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錫伯族自治縣,錫伯族人口有2.5萬多人。
“錫伯”是本民族的自稱。口語稱siwe,書麵語稱sibe。曆史上有“須卜”、“室韋”、“失韋”、“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錫窩”等不同譯音,都是siwe的同音異寫。錫伯族的祖先是東胡係的拓跋鮮卑。早在東漢以前就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以“嘎善洞”為中心的地帶,以“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公元48年以後從大興安嶺遷移到呼倫貝爾地區。此後又往南遷徙。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於唐。遼代,受契丹統治,多數人開始從事農業。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治之下。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福餘衛的統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製,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麵。
錫伯族軍民遷到察布查爾地區後,一直擔負著屯墾戍邊的繁重任務。從1765年組成錫伯營到伊犁辛亥革命,錫伯族一直是戰時從征,平時生產,過著準軍事化的生活。200多年來,為保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建設邊陲做出了很大貢獻。察布查爾錫伯族長期以來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錫伯族的宗教
錫伯族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還有信仰原始信仰和薩滿教的現象。上述信仰現象,目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民間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在原始信仰方麵,既有狩獵、漁獵生產方式的特點,又有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方式的痕跡。如自然崇拜、精靈崇拜、神祗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其中喜林媽媽崇拜和對牲畜神的崇拜是最典型的原始信仰現象。
喜林媽媽
是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興旺的神靈。它是用長約10米的絲繩,上麵係許多小弓箭、背式骨(比石、箭袋、小吊床、銅錢、五顏六色的布條、小靴等組成。平時裝入紙袋裡,掛在室內西北牆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裡取出來,從西北牆角斜拉到東西牆角,家長帶家小為其燒香磕頭。到二月初二再裝回紙袋裡,掛回原處。製作喜林媽媽時還有嚴格的規矩,所有的布條、絲繩、比石、弓箭、小吊床等須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七戶家中去索取,並邀請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家庭中年紀最大的人來製作。製作時以本家族的輩數傳襲為本,增加一輩人就往喜林媽媽上添一背式骨(比石,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預示他將成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一布條或小吊床,預示她將來洗涮縫補,勤勞致富,生兒育女,子孫滿堂。
錫伯族的家譜
錫伯人編修家譜是錫伯族哈拉莫昆、烏克孫乃至家庭社會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因為,家譜是一個哈拉莫昆、烏克孫家庭的象征,是其簡要的曆史。
家譜是錫伯族最形象的記錄一個哈拉莫昆、烏克孫或家庭發源、沿襲的譜書(亦稱“宗譜”,它包括哈拉譜和莫昆譜。
創立家譜,對錫伯族人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創立遼寧省“圖克色裡哈拉宗譜”時闡述其意義道:“一、本宗譜之設,所以祀先,惟代久年湮無由調查,謹按我支之先人為始,各備龕以供之,使後世之子肖知本流,以存觀忠。二、敬先祖睦宗族,以為孝悌之本,凡族中子弟有不善者,皆得儘訓誨之責,不可有親疏之見。而子弟對族中尊長,均須恭順,亦不可存親疏之見。三、凡分居者,各宜備宗譜一份,以知已之淵源。每三十年合族通修一次,其地點時間,皆臨時核定,但此三十年中,遇有死亡者,待子弟記其事跡,經備通修時,記錄於事跡欄內。”又如“安氏宗譜纂序”寫道:“從來國不能無史,家不能無譜,家譜之重等於國史。恐世遠則易疏,族繁則易亂也”;“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福,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欲聯宗族之情,明倫常之理,家譜實不可不修輯也”。其目的就是“發揚先祖之德,大昌祖宗之功”。從目前所見的家譜來看,其類型有如下兩種;一是譜書,即編印裝訂成冊的譜書;二是譜單,即在一塊綾子或粗布或紙上抄寫的世係表。
錫伯族民間體育
錫伯族素有“好騎善射”之美名。過去,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察布查爾地區每年都舉行1-2次射箭比賽,奪魁者往往得到重獎。後來在縣上成立了專業射箭隊,並以錫伯族隊員為主,在自治區也成立了省區專業射箭隊伍,在曆次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叼羊、旅遊、狩獵、滑冰等也是錫伯族民間較受歡迎的體育項目。
西遷節
西遷節,又稱“四一八”節,是新疆錫伯族的傳統盛大節日,在農曆四月十八日舉行。在16世紀以前,錫伯族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海拉爾一帶,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朝為了加強新疆地區的邊防力量,從盛京及所屬的沈陽、遼寧、開原、義州、夙城、熊嶽、金州、海城、撫順等17個城抽調錫伯官兵1018人,連同家屬3275人,來新疆駐防。農曆四月十八日,是他們離開盛京踏上征途的日子,臨行前他們與留居東北故鄉的同胞集聚在沈陽太平寺,祭奠祖先,共勉相祈,會餐話彆。200多年來,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準備豐盛的食品,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歡聚在一起,奏起穆爾娜琴,跳起歡快的舞,唱起古老的征途歌,開展慶祝活動。此外,這一天還舉行摔跤、射箭、賽馬等傳統體育活動,紀念“四一八”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