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那幫專家們研究的很對。
座頭鯨號想要返回中雲市,自然是沿著非洲大陸南下,最後從馬達加斯島的一側穿行而過。
然而在馬達加斯島的兩側。
兩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四艘護衛艦,已經在兩側海域按照戰鬥隊形一次排開。
每一條封鎖線,都以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為核心,兩艘護衛艦負責投放聲呐浮標,而伯克級則放出了大殺器SQR20主被動拖曳聲呐係統。
在他們海軍編隊中,並沒有專門的反潛艦艇。
現在軍艦功能都是模塊化、多元化,根據每艘軍艦搭載的戰術裝備,進行海陸空組網,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反潛網絡。
天空力量,是兩架P8反潛巡邏機。
不過聯合艦隊指揮官拉西特,認為巨獸工業那艘潛艇至少要有三到四天的航線時間,才能從尼加亞海邊港口行駛到這裡。
所以他們隻是開始提前布置聲呐探測設備,等到了後日,反潛巡邏機才會抵達這裡展開巡邏。
沒有反潛巡邏機,他們還有反潛直升機。
無論是導彈驅逐艦還是護衛艦,都可以攜帶軍用直升機執行任務。這一次,他們無一例外都帶了反潛直升機。
“噗通~”、“噗通~”,“噗通~”……
一顆顆仿佛滅火器的橙紅色浮標,被直升機,或是護衛艦,按照預定距離拋射入海。
這些橙紅色浮標為滅火器樣的圓柱外形,它們落入海中濺起一朵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聲呐浮標保持直立姿態漂浮於水中,激發裝置檢測到海水存在,立刻將聲呐基陣彈出外殼,憑著電纜連接,讓它在重力作用下,緩緩沉入預定工作深度。
同時聲呐浮標也跟著沉入水中,隻在海麵探出一小塊巴掌大的扇狀信號接收天線。
聲呐浮標,就是本次【捕鯨行動】的“大網”。
這些聲呐浮標探測範圍為15千米左右,在馬達加斯島兩側的艦隊們,在這片海域密集投放了超過三百個聲呐信號浮標。
它們在水下組成一張密不透風的探測網,靜靜等候巨獸工業的那艘潛艇到來。
到了傍晚時分,所有聲呐信號浮標投入完畢。
在兩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作戰指揮室裡,代表了他們任務海域的電子海圖上,也依次亮起了一張遍布每一個角落的紅色信號節點。
這些節點以兩秒一次的頻率,朝著指揮艦傳輸它們采集到的聲呐信息。
信號通過聲呐浮標自帶的短距離無線電發射機來傳遞,它們發射高頻數字信號。信道容量大,但穿透性差,信號衰減嚴重。
信號隻在任務區域內傳播,並且要配有相應接收天線,從而杜絕外界探測到信號的可能。
四百個聲呐信號浮標,每兩秒傳遞一次信息。
而這裡又是非洲大陸的航道之一,所以聲呐浮標迅速掃描到了多個【機械聲源】,並通過相鄰的聲呐浮標探測到的聲源時間,來三角定位出那些聲源的準確位置。
一艘艘巨輪的移動軌跡,出現在巨大的電子作戰海圖上。
現代聲呐技術已經完全電子信息化。
像海戰電影裡,出現的聲呐監聽員坐在密不透風的隔音房間中,全靠帶著耳機聽聲音的場景。不能說已經完全成為過去式,但肯定不會出現在還沒確認目標大致位置的時刻。
此時作戰指揮室裡,負責聲呐信息的聲呐員們,正端著咖啡時不時喝上一口,悠哉悠哉地調試設備。
聲呐監聽對象,是海洋裡的所有聲音。
無論是海浪,還是鯨魚、海豚、魚群,和大大小小人類製造出的船隻,它們在海裡都會發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
這裡麵,又以人類製造的船隻聲音最為規律。
螺旋槳旋轉擊打水花聲音,大型發動機的氣缸來回衝擊聲。
這些無數種聲音彙集到一起,再由聲呐傳遞到母艦上,根本不用認為區分。專用的信息處理器,就會把這些聲源根據聲紋庫裡的信息進行自動匹配。
海洋生物與海浪的聲音被過濾,人類製造的機械運動聲被詳細標記。
另外~
這些被聲呐標記出來的船舶,還會被護衛艦與驅逐艦上先進的艦載雷達,進行掃描。
雷達可以探測出這艘船的輪廓還有航速,民用船隻無論是機械動力模式,還是外形速度,都與軍用船隻有著本質區彆。
所以馬達加斯島兩側幾百公裡海域內,儘在【捕鯨行動】的軍艦們掌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