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下潛一千米深,海水就會在物體上,增加每平方米一千噸的壓力。
五千米深,每平方米壓力也就達到了五千噸。想要達到最大探測範圍,魷魚號就隻有潛入深海中,貼著海底搜索。
假設發現了那架A4天鷹艦載攻擊機,如果魷魚號無法分辨出核彈具體輪廓。那就需要將這架A4天鷹艦載攻擊機,整體吊裝出來。
這種可能性最大,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顆五十萬噸當量的投擲型核彈。也是美國第三代核彈,從61年持續生產到了65年,總共生產數量達到一千枚。
幾十年的曆史,這枚核彈早就和飛機一起,被海水腐蝕,被塵埃掩埋,與飛機殘骸融為一體。
想單獨取出核彈的可能性很小,而要整體吊裝一架艦載攻擊機,在巨大的海水壓力下,沒有一點五萬噸起重能力的吊塔,完全是扯淡。
這也是美國放棄尋找這枚核彈的原因。
彆說幾十年前的工業技術,即使是幾十年後的現在,全球起重能力最強的工程船,也隻有一點二萬噸。
現在,這個世界工業技術的記錄,由巨獸重工來打破。
當這艘七萬噸級,龍骨和船殼經過特彆加厚的龐大工程船停靠在了碼頭,臨時舵手和船員離開工廠時候。
等在碼頭的十名巨力苦工,立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造工程。
岸基起重吊塔被開動,五台加裝了磁力座的巨神I型,和一塊塊厚重的合金鋼材,被吊裝上工程船的工作台。
巨神I型充當大型加工機器人,或是切割,或是焊接。而地底基地內,代表了冶金最高技術水平的金屬熔煉中心,也開始模塊化鍛造性能更強悍的合金材料,來加固這艘工程船的龍骨。
或許用傳統的龍骨一詞,來稱呼這艘嶄新的先進工程船舶有些不合適。
現代化船舶都是模塊化打造,早就脫離了傳統龍骨式船舶結構。
現在是縱骨和縱桁,雙殼船體內,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根加強肋。可以說全身都是龍骨,其結構強度和抗浪能力都有極大提高。
這還不夠,葉青要在工程船上,安裝起重能力達到一點五萬噸的起重設備。當這套設備全負荷運行時,對船體也是個考驗,必須升級再升級。
同時,為了減輕船舶整體重量。這套起重設備的起重臂,全由合金材料打造。並且擁有回旋起重功能。
兩天後…
船體改造全部完工,打著赤膊的巨力苦工,坐在巨神I型駕駛艙內,用一根根單體超過五噸的高強度合金鋼梁,來搭建起重臂。
於此同時,在地底基地內,金屬專家和精巧大師,也在進行著一場工業加工中,隻有少數幾個工業大國才能模仿出五成的震撼技術。
一塊長兩米的正方形鈦合金鋼錠,被特殊夾具,固定在超過五層樓高的金屬熔煉中心鍛壓台上。
“轟轟轟~”
地麵仿佛有千軍萬馬奔騰而過,這塊加熱到火紅的鈦合金鋼錠,被壓在頭頂,可以爆發出兩萬噸衝擊力的鍛壓錘,以每秒超過五次的擊打速度,不停鍛打。
每一次擊打,都是火花迸濺,大地震動。
每一次擊打,這塊鈦合金鋼錠都會發生輕微變形。到了後麵,這塊立方體金屬,逐漸變成了圓形。
這可不是普通的拔長鍛件,而是要用獨一無二,可以自由改變角度的鍛壓錘。硬生生,完成一件不可能的壯舉。
將這個鍛件鍛成一顆體積更小的圓球,用來製造魷魚號深海搜索器的核心外殼,
……
半個月後,十二台魷魚號搜索器製造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