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電肌的研發工作,被放到了距離辦公室不遠的實驗車間。
龍溪灘工廠現在攤子鋪地極大,汽車走在環海大道上,眺望工廠就像眺望一座小型城市。
但工廠核心,一直都在那座三麵環繞的荒山裡邊。
葉青辦公室在這裡,工廠研發中心在這裡,地底基地也在這裡。
葉青走進試驗車間,參與本次研究的精巧大師、金屬專家、電子使者、材料大師,已經等候多時。
仿生電肌的技術資料已經被葉青導了出來,四個怪獸代表們一位一份。
仿生電肌這個名詞,在機械動力學中並不算太陌生。傳統的液動氣動,和最普遍的軸承動力,幾乎已經被發展到極致。而且這些動力,往往都和笨重掛鉤。
工程師們迫切想要尋找到一種突破性的運動模式,譬如類似肌肉纖維那樣,可以獨立線性收縮的運動模式。
也隻有這種動力模式,才能完美的模擬出人類運動特點。
它可以廣泛應用到機器人領域,醫療領域。
和仿生電肌有關的初級噱頭產品每年都有問世,但目前這些產品都不具備商業化的可能。
例如MIT研發出的噱頭版“尼龍肌肉”,它隻能通過特殊的成型方法,和熱變形原理,來讓尼龍肌肉動起來。
有點記憶材料的感覺,用溫度來控製材料收縮幅度。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首選材料收縮循環壽命很低,隻有幾萬次。收縮時產生的力度很低,類似肌無力患者那樣。
還有收縮角度可控性差,無法完成人類手指和軀乾的靈活運動等等等。
昂貴一點的,例如各種合金製成的仿生電肌材料。
它的收縮壽命得到提高,力量增強,但動力核心其實還是老一套。
通過電機,把如滑輪和卷帶盤之類的機構,轉化成類似肌肉的線性收縮運動。體積變得更笨重,耗能還會大幅增加。
成本高昂,仿生也仿的不倫不類。電晶設計的守望者機器人係列,就用地這種技術,隻是仿的更高明一些。
巨獸工業現在擁有的,是最完美仿生電肌技術。
這種仿生電肌,由一根根圓珠筆芯粗細的人工運動纖維組成。
每一根運動纖維,都能獨立完成與人類肌肉完全相同的仿生動作。
運動纖維可以重複疊加,也可以製造的更纖細。當然那樣做,成本也會變得很貴。
一根標準尺寸運動纖維,先由生物纖維材料打印出特殊結構管體。
管體內要契合一條名為【熱神經元】的高科技產品,熱神經元可以把電能轉化為熱能。並像人類神經那樣,自由控製各個單元,釋放出熱量不同的熱能。
每個單元的熱能長度,可以精確到五毫米長,相互之間熱量傳導性也非常低。
說起來很複雜難懂,若是打個通俗形象的比方。
就是要把一根柔軟的電熱絲,做到5毫米一段,甚至2毫米一段,就有不同的變化溫度,溫差也不會互相傳導。
這下道理變得簡單了。
可若想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出來,恐怕會被材料工程師們提刀追殺。
他們會一邊追殺,一邊怒吼,“來來來,我給你出道題。如何把一杯水,弄成三分之一是50度,三分之一是70度,三分之一是100度。”
“弄不出來,老子砍了你。”
熱神經元技術,就是類似一杯水,幾種不同溫度的技術難度。
這種技術,又能在仿生電肌裡起到什麼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