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瞬之間,就是滄海桑田,無窮的時光流逝。可惜,墨家的墨守陳規也不弱,任憑時光如何流淌,也是破不了墨子的這門神通。
然而,墨家善守不善攻,儒子雖然破不了墨子的神通,但墨子也無法打破儒子的神通傷到他。
二人僵持數日之後,墨子突然收起了神通,直接轉身離去,不過,在離去之前,墨子卻是說道:“子儒,此回我雖是說服不了你,但你也沒能說服我,既如此,那就等下次百家集會之時,你我在論個高低。”
說完,墨子便離去了。
嗯,以瞬移的方式走的。
雖是凡人,但以墨子的境界,早就與天地合為一體。
他所立之處,自身便是天地之主,可化天地之力為己用,這般手段,還要遠勝大羅道尊,不過瞬移而已,實在是太簡單了。
至於墨子所言的百家集會,這是由道家高人提出來的。那人言:大家轉世進人族,又不是真的為了鬥個你死我活的,都是為了成道,沒必要弄成仇人似的。
故而,他提議,大家每隔一段時間,便聚在一起,彼此交流所得,萬一有所收獲,直接頓悟,成就混元大羅金仙,也不失為一樁美談。
這位道家高人的提議,直接就獲得了眾人的認可。正如他所言,大家又不是仇人.
隔開此事不談,大家都是玄門出身,同在道祖門下聽過道,乃是修士路上的同道、好友,確實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
找個時間交流一下心得,更有助於他們成道,萬一有所觸動,立地成道也不是說說而已。
這是有先例的。
列寇與鄒衍、莊周三人在守藏室論道,探討先天五太,與陰陽五行的玄妙,結果在論道期間,列寇心有所得,直接頓悟,立地成了混元大羅金仙的境界。
這般境遇,不知羨煞了多少人。
同樣的,列寇的經曆,也讓其餘的大神通者看到了論道交流的好處,這是真的會有所得。為此,百家集會之事才會如此的順利。
……
………………
“我的儒道,終究還是沒有圓滿啊!”墨子離開之後,儒子看著他們先前戰鬥過的地方,不由有些出神。
這一戰,看似不分勝負,但儒子卻是知道,這一戰是自己輸了。對方隻是防禦,可自己傾儘所能的,都未能將對方的防禦打破,這不是輸了又是什麼?
不過,輸是輸了,但儒子的心中並未氣餒,他的儒道尚未圓滿,而墨子的墨道,卻是早已圓滿,其本尊更是在不久之前修成了混元道果,他不如墨子,也是正常之事。
儒道都未曾圓滿,如何能勝過對方?但等儒子儒道圓滿之後,二人若是再交手,誰勝誰負就猶未可知了。
“走,也該去見一見道祖了!”從思索中回過神來,儒子轉身朝人皇城的方向走去,關於儒道,他的心中尚有許多疑惑,故此,他打算去向道祖問道。
風紫宸確實不如鴻鈞道祖,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鴻鈞道祖是正兒八經的無極大羅金仙,而風紫宸隻是混元大羅金仙,一個大境界的差距,不是說說而已。
雖然,隻要給風紫宸足夠的時間,祂自信自己能夠超越鴻鈞道祖,但那也是未來,並不影響祂現在不如鴻鈞道祖的事實。
不如就是不如,風紫宸還不至於否認這一點。
況且,向鴻鈞道祖請教,也不丟人,風紫宸也不是第一次這麼乾了。
更彆說了,那關於儒道的疑惑,也隻有鴻鈞道祖能夠給子儒答案。因為,鴻鈞道祖就是天道,整個洪荒天地,再沒比祂更了解天道的存在了。
而儒道,名為儒道,實為正道,天之正道。
沒錯,此次轉世重修,玄清改修了自己的大道,轉而參悟天道。不,不對,說是轉修其實並不嚴謹,嚴格一點的來說,玄清是將自己所修的道升華了,使其立意更上一層樓。
子儒前世身為玄清時,所修之道為九天清氣之道,也被稱之為先天清氣之道,專修先天清氣。
而玄清轉世成子儒之後,將自己的先天清氣之道升華了,升格為天之道。
有道是盤古開天,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那清氣上升之後就成了天。而這清氣,指的就是先天清氣。
換而言之,先天清氣本就是天。
如今,子儒將先天清氣之道,化為天之道,本就是應天之舉,符合先天清氣之理。
天之道,即是天地正道,象征著天道正的一麵,與濁相對。這也就是說,天之道與天道有關。
與天道有關的事,再也沒有比問道祖更合適的了。道祖就是天道,沒人更比祂自己了解自己。
不過,也正是因為升格先天清氣之道的緣故,玄清的功法已經不適合子儒了。同樣的,也怕玄清對天地的認知,影響到了自己,子儒拋棄了玄清的一切。
他撇棄了所有的一切,權勢、地位、神術、法則、甚至是道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來到了天地之間。
所以,子儒出生之時,無數大神通者生出感應,天地震動,氣吞寰宇,吞納宇宙萬物精華,極儘而尊,無與倫比,萬古未有。
他可以說是天生的聖人。
隻是,許是因為舍棄了玄清一切的緣故,子儒至今未曾修煉過,準確的說,是沒有修煉過法力。
子儒現在,隻注重境界,也隻修煉境界,舍境界之外,再無他求,高深的法力也好,強大的肉身也罷,都不是他所求。
子儒的這個態度,可謂是急壞了暗中關注他的截教弟子,這不修煉,何時才能重回昔日的巔峰,準聖大圓滿之境?
回不到巔峰境界,便不能煉化混元道果,修成混元大羅金仙的境界。
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