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和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又稱大光明山,係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的總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樂山兩市西部,因四山逶迤連綿如長眉,故名。四山中以大峨山海拔最高,山勢最雄偉,即為現今所稱峨眉山。山體由石灰岩、花崗岩、砂頁岩和玄武岩等組成,經褶皺上升後形成剝蝕背斜斷塊山。山坡東陡西緩,主峰海拔3099米,高出其東麓的峨眉山市2500米,猶如聳立於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高牆。峨眉山不僅山體雄峻,且峰巒挺秀,並有怪石古洞、銀流飛瀑,故曆來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峨眉山另一特色是奇,從山麓到山頂,一般具有亞熱帶到寒溫帶的各種氣候帶譜,在一年中的同一季節內,呈現不同的氣候。雨多濕重,雲厚霧大,又形成了“紅椿曉雨”、“金頂雲海”、“峨眉寶光”等氣象奇景。
峨眉山共有植物3000多種,動物2000種,素有“植物王國”與“天然動物園”之稱。植物中的花佩、木瓜紅、紅椿、峨眉擬克抹麗、珙桐和動物中的小熊貓、林麝、短尾猴、蘇門羚、白鷳、白腹錦雞、灰斑角雉及胡子蛙、彈琴蛙、古葉蝶等,均為中國稀有動植物。此外有長達80厘米的大蚯蚓。山區產茶葉、黃連、白蠟,並有磷、煤等礦產。峨眉山寺廟林立,以報國寺、萬年寺、伏虎寺、清音閣、洗象池、洪椿坪、九老洞、金頂八大寺廟最著名。其中,萬年寺的普賢銅像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麓有儲量極豐的優質礦泉。峨眉山客運索道已建成使用。
(鄭霖)
鵝鑾鼻半島台灣島南端向東南突出的小半島。“鵝鑾”原意為“帆”,是當地土著排灣族部落土語的音譯。自屏東市有公路經恒春至鵝鑾鼻,全程約110公裡;自恒春至鵝鑾鼻16.3公裡。半島全部皆為隆起珊瑚礁所覆蓋,其生成估計應在6000年以上,前緣的珊瑚礁海岸成長則已超過2000年;現代珊瑚礁的分布遠至岸以南16~17公裡七星岩一帶。自半島前海濱向北,地勢由海拔10~20米逐級上升為50~70米、100~160米和300米左右。在南灣海岸東側有著名的帆船石,與鵝鑾鼻北鄰的墾丁公園,南端的鵝鑾鼻燈塔,同為恒春地區南部重要風景點。鵝鑾鼻燈塔尤具重要意義,位於距海140米的台地上,高18米(自高氵朝麵起算至塔燈中心高度為56.4米),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光照20海裡,為巴士海峽航行的重要標誌。半島北部墾丁公園為日據時開始建設的熱帶植物園林區,麵積達435公頃,頗負盛名。自墾丁村有公路支線相接。屏東至鵝鑾鼻公路全線已拓寬和改建。鵝鑾鼻半島海濱有高山族石刻。
(吳壯達)
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南源。其上源為海拉爾河,由東往西流,至阿巴蓋堆轉向北流稱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與呼倫湖水係過去相通,1958年紮賚諾爾礦務局為避免海拉爾河洪水及呼倫湖高水位威脅,將湖北岸的木得那亞河堵死,隔斷河湖水流。1965年在木得那亞河東側另開新河導湖水入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於流為中俄界河,左岸屬俄羅斯,右岸屬中國。右岸沿途有根河、得耳布爾河、莫爾道嘎河、阿巴嘎河、貝爾茨河、烏瑪達河、大司洛夫卡河等7條較大支流。額爾古納河長900公裡,上遊阿巴蓋堆至吉拉林河段,河穀由5~10公裡漸變為2~3公裡。吉拉林以下流進山穀中,河穀寬1公裡左右,河道寬約200~300米,水深1.5米,比降0.38‰,水流平穩,河口年均流量40o立方米/秒。由於水量補給來源主要是降水,故季節變化明顯,5月中旬冰雪解凍,出現一次高水位,7~8月出現最高水位。額爾古納河流域植被覆蓋度較大,水土保持良好,河水清澈,合沙量小,魚類繁多。河流全程雖可通航,但冬季嚴寒(冰期長達210天左右)期間不能航行。在初凍和解凍時期,每年形成兩次冰壩,阻塞河水,常帶來災害。
(孫金鑄)
額爾齊斯河新疆唯一外流河,亦為中國唯一屬北冰洋水係的河流。流域範圍,最西起自東經85°31′,最東至東經90°29′;最北起自北緯49°09′,最南至北緯46°50′。源於阿爾泰山南坡,下遊為俄羅斯境內的鄂畢河。鄂畢河最後注入北冰洋。中國史書對額爾齊斯河早有記述。《西域同文誌》稱“準(噶爾)語額爾齊斯,遒緊之謂。地有河流湍急故名”。《元史》有也兒的石、也裡的失、葉兒的石等名。《水道提綱》作額勒齊斯河。《元秘史》作額兒的失河。
乾支流概況額爾齊斯河從河源到鄂畢河長4000餘公裡,流域麵積195萬平方公裡。哈薩克斯坦齋桑泊以上乾流長676公裡,流域麵積5.9萬平方公裡。中國境內河段長546公裡,流域麵積5萬多平方公裡,乾流沿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部,從東南向西北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支流均源於阿爾泰山南坡,從北向南在北岸彙入乾流,形成典型的梳狀水係。新疆境內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年徑流量110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7條,以最東部的支流庫依爾特斯河為乾流。支流克蘭河下遊地勢低窪,形成大片葦湖沼澤。布爾津河是最大支流,河源友誼峰海拔4374米,有冰川發育,上遊河穀有阿克庫勒及喀納斯兩個高山湖。支流哈巴河在新疆境內長150公裡,河口地勢低窪,亦有葦湖沼澤。國界線上有阿拉克則克河,河源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中下遊則為國界線。
氣候水文與資源利用按年徑流量,額爾齊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總徑流中有100億立方米流至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境內,中國尚未利用。水文特征和水資源利用特點有:1阿爾泰山南坡當迎風麵,山麓年降水200~300毫米,中山帶超過600毫米。支流年均徑流深約400毫米,在新疆河流中是少見的。2阿爾泰山西段截獲水汽的機會多於東段。西部支流如布爾津河和哈巴河,年徑流量遠多於東段支流。3阿爾泰山積雪期長達5~7個月,河流補給以季節性積雪為主,約占50%,有明顯的春汛。4河水含沙量小。5乾流齊泊渡以上及各支流,河床坡降大,水能蘊藏量約400萬千瓦。6乾流有航運之利,布爾津以下每年可通淺水輪船30~40天,布爾津至富蘊曾試航,除幾處淺灘需整治外,情況良好。7布爾津河的喀納斯湖麵積48平方公裡,深10米以上,水位變幅2米,可改建為水庫並建水電站,現劃為自然保護區,亦可作療養地(見喀納斯綜合自然景觀保護區)。8額爾齊斯河水資源豐富,但利用率很低,可考慮北水南引工程,將額爾齊斯河年徑流量尚未利用的約100億立方米,南引至額爾齊斯和烏倫古兩河河間地、烏倫古河南岸及烏倫古湖西南地區,對那裡的開發及改善乾旱環境,都有重要意義。還可考慮大麵積造林,建立新的林業基地。
與烏倫古河和烏倫古湖(福海或布倫托海)的關係烏倫古河在額爾齊斯河之南,並與其並行,源於阿爾泰山南坡,終點是烏倫古湖(布倫托海),為內陸河。上遊有二源,東為布爾根河,源出蒙古境內阿爾泰山南坡,下遊在青河縣境;西為青格裡河,有大青河與小青河二源,源出青河縣北,相會於青河城南。青格裡河與布爾根河彙流後,至二台站年徑流量約11億立方米。經阿爾曼特山麓折向西北,至福海城西流入吉力湖,再入烏倫古湖。烏倫古湖是第四紀晚期形成的內陸湖,由大湖(烏倫古)與小湖(吉力)組成,與額爾齊斯河南岸僅隔1.2公裡。烏倫古湖水不能外泄;湖水補給來自烏倫古河。1959~1969年湖水位從482.8米下降為480米,1979年再降為479.1米,20年內共降低3.7米。1970年在“73公裡”(地名)處開渠引額爾齊斯河水濟湖,湖水位略有回升。1974年引水渠上建閘發電,入湖水量受到限製,水位繼續下降,但下降速度較緩。據地質地貌現象及沉積物分析推斷,第三紀初源於阿爾泰山的水係直接流入準噶爾盆地,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水係發生變化,額爾齊斯與烏倫古兩河平行分流。第四紀晚期烏倫古河流入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則成為外流河。
(楊利普)
額吉諾爾內蒙古自治區鹽湖。蒙古語意為“母親湖”,曾稱達布蘇池(蒙古語鹽池)。位於錫林郭勒草原的北部腹地,踞張家口—錫林浩特—東烏珠穆沁旗的公路線上。額吉諾爾以盛產優質大青鹽馳名。食鹽開采始自隋唐,質地純潔,除供食用外還可入藥。年產約6.7萬噸。
(林儒耕)
鄂東低山丘陵見湖北省。
鄂爾多斯高原曆史上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聚居地域,其範圍大致為黃河河灣的長城以北地域。位於北緯37°20'~40°50',東經106°24'~111°28'。行政區劃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全境,烏海市海渤灣區,陝西省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5縣的北部風沙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鹽池、靈武2縣的部分地域和陶樂縣全境。麵積12萬餘平方公裡。
地質高原位於鄂爾多斯台向斜的北部,包括了東勝台凸全部和陝北台凹的北部,均為華北台塊的穩定部分。全區除桌子山外,岩層基本水平,中生代沉降形成向斜盆地,沉積較厚的中生代砂岩、砂礫岩、頁岩,西部有第三紀紅色砂岩。第四紀以來各地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地貌高原海拔大部為1300~1500米,東部切割河穀部分可下降到1000米以下,高原頂麵個彆地方可達1600米以上。西北部桌子山自北向南伸延,主峰桌子山(2149米)。東勝以西至杭錦旗以東一帶是海拔較高地區(1450~1600米)。其北沿是黃河三級階地,為包頭內陸斷陷的南緣。東南部為構造凹陷盆地,境內廣泛分布第四紀沉積層和現代河湖沉積。鄂爾多斯流沙和“巴拉”(蒙古語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廣泛。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樵采和放牧,大片沙區中的固定巴拉日益沙化為流沙,原無大片沙地分布的高原中部亦出現不少新沙化地麵。本區水係除高原內部為內陸區外,四周均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係範圍。
本區可分為5地貌區:1中西部乾燥剝蝕砂質高地。2東南部多湖和沙丘分布的凹地平原——毛烏素沙地。3北部黃河階地庫布齊沙帶。4西部桌子山。5東部溝穀底薄覆黃土丘陵區。
氣候、植被和土壤本區位於溫帶季風區西緣,年均溫6~8c,1月均溫14~8c,7月22~24c,年均降水量150~500毫米,集中於7~9月,降水變率大。風向除西南部全年以偏西風為主外,冬天以西北風為主,夏天以東南風和西南風為主。無霜期130~17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2500~3200c。自東南向西北愈趨乾旱,降水自東南緣450~520毫米,依次下降到西北緣的150毫米以下,乾燥度由4.0增至16.0。高原東部屬栗鈣土乾草原地帶,西部屬棕鈣土半荒漠地帶。
人文概況黃河階地庫布齊沙帶以灌溉農業為特點,旱作農業和畜牧業也占很大比重。中西部砂質高地牧業占絕對優勢,農業在其東部有較普遍分布。桌子山是石質山地,放牧少量羊、牛等牲畜。東南部凹地以種植沙地、廣種薄收為特色。河穀灘地有旱作農業,耕作比較精細。東部溝穀底薄覆黃土丘陵地,農耕曆史久,是旱作農業類型,黃河沿岸以及地勢較低的河穀適合葡萄、杏、山楂、棗等的培植。
高原分布有大麵積流沙和衝溝侵蝕地麵及灘地。風沙為害、水土流失、灌溉灘地鹽漬化,對本區農業生產很有影響。高原麵積80%的地下埋藏煤炭,儲量達1050億噸。東勝煤田和準格爾煤田正進行大規模建設。在乾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發現特大地下水源。
鄂爾多斯高原的伊克昭盟東部是蒙古族、漢族混居的區域,西部為蒙古族分布區,南部以漢族為主,西南部為蒙古族、回族混居區域。境內主要城市為陝北的榆林市,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東勝市和西部的礦業城市烏海市。
(陳傳康)
鄂陵湖與紮陵湖同為黃河上遊最大的一對淡水湖,又標“鄂靈海”,古稱柏海。藏語意為藍色長湖。位於青海高原瑪多縣西部構造凹地內,西距紮陵湖15公裡。黃河切穿兩湖間的巴顏朗瑪山時形成峽穀,長300餘米。峽穀以東至湖濱有廣闊沼澤。湖麵海拔4272米,南北長處約32.3公裡,東西寬處約31.6公裡,麵積610平方公裡。平均水深17.6米,湖心偏北處最深達30.7米,蓄水量107億立方米。黃河上源自西南一隅流入,從東北一隅流出,因進湖泥沙少,湖水呈青藍色。湖中盛產冷水性無鱗魚類,其中以花斑裸鯉、扁咽齒魚、黃河裸鯉、三眼魚等為主,自1978年起已建立漁場捕撈。湖心小島候鳥群集,棲息著大雁、棕頸鷗、魚鷗、青麻鴨等多種候鳥,成為青海高原上另一鳥島。湖濱亞高山草甸為青海重要牧場。
(魏晉賢)
鄂西山地見湖北省。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主要聚居區,重要林區,著名“水杉之鄉”。位於省境西南部,西界四川,南鄰湖南。轄恩施市、利川布和巴東、建始、宣恩、鹹豐、來鳳、鶴峰6縣,麵積2.3963萬平方公裡,人口352.76萬,其中土家族占36.4%,苗族占5.46%。原為恩施地區,1983年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自治州地貌屬雲貴高原東延部分,由一係列北東—南西走向山嶺組成,地勢高聳,頂部寬曠,呈波狀起伏,有“山原”之稱。境內萬山重疊,平均海拔千米以上,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約占29%。在低山及河穀地帶多小盆地,主要有恩施、建始、利川、來鳳、鶴峰等盆地,是重要農業地帶。境內石灰岩分布廣,深切峽穀、溶蝕窪地及溶洞、伏流、盲穀等普遍存在,是全省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約16c,年降水量約1400毫米,為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因地形高差懸殊,故氣候有明顯垂直差異。低山坪壩和河穀盆地以“冬暖”著稱。境內河流北有長江,中有清江,南有漊、酉、鬱、貢諸水,水力豐富,水能蘊藏量約280萬千瓦。礦產有鐵、磷、煤、金、銅、重晶石、釩等。森林覆蓋率約38%,是省內重要林區之一,商品木材占全省1/3。利川為中國水杉之鄉。茶葉、油桐、生漆、木籽、煙葉、柑橘、油茶、牛羊皮等土特產及黃連、天麻、貝母、當歸、黨參、五棓子等藥材,產量均居全省前列。所產壩漆、金絲桐油、宜紅茶和玉露茶、紫油厚樸、板黨、窯歸、雞爪黃連、白肋煙等聞名中外。工業有輕紡、煤炭、機械、化學、森工、磷肥、製茶、製藥等。公路總長5200多公裡,已形成以恩施為中心的公路網。水運以北部的長江為主,巴東港為長江重要港口之一。州屬利川市境有騰龍風景名勝區,騰龍洞為世界特大喀斯特洞穴之一。宣恩縣境有世界罕見的麵積約1.33公頃餘的珙桐植物群落;此外,1991年又發現大麵積的生物礁和非金屬礦。州境所產石煤中硒的富集為世界罕見,已探明石煤儲量達3200多萬噸。
(陳聯壽)
鄂州市湖北省重工業城市,省轄市,旅遊勝地。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位於省境東部,濱臨長江。麵積1504平方公裡,人口91.91萬;其中城區麵積18.79平方公裡,人口12.1萬。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鄂城原為三國吳王孫權建都的武昌城。1979年析鄂城縣城關鎮置鄂城市,屬黃岡地區;1983年將鄂城市、鄂城縣和黃岡縣黃州鎮合並新置鄂州市。1987年又將黃州劃歸黃岡縣。市境東部屬鄂東南丘陵北緣崗丘地帶,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有鐵、硫鐵、銅、鉛鋅等礦藏;其中鐵礦儲量豐富、品位高,是大冶鐵礦的組成部分;西部和東北部為濱江平原,地勢低平,湖泊密布,盛產稻、麥、棉,是著名的武昌魚(團頭魴)的原產地。市內工業有鋼鐵、水泥、機械等部門。武大鐵路,長江、長港2航線,武全、鄂黃、鄂湯諸公路在市內交彙,水陸交通便利。鄂城西山有吳王避暑宮、九曲亭、西山古刹、菩薩泉、涵息泉、滴滴泉、彭楚藩烈士墓、怡亭銘摩崖石刻、龍蟠磯等古今名勝。
(劉盛佳)
恩施市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鄂西南山區經濟中心。位於清江上遊恩施盆地,麵積3969平方公裡,人口71.49萬;其中城區麵積14平方公裡,人口10萬。清雍正十三年(1735)為施南府治後,人口漸增。抗日戰爭時湖北省政府曾遷此,商業迅速發展,成為鄂西南山區經濟中心,山區所產茶葉、生漆、桐油、藥材均在此集散。1982年劃原恩施縣施南鎮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縣並入。市區位於河穀盆地中心,1月均溫5c,以冬暖著稱。城區跨清江兩岸,有清江大橋和紅江大橋連結,西岸為老城,具山城特色;東岸為新城,地勢較平坦,舞陽壩一帶為商業區。有乾線公路通自治州各縣和武漢、宜昌、沙市及川、湘兩省。與武漢有民航班機往來。工業有食品、化工、皮革、電力等部門。傳統工藝美術以工藝漆器、墨晶石雕聞名。市郊盛產茶葉,所產花枝茶和玉露茶為鄂西南名茶。市境東南石窯所產的“窯歸”(當歸)、雙河的紫油厚樸和市境西北板橋的“板黨”(黨參),均馳名中外。布境已發現方圓60餘平方公裡的硒礦,為世界首次發現的獨立硒礦。市內有鄂西大學、恩施醫專。城東北龍洞是風景勝地。
(陳聯壽)
洱海雲南省第2大湖。古稱葉榆澤、昆彌川、昆明池、西洱海等。位於蒼山東側,因湖形南北狹長,形如人耳,風浪大如海而得名。為新生代斷層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而深邃,當湖泊水位為1925米時,平均水深12~15米,最深處21.6米。南北長40.5公裡,東西最寬約9公裡,麵積235平方公裡,總容量約30億立方米。注入洱海的河流,北有彌苴河、羅蒔江;南有波羅江;西有蒼山十八溪。由唯一出口西洱河經漾濞江彙入瀾滄江。洱海為灌溉、養魚、發電、防洪等提供了有利條件。洱海魚類較多,弓魚為其特產,有“魚魁”之稱,但現已瀕臨滅絕。出口西洱河天然落差大,坡陡流急,水量年中分配較山區性地表河流均勻,加之位置適中,開發梯級電站條件優越。20世紀70年代已修建了一、二級水電站,三級水電站完工後,所發電力除供大理州使用外,並可輸至滇中。洱海中有金梭、赤文和玉兒3島及青沙鼻、大鸛淜、鴛鴦、馬簾等洲。喜洲附近有巨大沙嘴,其上建有湖心亭。洱海波光粼粼,與其西側積雪的蒼山交相輝映,景色秀麗。
(陳永森王霞斐)
二連浩特市中國北方邊境重要陸運口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轄市。位於集二鐵路終點。與蒙古國的紮門烏德隔界相望。麵積450平方公裡,人口1.16萬。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為荒漠草原地區,自1956年隨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鐵路的修建而興起。1966年設市。二連浩特因東北方的二連達布斯諾爾而得名。二連蒙古語意為“五光十色”或“幻影”,達布斯諾爾意即鹽池。二連鹽池是氯鹽和芒硝等的複合鹽礦,多種鹽礦結晶在陽光照射下五彩繽紛,故當地牧民稱之為“幻影鹽池”。出產芒硝、鹽、螢石。二連油田已建成投入生產。城市小巧玲瓏,美觀整潔。由於受水源所限,城市發展緩慢。市內有恐龍博物館。
(林儒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