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本翹(1862~1919),原名本橋,字楚南,祁縣城內人。
本翹自幼天資聰明,勤學不怠,不到20歲就博得“神童”美譽,精通經史。光緒十一年(1885年)考中頭名秀才。次年於太原歲試,又獲第一,為當時山西學政賞識。接見時,將其原名“本橋”改為本翹,並字以楚南,一時傳為佳話。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26歲中了解元,全省鄉試第一名。光緒十八年(1892年)全國會試,中進士,敕任內閣中書,時年31歲,實現了科舉時代“瓊林賜宴”、“春風得誌”的願望。光緒二十六年(190o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挾光緒帝逃往西安,本翹為了禦侮救亡,投身國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始以外部司員派往日本橫濱領事。1904年,充山西大學監督。在廢科舉、興學堂時,與鄉紳商定,並捐資兩萬餘兩白銀,把原“昭餘書院”創辦為祁縣中學堂,並附設蒙養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資五千兩白銀,接辦了山西官辦的“晉升火柴公司”,改名為“雙蝠火柴公司”(地址太原市三橋街),開創了民族資本工業的先河。特彆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清政府將山西陽泉、潞城等地的煤礦開采權出賣給英商福公司時,晉省在陽泉成立了“山西保晉礦務總公司”,全省各界公推本翹為公司總經理。他出麵籌措白銀150萬兩,贖回礦權,並建立了山西省的煤礦開采業,以團結的群體力量,挫敗了帝國主義者掠奪山西煤礦的陰謀,顯承了山西工商業者從經濟鬥爭上升到政治鬥爭的愛國反帝精神。
1909年,清政府以虛銜對本翹進行籠組,先任“三品京堂候補”。後又授其“典禮院直學上”之銜。
辛亥革命時,本翹被任命為南北議和隨員,時隔不久,和議告成,清帝退位,他的政治生涯也告一段落。晚年,本翹致力於收藏與著述,一麵廣收珍版古書與名家字畫,一麵征集文獻,整理刊印發行。1915年,他印發了劉奮熙詩集,並撰寫了序言與生平事略,置諸卷首。次年,應榆次常讚春之請,助資石印了戴廷式著的《半可集》。1919年,在赴友人酒宴中突然與世長辭。他本人的著述未見刊印,手稿已部散失,但可從戴廷式的《半可集》與劉奮熙的《愛微堂遺著》中見到若乾篇幅。
摘自《晉商興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張正明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