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素以“多財善賈”而著稱於世,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名商巨賈稱雄海內。他們憑借雄厚的資財,修建深宅大院,自創或資助戲班劇社。現存的平遙古城、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可見其往昔商鋪宅邸的豪華氣派,然而由他們創立的眾多戲班,捧“紅”的一個個名角,都已成為曆史煙雲,鮮為人知了。
晉劇俗稱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它植根於以古並州(今太原市)為中心的晉中地區,兼收了其它劇種的優良技藝,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近二百年來,這枝獨特的戲劇藝術之花,以其激越豪邁的藝術魅力,不僅受到三晉鄉親父老的喜愛,還流傳到冀、秦、蒙、豫、甘、川等省區的廣大鄉村以及北京、天津、張家口、包頭等大中城市。而晉劇的創建、繁盛和流傳都與晉商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據《太原地區中路梆子的曆史概貌》有關資料記載,自清中葉至民國初年間,活躍在太原、晉中一帶的戲班和票社承辦者大多為巨商、財主、店主等,其資金來源大部分靠這些商賈資助。
在眾多的晉商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便是韓子謙其人。他出生於祁縣富商家庭,行五,人稱韓五少。父經商於揚州,母王氏為江南昆曲名伶。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構成了他與戲劇的特殊關係,也成全了他的事業。韓子謙於一九二五年同時考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戲劇係和北京平民大學新聞係。四年後同時獲取兩校畢業文憑返晉,專心致力於晉劇藝術的研究和改革。三十年代,他家在祁縣城開設福聚煤油公司,又生產經營堿麵和電光皂等新型產品,迫切需要他這個文化人來經營這樣大的產業。但他本人卻視錢財如糞土,視宦海為苦海,置“西洋敗子”的罵名於不顧,一心一意與“戲子”為伍,誌在晉劇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為此,他不惜重金購買全部行頭,於每年冬季辟鍋灶、設暖房,專請晉劇藝術名流前來聚會,互相切磋技藝。
韓子謙是近代戲曲的改革家,他將自己在北大藝術學院學習的戲劇理論用於地方戲曲的研究和改革。當時正值祁縣票房的鼎盛時期,文化造詣頗高的票友有何蔭芬、許維藩、王劍鋒以及大財主何芳圃、渠順齋、郭少賢、徐陽柱等百餘人,行當齊全,技壓群芳。在韓子謙的積極倡導下,成立了戲曲研究社,從晉劇的劇本、音樂、聲腔到表演藝術,都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和改革。
自然,晉劇的廣布流傳更是得益於山西商人的外出經商。稱雄商界數百年的晉商為晉劇藝術的發展、繁榮和傳播所作出的貢獻,足以給今天企業與文藝團體的合作、聯姻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