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騰雲1型最初的設計上,有好幾種推動方案可選。
包括空壓電機、航空發動機,甚至是高端的離子噴射,等等。
後來全部都被否定了。
一個原因是能源、動力不搭配,騰雲1型用的是氫彈電池,可以不斷供應電力,化石能源支持的推動方式,就需要不斷的添加能源,會大大降低了騰雲1型的續航能力。
空壓電機是以電力驅動的發動機,可以壓縮空壓向外噴射,為飛船帶來巨大的動力。
問題是,空壓電機耗電量實在太高了,氫電電池要支持引力體係,就無法支持空壓電機運轉。
有人建議重新研究設計動力係統,也就是製造一種完全適合引力飛船的推動機械。
這個建議當然是可以的,上級部門也正考慮組建一個項目,專門去研究這樣適合引力飛船的推動器械。
問題在於,全新的動力係統,不是一下子能製造出來的。
國內航空發動機的研究,就要談到太行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研發用時八到十年,調試了幾年裝配到戰鬥機上以後,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直不斷地修正、解決、完善,差不多用了近20年才成熟起來。
太行發動機研究最初,也是有很多航空發動機可參考的。
要研究一種適合引力飛船的動力設備,真的是全新的研究,連參考的對象都沒有,從設計到製造,再到成熟,又需要多長時間呢?
那最低也是十年、二十年的跨度!
所以,最好的選擇還是已有的空壓電機,但空壓電機就需要更多的電能
這也是劉誌文團隊迫切想製造大型飛船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動力難以的根本原因,還是引力飛船太重了。
在物理學中,加速度和質量是呈反比的,固定推力的情況下,物體的質量越高、加速度就越低。
引力飛船動輒一、兩百噸的質量,比重型戰鬥機還要高出十倍,常規發動機帶動的效果非常差。
當安裝其他類型的動力係統,飛船就要為此進行大改裝,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設施平衡調整,一係列的工作以後,動力係統的效果還很差……
有什麼意義?
劉誌文團隊最終還是選擇用電動機帶動螺旋槳。
這個方案最簡單,而且不需要投入精力,控製上也最穩定,唯一的問題就是功率太低,讓引力飛船的橫向飛行,最初就像是在空中劃船一樣。
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
即便是螺旋槳推動,加速度很低,但速度是能一點點積累的,最後的飛行速度還是很快,新聞上的報道就是這樣的。
在騰雲1型試飛後,輿論上就出現了相關的報道。
網絡上能看到一個個拍攝的視頻,有些明顯是手機拍攝的,就看到有些萌萌的騰雲1型在空中一掠而過。
有些畫麵拍的很清晰,能看到騰雲1型的全貌。
當然,也有慢速飛行的視頻。
騰雲1型慢速飛行的視頻要比快速飛行受歡迎的多,因為其胖乎乎的身材確實有些萌,再加上身後的螺旋槳推動,被一些網友戲稱是‘太乙真人的飛豬。’
當一個視頻出現以後,緊接著就是一個個的報道了。
《引力飛船試飛起航,代號騰雲!》
《騰雲駕霧,引力飛船竟撞臉神話飛豬!》
《第一代引力飛船曝光,宣告航空正式進入引力技術時代!》
騰雲1型,還是有很多看點的。
即便螺旋機驅動有些拉低檔次,整體上也足以讓人驚豔。
即便推動係統上還有瑕疵,研發團隊內部都有些失望,但不可否認的是,引力飛船代表了最高端的科技。
其他國家、機構的引力技術,還都停留在實驗室範圍內,而他們已經用引力技術製造出了真正的飛行器。
外界關注的不隻是引力係統,‘低溫核聚變’再次成為焦點。
引力技術曝光幾年時間了,最初被拍到的‘神秘飛船’,上麵還能看到連接地麵的電路,明顯是電力供應不足。
現在是大搖大擺的飛到空中,其中必定有能供應大量電力的能源設施。
“低溫核聚變!”
“一定是低溫核聚變電池!”
“能源技術比引力技術更高端啊!能源技術才是根本。”
“有這種能源技術,不管是航空還是航天都會有巨大的突破。”
事實就是如此。
不管是航空還是航天,最大的難題是能源,而不是技術。
“低溫核聚變”可以用在引力飛船上,就能用在各類其他航空、航天飛行器上。
比如,衛星。
衛星功能最大受限就是能源,大部分衛星都隻能依靠太陽能電池板支持。
若是衛星能安裝持續高電力供給的能源裝置,甚至都可以在上麵安裝電力武器,比如電磁炮或者激光武器。
到時候,就不止是功能性的衛星,而是具有太空殺傷力的衛星武器了。
一顆能夠隨意調節軌道,並攜帶太空武器的衛星……
想想就可怕!
能源技術用在航天器上也一樣,若是航天器能夠一直擁有高電能,就可以持續推進遠離地球,根本不用考慮什麼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再配合引力技術,在太陽係內遨遊都不是問題。
總之,能源問題解決了,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多技術難題都迎刃而解。
……
地球另一邊。
騰雲1型登上報道讓決策部門再次感到了壓力。
能源部決議再加大對丹尼斯懷特團隊‘低溫核聚變’技術研發的支持。
按照泰勒威爾遜的建議,丹尼斯懷特團隊的第一步,就是複刻核轉電測定實驗,他們已經完成了。
實驗團隊通過不斷調整設計,在好幾個溫度區間測定到了電力信號。
但是,下一步呢?
丹尼斯懷特團隊的研究停止了很長時間,主要就是在討論下一步實驗計劃。
騰雲1型被曝光以後,決策部門對於飛船外觀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於飛船的能源裝置進行了一定的推測。
“騰雲飛船和原來曝光的飛行裝置很類似,能源裝置都在環狀管道,也就是引力係統的下方。”
“從螺旋槳、支架等位置來分析,能源係統占據的空間並不大,不能支持裝配強磁場或其他設備……”
“所以,我們認為,低溫核聚變可能是某種環境下所實現的自主反應。”
“有可能是磁場環境,和引力係統是一體的。”
“又或者,就是單純的自主反應。”
“這種自主反應,可能並不是單純的氘氚聚變,也許是一種全新的聚變,或者是,添加了其他原料。”
有核物理專家立刻反駁道,“這不可能,氘氚聚變過程中,其他元素參與反應也沒有意義。”
做出情報講解的學者沒再說什麼。
不可能?
新物理發展的過程中,打破了很多的不可能,原來說低溫核聚變也不可能,現在幾乎被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