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獎者是源點論的開創者,混亂力場的預測和發現人,電磁力、引力的理論關聯研究人,來自中國蘇東大學的張碩教授!”
“張碩教授在數學物理領域完成了諸多重大的研究,每一項都對於學術有極大的貢獻。”
“他以混亂力場發現所塑造的基礎力關係模型,創造了全新的物理理論源點論,之後,源點論的基礎被驗證。”
“眾多團隊,在實驗中發現了引力信號,世界科技可以期待未來掌握引力製造技術……”
“他的理論影響深遠,成果是多方麵的,他是當之無愧的獲獎人……”
“……”
“張碩教授,恭喜恭喜!”
“恭喜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你可是國內成為了第一個獲獎人。”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榮譽,也是國際學術的重大肯定!”
“你實現了新的成就……”
“……”
一大堆的宣告,一大堆的恭喜,一大堆的祝賀。
張碩對於獲獎也感到很高興,畢竟是國際物理公認的第一獎項,但心理上並不是那麼在意。
他不在意,其他人卻非常在意。
各個與之關聯的機構,紛紛發表祝賀公告,蘇東大學更是連發了三條公告,全都和獲獎有關。
國內媒體也陷入了沸騰,大量的報道都和張碩、成果內容、獲獎信息有關。
國內確實很在乎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獎項影響力非常大,被認為是最頂尖的物理獎項。
獎項,也是個人榮譽的提升。
舉個例子來說,兩個研究內容都不被關注的頂級物理學家,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個沒有獲獎。
在公眾輿論範圍內,前者就被認為是更優秀的物理學家,後者無論是名氣還是待遇,都和前者會相差很多。
這就是獎項帶來的影響力。
當然,依靠自己的成果被學術以及公眾認可,並成為公認最頂級物理學家的學者,並不在以上例證範圍內。
比如,史蒂文霍金、愛德華威騰。
即便沒有獲獎,他們也被公認為是最頂級的物理學家,甚至,輿論還認為大部分獲獎學者,成就也比不上他們。
張碩也是其中之一。
他早就已經成為國際最頂級的物理學家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如果他長時間沒有獲獎,才會引起公眾以及學術界的質疑。
國內媒體圍繞張碩的獲獎以及其意義做報道,輿論也圍繞張碩的成果,獲獎的意義來談。
比如,張碩是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實現了國內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零的突破。
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在獲得獎項以後,很多人都發來恭喜的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按照計劃,派出團隊來源點論研究中心給張碩獎項。
前來的有六個人,包括評委會主席亞格蘭伯哈德安德森,也包括其他兩個瑞典科學院的學者,特裡倫和布朗。
後兩者都是理論物理學家,也已經隨著時代潮流,開始進行基礎力關係模型的研究。
六人組還有專門的攝像師,是專門過來拍攝頒獎過程。
實際上,出發前亞格蘭一行人還擔心會碰上給格裡戈裡佩雷爾曼頒發菲爾茲獎的情況。
當時菲爾茲委員會一行人根本就沒有見到佩雷爾曼,鬨得留下個有些滑稽的故事。
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張碩對待亞格蘭一行人還是很熱情的,對方從萬裡之遙而來,專門過來給他頒獎,拒之門外就太不禮貌了。
源點論研究中心,張碩和亞格蘭、布朗並排向前走著,閒聊了一下旅途的事情。
他們一起去參觀了理論中心大樓以及基礎實驗室。
在布朗的請求下,張碩還帶他們去看了發現引力信號的實驗室,對於引力信號,甚至引力場的發現,所有人都非常感興趣。
張碩簡單介紹了一下實驗,包括裝置、設備等內容,並沒有任何細節性的數據介紹。
這也已經讓亞格蘭等人非常滿意了。
國際上已經有好幾個團隊在研究引力製造技術,他們的實驗也明確發現了引力信號,但毫無疑問的是,源點論研究中心才是最先進的,成果也是最超前的。
一行人中,還沒有人見過和引力製造實驗研究相關的實驗室,隻簡單介紹,隨意看一下,都讓他們感覺開了眼界。
在大致參觀了一下以後,接下來就是頒獎環節了。
理論中心大樓一層大廳裡,張碩站在了最中心的位置,亞格蘭站在一側,他手裡拿著一個金色的托盤,上麵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金牌、證書以及記有獎金金額的文件。
在頒獎空地的正前方,站著的就是一大群記者了,亞格蘭一行人帶著的隨行攝像師,則被允許站在最前麵拍攝。
大廳的四周圍還有一大群人圍觀,要麼就是理論中心的人員,要麼就是蘇東大學的教授,還有一些大學和省裡的行政官員。
羅勇軍、孫興利、譚友銘、張秋生等人都在其中。
羅勇軍的臉上已經被笑容堆滿了,他的嘴巴根本停不住,還有一群人圍著聽著,“你們肯定不知道,那是幾年前了,張碩剛讀我的博士,我就帶他去了實驗基地。”
“為什麼我要帶學生去,而且是帶他去?因為我當時我就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天才,也是一個物理天才。”
“多接觸這些物理研究,可能會讓他愛上物理,我承認數學很重要,但物理也很重要!”
“看到沒有?果然是這樣,現在他拿獎我一點兒都不意外,菲爾茲的時候就是這樣……”
“烏拉烏拉~~~”
羅勇軍一邊不斷地說著,周圍人不斷的感歎著,“原來是這樣!”
“羅老師真不一般,看人的眼光真準!”
“怪不得!”
“我和羅教授不熟,他的學術能力怎麼樣我也不清楚,但是他教學生的能力……”
“是這個(大拇指)!”
這些讚同聲大大滿足了羅勇軍的虛榮心。
孫興利站在旁邊用力撇著嘴,小聲嘟囔一句,“你怎麼不說,和張碩一起讀博的劉成傑……到現在都還沒畢業呢。”
李劉雙悅也站在人群中,看著中間的張碩不由得很振奮。
這就是學長啊!
在東港大學的時候,她就覺得學長不是一般人……
果然如此!
雖然她覺得自己沒什麼學術天賦,但能和學長在一起,就感覺征服了科學。
這種感覺太好了。
實際上,羅勇軍不是‘吹噓’的特例,好多蘇東大學的教授,隻要認識張碩並且和蘇東大學外的人站在一起,都在說‘曾經有多麼看好張碩’之類的發言。
雖然獲獎的是張碩,但他們感覺此時就是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眾多的矚目中,亞格蘭端著托盤走到張碩的麵前,布朗也跟著上前幫忙端起托盤,亞格蘭則是把獎牌掛在了張碩的脖子上。
他說道,“恭喜你,張碩教授,你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的研究成果引導了物理學的新方向,並推動物理研究取得質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