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差池,他跟他皇後就得當亡命鴛鴦,貞觀名臣團齊變亂臣賊子。
靖難之役,雖打著皇明祖訓的旗號,但實際上懂得都懂。
作為翻過皇明祖訓的人,康熙清楚的記著呢。
人家原文是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規,委任正臣,內無奸惡,三年之後,親王仍依次來朝。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帥鎮兵討平之。繼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從頭到尾,都是在闡述如何拱衛皇權,可不是造反指南。
且從北平打到南京,足足花了四年啊四年!
期間多少生靈塗炭?
便是朱允文口口聲聲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可真抓到了,你再瞧瞧呢!
讓他當燕庶人都是好的。
搞不好都得假自家皇祖父之名,把這膽敢豎起反旗,劍指皇權的逆叔剝皮楦草。
而自家太祖幽死親弟弟舒爾哈齊後傷心難過又後悔,曾明令後世嗣君絕不可妄殺手足。在康熙朝奪嫡失敗,最多也就是奪爵圈禁吧?
但凡壽命長點,熬到新皇即位。運氣好些,攤上個如乾隆一樣喜歡給彆人翻案的,沒準還能重獲自由呢!
這怎麼說,九子奪嫡也不該力壓玄武門之變跟靖難之役。
唔。
也就是烏那希心聲會被偷聽,卻聽不到他們的。
否則說什麼也得問一句:有沒有可能,本格格說的是過程難度而不是後果嚴重性呢?
前兩者要麼一錘子買賣,要麼四年打拚。
不管好壞,最起碼也是主動出擊啊!
而九子奪嫡,所有皇子都是都是被考核狀態。一切都取決於聖心偏向,而晚年的康熙仿佛加入到了苗疆。
養蠱好手,打地鼠技能一流。
從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開始,到康熙六十一年冬他閉眼結束。
所有有心之人都得玩命討好他。
既不能表露出爭儲之心,又不能讓他覺得能力不足,根本承擔不起江山之重。
二者之間的那個度,也實在是太太太太難以拿捏了吧?
很多時候當事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呢,就已經被作廢了入場券。
到最後勝者慘勝,敗者慘敗。
連雍正這個最後通關者都心有餘悸,生怕自己為數不多的子嗣也展開如此廝殺。都不明立太子了,而是把傳位詔書寫下來藏到正大光明匾後。
等老皇帝賓天再取出來當眾宣讀,當眾開盲盒。
讓皇子們縱然有爭奪之心,也鮮少有臣子敢貿然站隊。
儲位爭奪的激烈程度大大減少。
然後麼?
烏那希搖頭:[唉!事實證明,甘蔗沒有兩頭甜。雍正改明確建儲到秘密立儲後,通關難度降低了,繼位之君的能力也一茬茬斷崖式下跌。世人都說大清沒昏君,至少沒有明朝那樣典型性的。可……]
[處在那麼個處在那麼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庸碌無能不就是最大的原罪嗎?]
[就如秦惠文王所言:大爭之世,列國交戰頻頻,強則強,弱則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