、量子物理研究所,他們的研究就和實驗支持設備技術有關係了。
比如,科學院超導實驗室,為混亂力場以及離子態物質控製,提供了超高電磁場發生裝置。
量子物理研究所,則是和高能所混亂力場研究組合作,針對超子衰變過程中的量子現象,做出了一定的實驗測定。
這些數據也能給混亂力場的研究提供支持。
等等。
除了費米實驗室以外,其他做實驗報告都是國內機構和團隊。
這是因為國際上很多知名機構都否定了源點論,自然也就不會受到會議邀請了。
張碩連續聽了幾個報告,隨後就返回了源點論研究中心。
源點論研究中心已經分出了幾個廳,專門用來做理論報告,評審團隊也邀請了一些頂尖學者。
評審團隊中也有一些年輕人的身影,比如,理論辦公室的郭華、劉明昆。
郭華、劉明昆,都是30多歲的年紀,相對還是很年輕的,但作為源點論研究方向的評審已經足夠了。
這主要是因為新物理方向研究的人很少。
都是頂尖的學者,從事的都是粒子標準模型、弦理論或是量子物理的研究。
源點論,根本找不到人。
任何的學術領域,都可以用‘跨行如隔山’來形容,非源點論方向的學者,去做源點論方向理論的評審就不適合了。
研究的評審必須對於理論基礎非常精通,並且有一定的拓展性研究成果。
幾個年輕評審中也出現了一個白人身影,名字叫鄧恩博萊,是一名來自法國裡昂的理論物理學家。
在最終發布基礎力關係框架時,鄧恩博萊就開始從事基礎力關係的理論研究,還發表了好幾篇不錯的研究成果。
他以基礎力關係解釋了量子邊緣現象。
張碩也讀過鄧恩博萊的論文,並對其中的數學解析,以及關係性解釋內容非常讚歎。
在返回理論中心以後,張碩馬上就投入到評審工作中。
這次會議上做報告的頂尖學者也有不少人,包括高能所理論物理研究辦公室的嚴明。
在國內的理論物理領域,嚴明的名氣還是很大的,隻不過他研究的是弦理論,放在源點論領域,可以算是個轉行的新人。
不過嚴明的水平非常高,他所準備的研究,有一大堆的數學邏輯分析內容還是很精彩的。
張碩作為評審也聽的很認真,他對於嚴明的研究也很讚歎,並在報告結束後,給了很高的評價。
這是因為嚴明的數學邏輯研究,讓係統任務提升了不少進度。
張碩認真聽報告的目的也在於此,他希望一些新的研究能帶來靈感才能夠繼續提升任務進度。
‘電磁力和強力的理論關聯’提升還是不大,進度隻有百分之47,主要還是因為研究難度太高。
‘可轉化為應用技術的電磁力、引力關係模型近似求解’,研究難度相對低一些,而且是一項循環任務,進度已經達到了‘67%’。
“會議結束以後,又能找到全新的‘應用解組’。”
“到時候,又是對應的引力技術,也許需求會更低、製造的引力強度更高?”
“以此研究出的引力飛行器,或許會變得非常靈活……”
張碩對此還是很期待的。
……
會議進行第三天的上午,是張碩的報告時間。
很多學者已經非常期待了。
張碩的報告被安排在理論中心最大的一間報告廳,廳內有三百多個座位。
報告廳是可以隨意進出的。
很多人都擔心找不到座位,乾脆很早就來占座,並開始討論張碩的研究報告。
《核聚變中強力、電磁力協同和反應關聯》。
這是公開的報告標題。
“這應該是以基礎力關係,對核聚變反應的解析?”
“看起來像是,張碩教授不是說過,基礎力關係解析其他現象,是源點論研究的主要理論方向?”
“他自己也在做這方麵的研究……”
“真是期待啊!”
“如果能以全新的角度去解析核聚變現象,是不是就能夠支持全新的實驗方式?”
“這對於推動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很多人討論起可控核聚變理論和技術問題,有人還覺得張碩是準備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
在眾多的討論聲中,張碩來到了會場走上了講台,麵對台下露出了禮貌的微笑。
隨後,就正式進入報告中。
報告廳的投屏已經展示了標題《核聚變中強力、電磁力協同和反應關聯》。
這一個c級難度的理論研究,也是專門為會議報告準備的,主體內容是闡述電磁力、強力在核聚變反應中的作用描述。
張碩從開始做介紹,一直到講解數學邏輯,花費了大概有十幾分鐘,和其他人想的一樣,報告主體內容就是以闡述兩個力和核聚變反應的理論關聯。
但隨後一段話,頓時讓會場安靜下來,“其存在的共通性,一直在影響核聚變反應。”
“從剛才的結論,也就是③、⑦,聯係在一起可以發現,當電磁力、強力處在共同性範圍時,會製造出混亂力場。”
“以此,強力效果會受到限製,粒子活躍性以及反應速度進行乾擾,你就會直接影響到反應。”
“每一個磁場強的數值,都會有一個對應的共通性強力範圍,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某種特定的磁場強度變化,就可以影響核聚變反應的速率?”
“從理論上是說得通的,我認為,也是具有實驗的可行性!”
話音一路,會場頓時變得嘈雜起來。
張碩隻是闡述一種可能性,也就是通過磁場強度變化的調節,來對於核聚變反應速率進行控製。
但是,其意義非常重大。
根本不需要什麼托卡馬克裝置,就直接可以通過不斷變化的磁場,來穩定性控製核聚變反應速率。
如果研究是正確的,豈不就代表一種全新的核聚變反應控製方式,也是一種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方法新方式。
托卡馬克裝置控製核聚變,現有的技術支持下,似乎已經陷入了停滯狀態,即便有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小的。
新方向……
也許就可行呢?
到時候,人類豈不是就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