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男耕女織,說得好聽,其實就是男人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種田,而女子一輩子就忙活紡線織布。
這就是小農經濟。
農村之中,小家庭衣食日用自給自足,出了鹽鐵這些,基本不向外求。
而這也是老子道德經裡所說的,小國寡民,雞犬相聞,使民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將男女老少,都綁定在一畝三分地上,最有利於長治久安。
無他,百姓沒被的需求,就不會鬨亂子,統治者吃吃喝喝,隻要不亂搞,必然會天下太平!
這在李秋看來是不思進取,但在李二等人眼裡,卻再正常不過。
李二看李秋的神情似有幾分憐憫,以及幾分不滿,不由疑問:
“李小子,百姓安居樂業,可有不對?”
“你小子弄出來的這個織布機,便是效率再高,百姓家裡用不起,又有意義?”
“難道你要像修路一樣,召集工人,一起織布?”
李二竟然猜到了李秋的想法,猜到了他要建立織布工廠。
然而他還不等李秋反應,便不斷搖頭,對此大加鄙夷。
“李小子,你若這樣做,布料是便宜了,但家裡自己織布的百姓們,恐怕家家都要破產,反而衣食無有著落,民不聊生!”
“百姓家裡又沒有錢財,怎麼賣你的布料?”
“你若真是這個想法,還是趕緊將這織布機砸了!”
李二神情嚴肅,顯然不是說笑。
一般的事情,隻要李秋說的有道理,他可以由著李秋來。
但男耕女織,這是小農社會的根基,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破壞!
哪怕是李秋,也不行!
李秋原本準備了一大通說辭,要好好展現織布機想先進和效率,說這機械是如何引起社會變革,引發工業革命的。
但此時他卻話語一噎,眼中的笑容全部消失了。
他終於知道,大唐和科技社會之間,間隔的不是科技知識,而是理念!
古典社會,追求的從來都不是如何如何發展,達成何等要求,而是維持長治久安!
若不將這個觀念轉變過來,李秋便是為大唐帶來再多的科學技術,也無濟於事!
想當初,愛因斯坦和尼古拉斯特斯拉這些大科學家,其實和清朝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甚至還有人將鐘表機械,基礎科學理論書籍,都帶到了清朝,交給了康熙。
但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