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最終目的。
核聚變的控製隻是第一步,而現在的關鍵是測定強力數值問題,他還是非常期待核物理所那邊托卡馬克裝置的改造工作。
在測定了強力數值問題以後,再進一步的完善理論,並以理論為基礎,進行‘離子物質內部乾擾’的實驗,就可以實現核聚變的控製。
下一步,就可以研究‘氫彈電池’技術了。
……
會議,繼續進行。
張碩繼續擔任報告的評審,他也會和其他人交流理論研究問題,同時,也談起了和會議相關的工作。
他們決定讓源點論國際研究會議,成為一個間斷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
現在是第一次會議,後續每隔一段時間就召開一次會議。
張碩的建議是一年召開一次,因為源點論是物理學研究的新方向,新的方向、新的起點,再加上很多學者參與,研究進展速度就會很快,一年召開一次會議,就能收到大量優秀的研究論文。
第二個議題就是會議獎項問題,就像是國際上其他的學術會議,源點論研究會議,也會製定一些獎項。
現在已經確定的有兩個獎項,一個是會議優秀論文獎,另一個是源點物理獎。
會議優秀論文獎,是評選上一次會議最優秀的論文,會給予獎金和證書獎勵。
源點物理獎,則是評選出上一年最優秀的源點論方向的理論研究,同樣也是給予獎金和證書獎勵。
第三個議題就是會議論文收錄以及創辦學術期刊。
會議論文收錄,會和各大論文科學引文檢索數據庫合作,讓會議收錄論文直接進入到各大科學引文檢索,比如,SCI、CSIC。
學術期刊,名字叫做《源點物理》。
在會議結束以後,會成立《源點物理》委員會和編輯部,直接歸屬源點論研究中心管理。
同時,也會聘任知名度高的學者擔任審稿編輯。
等等。
相關的細節性工作,張碩就不參與了,他隻負責發展大方向的決策問題。
……
源點論國際研究會議,召開了四天時間。
第四天的下午,城市會議中心主廳進行了會議的閉幕式,也就是對會議過程的總結以及宣布下一次會議工作的決策。
會議結束以後,張碩也感覺非常的疲憊,連續四天的會議,參與了方方麵麵的工作,確實讓精力耗費了很多。
但是,收獲也是很大的。
源點論的宣傳、發展是一方麵,他個人的直接收獲,則是兩個任務的進度都有不小的進展。
‘電磁力和強力的理論關聯’,進度已經提升到了百分之51。
‘可轉化為應用技術的電磁力、引力關係模型近似求解’,進度則是達到了‘89%’,很快就能得到一組全新的應用解。
張碩對此還是非常期待的。
他希望的應用解組能實現超越,就能讓引力製造技術實現突破。
……
在會議結束後,國內外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報道。
會議有兩個重磅消息,第一個就是確定了新物理研究方向,或者說,是引力技術的實現方式,也就是對電磁力、引力的關聯模型進行求解。
“每一個解組可能都代表一種全新的實驗基礎,甚至是全新的科技……”
張碩在會議上的發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好多專業學者對他的發言進行分析,“也就是說,每一個解組都對應一種引力製造技術。”
“技術和解組內的參數直接相關。”
“比如,1T的磁場強度以及關聯的離子態媒介物質參數等,就能一起製造出對應的引力信號,甚至是引力場。”
“但也許2T也可以,但其他的參數也要進行調整,這和解組有關,而兩者實現製造的引力場也存在不同。”
“如果隻是以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因為涉及到的參數眾多,幾乎不可能實現引力轉化。”
“所以,主研究方向還是對於電磁力引力的關聯模型進行求解。”
在一係列的報道中,毫無疑問的是,電磁力、引力的關聯模型被重視起來。
這個模型直接關係到了引力技術研究。
好多科學機構都宣布要針對‘電磁力磁、引力的關聯模型’進行求解研究,還想沒有投入高額的經費以及進行相關的人才引進工作。
一時間,計算數學方向的學者,更確切的說,是對於數學模型求解有研究的學者,都變得炙手可熱。
他們成為了各大科學機構的搶手人才。
同時,理論物理方向的學者,也受到了追捧。
如果追溯到幾年以前,即便是在國際上,理論物理方向的學者也是受忽略的群體。
學術領域,理論物理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但因為和應用的關聯不大,理論物理一直是‘純投入’的領域。
理論物理方向學者,想獲得高校的教授職位都是很困難的,除非是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名氣,又或者完成了影響力重大的研究。
現在就不一樣了。
好多科學機構都紛紛引入理論物理方向的人才,他們需要相關的學者去研究源點論,或者說,是去研究電磁力、引力的關聯模型。
隻有對關聯模型更加了解,才能去指導計算求解以及實驗的研究方向。
這方麵最大的受益人是鄧恩博蘭。
鄧恩博萊,放在國際上根本名不見傳,他隻是裡昂大學的一名物理副教授。
在會議結束以後,好多媒體都對鄧恩博萊進行報道,因為他完成了好幾個源點論方向的研究。
鄧恩博萊都感覺像是做夢一樣。
之前因為研究源點論,他的一些研究成果都根本不被接受,有些乾脆隨意發在了網上,還引來了一大堆嘲諷。
其中甚至還包括一些裡昂大學的學生。
現在這有好多媒體對他進行報道,一些研究也被不斷的吹捧,感覺就像是多麼重大一樣。
媒體報道隻是一方麵,裡昂大學都主動和他簽訂新合同,希望聘用他為終身教授。
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
鄧恩博萊卻有些猶豫了,因為有好幾個更著名的大學對他拋出了橄欖枝。
其中甚至包括劍橋大學、蘇黎世理工大學以及加州理工大學,每一個都比裡昂大學更有名氣,也更有影響力。
這還真是個艱難的選擇。
第二個重磅消息,就是張碩在研究核聚變,而且以理論研究出一種全新控製核聚變的方式。
國際上有很多相關的討論,其中有些是認為研究是可行的,有些則認為不可能實現。
在學術圈範圍內,看好和不看好各占一半。
在公眾輿論上,看好的聲音更多,因為張碩是個學術明星,好多人都對他非常崇拜。
如果隻看公眾輿論消息,仿佛新的技術已經確定下來,甚至不需要幾年時間,人類就能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