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黑龍江省新興煤礦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東部,完達山西側,倭肯河中上遊。轄3區和勃利縣。麵積6212平方公裡,人口78萬。其中市區麵積1757平方公裡,人口43萬。市區原為勃利縣的偏僻山村及山林荒野。1910年發現煤。1956年勘探煤田,1958年建礦並修通鐵路。1960年建七台河鎮,1961年成立礦務局,1965年改特區,1970年設市。市境倭肯河南岸蘊藏豐富的侏羅紀煤層,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煤層集中,便於開采。煤田以桃山大斷層為界,分為東西兩部,西部區已建成桃山、新建、新立、新興和東風等5個煤礦及機電、洗煤、礦建、建材等輔助工廠。東部新礦區的富強、鐵床、鐵西、向陽、龍湖、茄子河等礦建成後,七台河市將成為大型煤炭基地。勃(利)七鐵路在勃利鎮和牡(丹江)佳(木斯)鐵路銜接,並有公路通往鄰近縣市。倭肯河畔的桃山區為市中心區,從茄子河區桃山到東風礦,紅屋綠樹綿延10餘公裡。
(曾慶雲)
齊齊哈爾市中國新興重工業城市,黑龍江省第2大城市。位於省境西南部,嫩江中遊。轄7區及龍江、甘南、富裕、依安、訥河、克山、克東、拜泉、林甸、泰來10縣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麵積5.26萬平方公裡,人口590.30萬;其中市區麵積4365平方公裡,人口138.31萬。原為滿、蒙古各族先民遊獵和兵防要地。清順治九年(1652)前後達斡爾族遷此,“齊齊哈爾”為達斡爾語“邊城”、“邊地”之意。城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1699年黑龍江將軍衙門從墨爾根(今嫩江鎮)移至此,成為黑龍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後至1954年為黑龍江省省城。1954年後為省轄市。
市境地勢平坦,沿江兩岸較低窪,平均海拔145米。年均溫3.2c,1月均溫—19.5c,7月22.8c,年降水量428毫米。春季多大風,較乾旱。位於富饒的鬆嫩平原,西、北臨近大興安嶺林區和呼倫貝爾煤田,東南臨大慶油田,發展工業條件良好。1949年後興建了機床、車輛、機械、重機、特種鋼、熱電、焦化和輕工等大中型骨乾企業,工業基礎日益雄厚。特種機械工業主要分布在碾子山區和建華區;特種鋼和電力、重機等工業集中在富拉爾基區;機床、車輛主要集中在鐵烽區、龍沙區;紡織、製糖、造紙和釀酒等輕紡工業主要分布在龍沙區;化學工業主要分布在昂昂溪區。交通發達,有濱洲、平齊、富嫩、齊北等鐵路交彙。公路有明(水)海(拉爾)和齊(齊哈爾)烏(蘭浩特)等乾線交彙於此。嫩江有通航之便。航空辟有至北京和廣州的航線。科學文化體育設施較多,有37個科研機構和重機、化工、師範等高等院校。市內龍沙公園的望江樓和勞動湖景色優美,尤以冬季展出的“龍沙冰景”更為引人。
位於城東南30公裡的紮龍自然保護區,麵積420平方公裡,泡沼相連,草甸成片,常有230餘種水禽飛鳥棲息於此,其中以丹頂鶴最多,故有“仙鶴故鄉”之稱。此外有白頭鶴、閨秀鶴、灰鶴、天鵝、鴻雁、蒼鷺、草鷺和白翅銀鷗等珍禽異鳥。已建為中國第1個大型水禽自然保護區。
(曾慶雲)
祁連山脈甘肅、青海兩省間的巨大山係。古匈奴語,意即天山。因在河西走廊之南,又稱南山。位於北緯36°~40°,東經94°~103°,走向北西西—南東東,長900~1000公裡,寬250~300公裡,麵積20.6萬平方公裡。東起烏鞘嶺,西止當金山口,南鄰柴達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黃河穀地。
地質與地貌祁連山原為古生代的大地槽,後經加裡東運動和華力西運動,形成褶皺帶。白紀以來祁連山主要處於斷塊升降運動中,最後形成一係列平行地壘(或山嶺)和地塹(穀地、盆地)。自北而南包括8個嶺穀帶:1走廊南山—冷龍嶺與黑河上遊穀地—大通河穀地。2托來山與托來河上遊穀地。3野馬山—托來南山與野馬河穀地—疏勒河上遊穀地。4野馬南山—疏勒南山(疏勒山)—大通山—達阪山與黨河上遊穀地—哈拉湖—青海湖—湟水穀地。5黨河南山(烏蘭達阪)—哈爾科山與大哈爾騰河穀地—阿讓郭勒河穀地。6察汗鄂博圖嶺(黑特爾山)與小哈爾騰河穀地。7土爾根達阪山—喀克吐蒙克山與魚卡河上遊穀地。8柴達木山—宗務隆山—青海南山(庫庫諾爾嶺)—拉脊山與茶卡、共和盆地—黃河穀地。
山係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為疏勒南山5827米的團結峰。山係南北兩翼極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達3000米,南麓相對高度僅500~1000米。
山係低山區乾燥剝蝕作用盛行,中山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為寒凍風化作用所控製。祁連山區存在三級夷平麵;第一級東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級東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級東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穀中發育多級階地。
古冰川冰磧地貌廣泛分布於北坡2700~2800米以上地區。現代冰川下限,北坡為4100~4300米,南坡4300~4500米,且西部較東部高200~300米。近百年來,冰川處於退縮階段。現已查明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麵積平方公裡。儲水量1320億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爾根達阪和走廊南山冰川規模最大。
水係與氣候祁連山水係呈輻射格狀分布。輻射中心位於北緯38°20′,東經99°附近的所謂“五河之源”,即黑河、托來河(北大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源頭。由此沿冷龍嶺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莊浪河、大通河、湟水,屬外流水係;西北側的石羊河、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係;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內陸水係;還有青海湖、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係。上述各河多發源於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冰川補給比重西部遠大於東部。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
祁連山地具典型大陸性氣候特征。一般山前低山屬荒漠氣候,年均溫6c左右,年降水量約150毫米。中山下部屬半乾旱草原氣候,年均溫2~5c,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為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年均溫0~1c,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亞高山和高山屬寒冷濕潤氣候,年均溫—5c左右,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西部較乾燥。
植被與土壤植被垂直帶結構,山地東西部南北坡不儘相同。東段北坡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荒漠帶(隻有草原化荒漠亞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西段北坡:荒漠帶—山地草原帶—高山草原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限荒漠草原亞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
土壤與植被相對應,東段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山地黑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旬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帶—山地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棕荒漠土帶—高山棕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
經濟概況祁連山區農業主要限於東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遊穀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帶,春麥、青稞、馬鈴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場遼闊,宜於發展畜牧業,並有大片水源涵養林。有多種藥用和其他經濟植物,還有不少珍貴動物,如甘肅馬鹿、藍馬雞、血雉、林麝等。
北祁連山有菱鐵—鏡鐵礦、赤鐵—磁鐵礦;祁連山東段有黃鐵礦型銅礦;肅北和酒泉南山—帶有黑鎢礦石英脈和鎢鉬礦,是中國西部鎢礦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位於甘、青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麵積23萬餘公頃,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卓正大)
祁門縣安徽省黃山市轄縣,安徽林業基地縣和名茶“祁紅”、中藥“祁蛇”產區。位於省境南部。麵積2257平方公裡,人口17.88萬。縣府駐祁山鎮。唐置縣,因縣城附近有祁山和閶門而得名。縣境位於皖南山區,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北部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最高峰牯牛降1728米。其周圍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全省最大自然保護區。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多,濕度大,適宜發展林茶生產,為省內主要用材林、油茶林和茶葉產區。木材蓄積量和商品材、鬆脂、獼猴桃產量均占全省第1位。茶葉以紅茶為大宗,年產量亦居全省首位。祁門紅茶簡稱“祁紅”,是中國出口茶葉珍品,主要行銷歐洲和北美。礦藏以瓷土著稱,向為瓷都景德鎮的優質原料供應地。本縣所產青花瓷和粉彩瓷亦供出口。“祁蛇”主要產於祁門曆山、赤嶺、閃裡、閶頭等地,為名貴中藥材,年收購量約占全省2/3。縣境建有祁門蛇傷研究所。
(朱孟春)
騎田嶺見南嶺。
啟東市江蘇省著名糧、棉高產縣級市。位於省境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為江海門戶。麵積1208平方公裡,人口115.86萬。18世紀中期,崇明島北側諸沙洲初現;19世紀末期,沙洲連成一片,與崇明島南北對峙,稱外沙,屬崇明縣管轄。1905年外沙與北岸陸地連並,1928年置縣,以在江蘇省之東疆,取名啟東。原屬南通市管轄,1989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全屬江海衝積平原,地麵高程約3.5~5.5米,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道縱橫成網。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深受海洋影響,6月有梅雨,夏秋有台風。農業實行糧、棉間套作三年五熟製。岸外海麵是著名呂四漁場和長江口漁場,出產海蜇、文蛤、梭蟹、紫菜等。工業有軋花、紡織等部門。土產有印花藍布。呂四港為漁業基地,是水深域廣的天然良港,已列為對外開放二類口岸。
(單樹模)
千島湖中國大型水庫之一,浙江省最大人工湖。由攔蓄錢塘江上遊主源新安江而成。位於浙西淳安、建德兩縣境內。湖呈東西向延伸,長約150公裡,寬窄不等,最寬處10公裡。環湖錦峰擁簇,青翠蔥鬱,湖水晶瑩,島嶼密集,大小島嶼1078個,湖因而得名。湖區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著名,遊點多,景色迷人,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杭州—黃山旅遊線上的重要旅遊區。目前可供遊覽的風景點有排嶺、龍山、羨山、姥山、密山、龍羊山、方臘洞和華東獨有的賦溪石林等地。風景區還建有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
(臧威霆)
千山遼寧省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北三大名山之一。西距鞍山市25公裡。山體南北狹長,麵積約44平方公裡。屬長白山地支脈,第三紀後遼河平原急劇沉降,本區相對隆起,使中生代花崗岩突出於古老變質岩之上,形成峰巒秀挺、溝穀幽深、平均海拔400米的千山。千山之名始見於金,原名千華山,又稱積翠山。被北、中、南3溝分割成平行山嶺,北緩南陡。仙人台海拔708米,是千山最高峰,絕頂有峭石高20米。有800餘種植物,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上部多油鬆,下部為櫟林和糠椴、山楊、榆樹類雜木林。保存上萬株百年以上的古鬆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樹木植被覆蓋率95%以上。盛產梨,為東北三大產梨區之一。千山環境幽靜,風景秀麗。唐以來修建寺廟,經遼、金到清而大盛,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山中建築除五大禪林(佛寺)外,還有七觀、二宮、六庵(道廟),錯落分布在重巒幽壑,蒼鬆翠柏間。北溝龍泉寺有殿閣樓亭20多處,寺內清泉常年噴流,有如“龍涎吐水”。廟貌巍峨,雕梁畫柱,建築壯麗,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已修築遊覽主乾道28公裡。
(熊樹梅)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白城地區轄縣,重要農牧基地縣。簡稱前郭。位於省境西北部鬆嫩平原。麵積7219平方公裡,人口61.5萬。郭爾羅斯是蒙古古老部族。清代分設前後二旗。1956年改前旗為縣,縣府駐前郭鎮。縣境氣候乾旱。年均溫4~5c,無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和東北部有鬆花江、嫩江流貫,水利資源豐富,建有大型揚水站2座,總乾渠56公裡,形成著名前郭灌區。以種水稻為主,其他作物有玉米、高粱、穀子等。西和西南為黃土台地草原區,是重要牧場、吉林省細毛羊和養牛基地。土特產有毛皮、蘆葦和硝堿,為全省產葦最多縣。境內查乾泡是全省最大天然湖泊,為重要漁場。長山熱電廠是吉林省西部主力電廠,裝機容量29.9萬千瓦。煉油廠在全省也居重要地位。交通以長白鐵路為主動脈。古跡有他虎城古城遺址。
(王兆明)
錢塘江浙江省最大河流。古稱浙江、浙水、浙河、製河。源出安徽省休寧縣西南,皖、贛兩省交界懷玉山脈中的六股尖東坡(六股尖海拔米,源頭海拔約1350米)。乾流流經皖、浙兩省,於海鹽縣澈浦長山東南嘴至餘姚市和慈溪縣邊境的西三閘的連線入杭州灣。全長605公裡,流域麵積4.88萬餘平方公裡。介於北緯28°04′~30°24′,東經117°39′~121°14′。流域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乾流依勢向東北注入杭州灣。河流呈羽狀水係。
乾流概況乾流在新安江水電站以上為上遊。上源馮村河流經皖南山地,到休寧縣鶴城,與源出懷玉山五股尖的梅溪源會合後,稱大源溪。大源溪沿途彙納的諸支流源短流急。從休寧縣流口合小源河至屯溪市間稱率水。到屯溪納支流橫江後稱漸江,在歙縣浦口,練江自北注入。浦口至浙江省建德縣梅城鎮間稱新安江。在歙縣街口以下屬山溪性河流。
新安江水電站至富春江水電站為中遊。新安江流至梅城,接納支流蘭江和桐江,三江會合成“丁”字形。蘭江為錢塘江最大支流的一段,也是錢塘江水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上遊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寧縣南部青芝埭尖北坡。至衢州市雙港口納江山港間稱常山港。常山港多流經山區,屬山溪性河流。衢州市至蘭溪稱衢江(或衢港、信安江),蘭溪至梅城間稱蘭江。衢江流經金衢盆地,河道寬廣,水深流緩,出金衢盆地,河床漸見深邃。桐江為梅城至桐廬的一段支流,梅城以下約7公裡的烏石灘起,進入著名的七裡瀧峽穀,峽穀全長約22公裡。富春江水電站建成蓄水後,七裡瀧江麵展寬,原淺灘沒入水中;蘭江、桐江部分河道形成水庫。出七裡瀧後,江麵開闊。
富春江水電站以下為下遊。受潮水影響,屬錢塘江河口區。由桐廬到蕭山縣聞堰稱富春江,河床開闊穩定,水流緩慢,堆積顯著,河漫灘發育,基本不受海域來沙影響。聞堰至杭州閘口段,河床寬淺而河道迂回曲折,形如“之”字,故又稱之江。閘口以下始稱錢塘江,後泛指全河流,以湧潮洶湧為其特征。澉浦以下為杭州灣。下段主要支流右岸有壺源江、浦陽江、曹娥江;左岸有分水江、淥渚江。
氣候與水文錢塘江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乾流上遊山地降水量高於中、下遊丘陵、平原地區。徑流補給以雨水占絕對優勢,地下水僅占少量。錢塘江徑流總量達431億立方米,徑流深880毫米。
錢塘江徑流季節分配不均,洪枯水流量相差懸殊。大部分地區(乾流在富陽以上)降水以5~6月最多,河流最大徑流量與此同期。衢縣站5~6月徑流量占全年總量42.2%;蘆茨埠站占39.3%。徑流年際變幅小,年徑流量差係數0.28~0.38,年際極值比亦較小。錢塘江流域的水蝕模數為100~500噸/平方公裡/年。高值在曹娥江和浦陽江流域,低值在常山以上。錢塘江平均含沙量0.1~0.4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68萬噸。江水常年清澈,僅在洪水期江水呈混濁狀。河水礦化度、硬度和堿度均較低。
錢塘潮錢塘江潮是世界著名大潮之一。尤以農曆八月十八日最壯觀。湧潮的形成和地形關係密切。杭州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寬度自灣口向裡急劇收縮,灣口寬達100公裡,至澉浦水麵寬20公裡,至杭州僅寬1公裡。潮水上溯時,水體受到急劇約束,潮波能量高度集中,潮差顯著增大,澉浦潮差較灣口大一倍。平均潮差5米左右,最大潮差出現在澉浦,達8.93米。同時,錢塘江河口縱剖麵性質獨特。杭州灣內河床平坦,從乍浦以上,開始抬升,抬升的高點在七堡到倉前間,最高點高出基線約10米。從聞堰到乍浦長達130公裡,為一龐大的沙坎隆起。體積巨大的沙坎使澉浦以上河床迅速抬高,低潮水深從灣口向內愈趨變淺,平均水深2~3米,有時僅1米左右。潮波在傳播過程中,因河底逐漸變淺,潮峰傳播速度遠大於潮穀,潮波的前坡漸陡,後波不斷變緩,潮波變形加劇,到尖山附近形成湧潮。湧潮以海寧附近最大,一般高度1~2米,最大高度達3.7米,至杭州附近湧潮漸趨減弱。
錢塘江怒潮時,海水倒灌,主要由長江挾帶大量泥沙,經海水搬運淤積於河口段,為沙坎泥沙的主要來源。同時也使河床抬高,水深日淺,嚴重影響河口段的航運和水產捕撈養殖之利。為防止潮患,古來即興建了與長城和京杭運河齊名的海塘工程,曆代及1949年以來均不斷加固。
梯級開發與綜合利用全流域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可開發能量約205萬千瓦,至1978年底已開發裝機容量131.9萬乾瓦。河口區潮汐能量更大。50年代以來,對錢塘江進行了梯級開發。興建了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和湖南鎮等水庫和水電站。其中新安江水電站總庫容220億立方米,裝機容量65萬多千瓦;富春江水電站總庫容8.74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9.72萬千瓦。黃壇口和湖南鎮水電站為對支流烏溪江進行兩級梯級開發而建成。
錢塘江蘭溪以下為主航道,通航30~100噸級船舶。杭州以下僅通航外海小輪。新安江是溝通浙西和皖南的重要航道,航道在新安江大壩中斷,上、下分段通航,汽輪溯新安江可達安徽屯溪。其他支流和水庫也有距離不等的通航裡程。流域內人煙稠密,經濟發達。兩岸穀地是良好的農耕區。山地盛產木材、毛竹。河口區海塗廣闊。
1988年底,通過在杭州城東北角開挖7公裡長的河道,將錢塘江與京杭運河重新溝通,實現了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係的銜接,擴展水運直達距離400公裡,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水運網。
錢塘江自然風光和人工建築交錯成章。溯錢塘江,過富春江到新安江,形成旅遊勝地,已列為中國第1批重點名勝區。
(侯慧粦)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裡梁山,海拔米。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城門4座及獻殿、回廓、偏房、闕樓等建築物。城周近6000米。今乾陵地麵尚保存大量精美大型石刻碑群,有華表、翼馬、朱雀、石馬、石人、石獅等。有記高宗功績的《述聖記碑》與記武則天的《無字碑》。還有神態生動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1960年起,先後發掘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中書令薛元超、右衛將李謹行等5座墓葬,出土大量壁畫、三彩陶俑器物及石刻藝術品、墓誌等珍貴曆史文物4300多件。
(李健超)
潛山縣安徽省安慶市屬縣,薛家崗文化及龜化石發現地,皖西著名風景遊覽區。位於省境西南部。麵積1718平方公裡,人口54.07萬。縣府駐梅城鎮。元置潛山縣。縣境西北為大彆山支脈,中部丘陵起伏,東南部潛水和皖河沿岸為衝積平原。山地丘陵麵積占4/5以上。經濟以農林為主,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和油菜,一般年可三熟。林產以竹、木、茶、桑,油茶、油桐為主,並產茯苓、丹參、桔梗、蔓荊子、山梔子等中藥材和亞熱帶水果柑橘。養蠶業發展較快。新建有繅絲廠。名產竹席質地柔軟,能折耐用。主要產於皖河流域,是“舒席”的原產地之一。嶽西至懷寧的山區公路經過縣境。縣境西北部有著名風景名勝天柱山。縣南有薛家崗文化遺址,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以來已出土古石器、陶器等文物1500多件,為新石器時代遺物。1971~1981年,潛山盆地先後發現古新世晚期龜化石9隻,定名為“潛山安徽龜”,具重要研究價值。
(朱孟春)
羌塘高原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亦為高原最大的內流區。中國第2大湖區,世界海拔最高的內陸湖區。“羌塘”係藏語“北方高平地”之意。範圍約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昆侖山脈以南,東迄東經91°左右的內、外流區分水嶺一線,西止於國境線,南北最寬760公裡,東西長約1200公裡。麵積59.70萬平方公裡,占青藏高原總麵積的1/4。行政上屬西藏自治區的那曲與阿裡兩地區管轄。
地質羌塘高原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北部昆侖山一帶於二疊紀末隆起脫離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至晚白紀羌塘地區全部成陸;在上新世後的數次新構造運動中又被整體抬升而成現今之羌塘高原。地層特點是古老基底出露少,地層年代北部老、南部新。大致瑪爾蓋茶卡以北,主要為古生代淺變質砂岩與頁岩為主的複理石建造,並夾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紋岩與凝灰岩等;瑪爾蓋茶卡以南,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紀地層出露較廣,主要為巨厚的海相或海陸交替相的石灰岩與砂、頁岩互層;其次則有以紅色或灰色砂礫岩與泥岩為主的第三紀紅層分布,第四紀的湖相沉積、風成堆積及冰川、冰水與冰緣等沉積廣為普遍。反映了羌塘高原地質曆史相對年輕,近代沉積環境較為乾冷的特點。
氣候羌塘高原氣候寒冷而乾燥,年均溫多低於0c,暖季(7~9月)日均溫雖可超過5c,但夜間仍可降至0c以下,有冰凍現象。1976年8月曾在北緯35°43′的湧波錯畔(海拔4881米)測得18c的低溫紀錄。1964年1月3日在北緯31°48′的班戈縣氣象站(4700米)測得42.9c的最低溫紀錄。高原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於6~9月,乾濕季分明,但多為雪、霰、雹等固態降水形式。高原風力強,頻度高,在黑(河)—阿(裡)公路沿線的大風帶,年均大於17米/秒的大風日數約200天。光照條件充足,全年日照時數2800~34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在836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遠超過同緯度地區。但高原地麵反射率高達40%以上,地麵實際所獲太陽輻射能量並不多。
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低山緩丘與湖盆寬穀組成的地形,起伏和緩,平均海拔4800米,相對高差一般200~500米,為青藏高原內海拔最高、高原形態最典型地域。因氣候乾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脈發育較大規模冰川外,高原內少數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如阿木崗、木嘎崗日等)僅有小規模大陸性冰川。但寒凍風化與凍融活動等形成的冰緣地貌普遍,凍土麵積亦廣,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最為發育地區。在巴毛窮宗以北至昆侖山南麓殘留有許多新生代火山活動遺跡,如火山錐、桌狀山及熔岩台地等。此外,在南部石灰岩地區則有過去間冰期溫暖氣候的產物——溶洞、天生橋、石芽與孤峰等喀斯特地貌。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湖泊麵積達2.14萬平方公裡,約占中國湖泊總麵積的1/4。湖泊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2大鹹水湖——納木錯,麵積1920平方公裡,海拔高度4718米,遠高於曾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其他有色林錯、當惹雍錯和紮日南木錯等。因高原隆起,氣候趨乾旱,大多數湖泊強烈退縮,湖水礦化度增高而演化為鹹水湖或鹽湖。鹽湖多屬碳酸鹽或硫酸鹽型,蘊藏豐富的食鹽、鉀鹽、硼酸鹽、石膏、芒硝及鋰、銣、銫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據鹽湖附近的更新世湖相沉積物含有淡水螺和貝蜆等化石,表明湖泊的鹹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全新世時期。
羌塘高原的湖泊除少數為風沙沉積物堵塞或冰川作用形成外,多屬構造湖。其發育與分布均與斷陷構造有關。如黑阿公路以南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為羌塘高原地勢最低窪的地帶,大湖密集,即與岡底斯山脈北麓東西向的斷陷帶有關。
水文羌塘高原河流稀少,多為時令性河流,並均流入湖泊或消失在乾涸的湖盆中。較大的常流河多集中在降水稍多,冰雪融水補給較豐的南部地區,如紮加藏布、波倉藏布、措勤藏布等,在夏季的流量均不超過60立方米/秒。故羌塘高原地表徑流少,淡水資源匱乏。一些靠泉水補給的小溪為過往旅客與牧民的重要飲用水源,但在嚴寒的冬季經常凍結成冰,宛若冰川,為當地特殊景觀之一。
景觀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與高寒荒漠。植被建群種除西北隅為駝絨藜、灌木亞菊外,大多為紫花針茅、羊茅及青藏苔草等,一般覆蓋率不超過40%。土壤以高山草原土與高山荒漠草原土為主,其剖麵分化差,含石礫多,粘粒少,鈣積或積鹽過程較明顯,並常有風蝕現象與凍融特征。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較簡單,從高寒草原帶(南部)、高寒荒漠草原帶(北部)及高寒荒漠帶(西北部)等基帶往上相繼為高山寒漠帶、高山永久冰雪帶。
由於生態環境嚴酷,羌塘大部分地區為荒寂的“無人區”,僅在南部有少數藏族牧民居住。這一地區除海拔4600米以下局部小氣候環境下可種植春青稞作物外,其餘地區均為遊牧區。因草場載畜量低,隻適於飼養耐乾寒、耐粗放的藏綿羊。但遼闊的羌塘高原卻是野犛牛、野驢、藏羚與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成群棲息場所。在淡水與鹹水湖區域也可見到赤麻鴨、斑頭雁、棕頭鷗、黑頸鶴等鳥類及裸裂尻魚、裸鯉、高原魚等高原特有魚類。即將建立的羌塘高原動物自然保護區,麵積約達25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第3大自然保護區。
(李明森)
喬戈裡峰喀喇昆侖山脈最高峰。海拔8611米,為僅次於珠穆朗瑪峰的世界第2高峰。喀喇昆侖山脈位於中國西部邊陲,是世界上最高峻的山係之一。大體作北西—南東方向延伸,由3~4條平行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海拔超過8000米高峰有4座,其中喬戈裡峰是主峰,居喀喇昆侖山脈中段,中國與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實際控製區)交界處。位於北緯35°9′,東經76°5′。此外有加舒爾布魯木1峰(8068米)、布洛阿特峰(8047米)、加舒爾布魯木2峰(8034米)。喀喇昆侖山脈由深變質花崗岩、片麻岩、結晶灰岩、片岩等組成,褶皺作用主要完成於中生代,經喜馬拉雅運動後再次隆升,形成現今高峰林立,山勢巍峨的麵貌。由於山體高大,每當夏季接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形成南坡較豐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可達800~2400毫米,森林衍生高度達海拔3500米左右,草場繁盛,低處並可農作;北坡因其北支山脈高大,特彆是4座高峰阻隔了印度洋濕汽,形成了“雨影”區。且受西風環流影響,降水顯著較南坡少而較乾燥,山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僅河旁稍有灌叢,在3700~3900米處葉爾羌河上遊的克勒青河穀地,發育有草場。但就總體而言,由於山區海拔較高,故以寒漠占優勢。而山原地區除個彆山峰外,幾全為冰雪覆蓋,現代冰川發育。世界幾條長達40公裡的著名大冰川多集中於此,冰川彙合後形成複雜的冰川網絡。喬戈裡峰南坡發育有巴爾托羅冰川,長66公裡,廈呈冰川長75公裡;此外還有功多可洛冰川、卡白呂冰川等;北坡雖較乾燥,喬戈裡冰川仍長達22.5公裡,還有長41.5公裡、麵積329.83平方公裡的音蘇蓋提冰川,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冰川。南坡現代冰川平均下限達3050米,粒雪線高度在4700~5490米;北坡冰川平均下限4000~4700米,粒雪線高度為5000~5700米。總的來說,北坡高於南坡,西部低於東部。喬戈裡峰北坡的喬戈裡冰川、斯坎揚冰川、木斯塔冰川和音蘇蓋提冰川等幾條大冰川有以下特點:主支冰川逐漸分離,表磧上限上移——雪線升高,表明冰川普遍退縮,氣候有變乾的趨勢,僅個彆冰川因局部條件而前進。
(袁方策)
欽州灣中國南海北部灣的一部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欽州市以南。東以犀牛腳半島南麵的大麵墩(玳瑁洲)、西以企沙半島的天堂角間的連線為其南界,水域麵積約400平方公裡。由於北北東向壓扭斷裂和南南東向張性斷裂作用構成欽州灣斷陷,受第四紀冰期後期海侵,使灣內岸線曲折,島嶼棋布,港汊眾多。其中龍門港有建深水良港的條件。欽州灣北部為茅尾海,有欽江、茅嶺江淡水彙入,餌料充足,魚類資源豐富,水產養殖亦發達。青蟹、石斑、大蝦、大蠔為欽州灣四大名產。灣內有數百公頃紅樹林,鳥類野鴨成群。由眾多島嶼之間的曲折水道形成的龍門七十二涇是欽州八景之一。欽州灣潮汐以日潮為主,龍門港區平均潮差2.55米,最大潮差達5.49米,漲潮潮流流向西北,流速2.8節;落潮流流向東南,流速2.8節。年均水溫21.3c。欽州灣及其沿岸附近屬中國沿海開放帶。為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將北海市、合浦縣與欽州地區所屬的欽州和浦北、靈山、防城、上思等縣範圍,合稱為欽州灣地區。麵積1.98萬平方公裡,人口400多萬。欽州灣地區麵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廣西和中國西南地區通向東南亞和非洲、歐洲,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便捷出海通道。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適宜種植亞熱帶作物,水產、礦產資源豐富,海灘廣闊,島嶼眾多,海灣曲折,是發展對外貿易和旅遊業的“黃金海岸”。
(秦權人)
秦淮河長江下遊支流。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古稱龍藏浦,後稱淮水。秦以後始有秦淮之名,直到唐杜牧《泊秦淮》詩問世後,秦淮河一名始普遍使用。北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於江寧縣西北村會合,繞江寧縣方山西側北流,過東山鎮、上方門入南京市區。至通濟門外歧分為二:一由東水關入城,經城南夫子廟,出西水關,為內秦淮;一由通濟門繞行城外,為外秦淮。內、外秦淮在西水關外合流,過草場門、定淮門,循石頭城北流,在三汊河彙入長江。另在三汊河附近分支東北流,稱惠民河,過中山橋,至下關入江。以句容北山為發源地至三汊河入江,全長110公裡,包括溧水河在內,全流域麵積2630平方公裡。武定門閘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1959年和1965年先後建成武定門閘和武定門抽水站,用以改善南京市區排汙及秦淮河中、下遊平原排洪和引江灌溉條件。1981年從江寧縣東山鎮經南京市西善橋到金勝村江岸,秦淮新河長17公裡,並在河口建有節製閘和抽水站。
(單樹模)
秦皇島市中國北方著名不凍深水良港,主要外貿港口之一。河北省新興工業城市,旅遊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北端,京山鐵路線上。轄3區及昌黎、撫寧、盧龍3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麵積7523平方公裡。人口246.57萬;其中市區麵積363平方公裡,人口50.06萬。秦皇島曆史悠久,相傳因秦始皇曾遣使由此渡海取長生不老藥而得名;又因唐太宗東征途中曾統兵駐蹕於此,故又有秦王島之稱。商屬孤竹,戰國時為燕國轄地,漢屬幽州。明初於山海關設衛所駐陸軍,於北戴河設金山衛駐水師,成為軍事重鎮。但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後),山海關到北戴河之間的沿海地區仍為一片荒原,僅有帆船停泊,卸放糧鹽。光緒二十四年(1898)辟為商埠,後又被辟為開灤煤的輸出港,1916年京奉鐵路由湯河站改線南移秦皇島站,交通方便。此後隨耀華玻璃廠的興建、附近柳江煤礦之開采,工人增多,商戶增加,城市始具雛型。1948年設秦榆市,翌年改稱現名。市境背依燕山山脈,前繞渤海之濱。市區大部位於向海傾斜的濱海衝積平原上,北高南低,地勢較平坦。年均溫10.1c,年降水量699毫米,無霜期181天。京山鐵路穿越市區,並有通往北部山區的地方鐵路。全長895公裡的大同至秦皇島的鐵路已於1991年建成。公路除京沈乾線外,尚有通往遠近各地的多條線路。
工業以建材、食品、機械為最重要,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65%。建材和食品工業中,又以玻璃和罐頭工業為主。耀華玻璃廠和山海關橋梁工廠是全國著名大型企業。前者為中國出口平板玻璃重點廠,後者曾為武漢、南京、重慶3座長江大橋和黃河數座大橋提供鋼梁。80年代初造船工業也獲新發展,山海關船廠建有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1座5000噸級乾船塢。此外,還有煤炭、電力、造紙、紡織等工業。全市工業分布在海港和山海關2區內,前者是以玻璃、機械、陶瓷為主的新興工業區,後者為以機械、造船、食品為主的工業區。占地麵積1.9平方公裡的秦皇島開發區已形成新型工業區。
秦皇島港位於渤海灣西北部,北緯39°54′,東經119°37′,為華北良港,具有不凍不淤,風小浪低等優良條件。自1900年建港以來,至1949年僅有泊位7座,為輸出煤炭專用港。50年代以來港口建設發展很快,至1990年已有24座深水泊位,成為裝備先進的綜合性港口。秦皇島港腹地廣大,進出口貨物數量很大,1990年貨物吞吐量6950萬噸。在大陸沿海各主要港口中,吞吐量僅次於上海港,居第2位。除有通往上海、大連、天津、黃埔、湛江等港的航線外,並有聯係國外的遠洋航線,與世界70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國際集裝箱運輸吞吐能力已達1萬個標準箱,開辟了直達日本、韓國的定期航線和經香港中轉的幾十條航線。出口量大於進口量。出口以煤炭、石油、糧食、木材為大宗。秦皇島港是中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運往華東、華南各省區及世界各地的煤炭和石油占全港年吞吐量的88%,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之一。
秦皇島氣候宜人,多名勝古跡。市區東北部有稱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及長壽山、燕塞湖、薑女廟等;西南端有馳名中外的避暑和療養勝地北戴河海濱。
(楊積餘)
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重要自然地理界線。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中已有“秦嶺”之名。曆史上曾為秦國之地,故稱秦山或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30′~35°,東經103°~113°。西以臨潭、迭部、舟曲境內的岷迭山係與昆侖山脈為界;東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臨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東延至天水東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東以秦嶺北麓的大斷裂帶為界,北界東段入河南境則以黃河南岸山地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為界;南臨漢江與米倉、大巴山分界;東南直抵鄖縣。東西長約1600多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不等。居甘、陝南部和豫西,並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兩端微向北翹的“一”字形。麵積約12萬平方公裡。山勢西高東低。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紅層盆地和江漢平原。
地質與地貌習慣上以嘉陵江為界分為東、西秦嶺。西秦嶺又以徽縣、成縣盆地為界分為北秦嶺和南秦嶺。北秦嶺西起白石山,東延至天水東南麥積山(1659米)。南秦嶺西起岷迭山係,經岷峨山(2826~3299米),向東接東秦嶺。西秦嶺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龍江,東有西漢水,為四水分水嶺。北秦嶺山勢較低緩,南秦嶺山勢高峻,多高山深穀、懸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陝西境內的東秦嶺是秦嶺的主體。山體呈現為蜂腰形。腰部有岩漿侵入,形成太白、華陽岩基組成的秦嶺主體。蜂腰西麵分出3脈,由北而南是大散嶺(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鳳嶺(2000米)、紫柏山(2538米)。嶺間分布有山間盆地,如太白、鳳縣、兩當等。蜂腰東麵亦分出數脈,由北而南是華山、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間盆地有洛南、商縣、商南等。數支山嶺和盆地相間排列。位於華陰縣南的華山,海拔1997米,為“五嶽”中的西嶽。
秦嶺進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崗峰海拔1903米),餘脈沿黃河南側延伸,通稱邙山。位於登封縣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嶽”的中嶽;中間兩支為熊耳山(主峰金寶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頂2211米)環繞於南陽盆地的西側和北緣。山間盆地有盧氏、伊川、浙川等。山脈與穀地相間,山間盆地與河穀呈串珠狀相連,地勢自西向東、北、南緩降。從中山、低山降為丘陵。
秦嶺的形成受地質構造影響極大,但二者範圍並不完全一致。秦嶺構造帶是處於中朝古陸和楊子古陸兩地塊之間的褶皺帶。西聯昆侖褶皺係,東接淮陽隆起,形成亞洲宏大的巨型緯向構造帶。在地形上其中帶和南帶形成一條東西延綿的大山係。北帶約隆起於呂梁運動時期,中帶和南帶先後經加裡東、華力西和印支運動,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擠壓,發生褶皺隆起,並伴有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和斷裂作用,形成一係列山嶺和山間盆地,奠定了秦嶺地貌的基礎。新構造運動的斷裂活動強烈,進一步完成了斷塊山嶺的麵貌。山體有古老的多種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則有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片麻狀花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體主脊上。白紀和第三紀紅色砂礫岩多分布在山間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現了多種礦產。
秦嶺主體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北仰南傾,主分水脊偏居北側,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鼇山3476米。往東古稱終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斷崖,呈高山深穀地形。南坡坡長而緩,形成波狀山地,故有“九嶺十八坡”之說。南北的水係格局明顯不同,北坡呈羽狀,南坡樹枝狀。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蝕襲奪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為釣鉤形流路或肘狀流路。
秦嶺山地內部有較完整的夷平麵。如太白山頂的八仙台、跑馬梁和鼇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紀晚期冰川遺跡,發育冰緣地貌、次一級夷平麵已被分割,多呈2000~2800米的第二級分水嶺,如老君嶺、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嶺。第二級夷平麵表現為強烈切割的中山地貌。
秦嶺北坡發育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俗稱“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陳倉道(即今川陝公路和寶成鐵路所經路線)、陰平道(隴南文縣境內)、褒斜道、儻駱道、周洋道、子午(即西萬公路)鎮榨道和藍武道(西界公路)等。
氣候秦嶺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特彆表現在冬夏季風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關中的寶雞氣溫比陝南的漢中低3~6c,西安比安康低4~7c。冷空氣過境時,南北之間溫差達6~7c。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北的河流水量較小,流量變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反之。習慣上以秦嶺北坡和淮河一線劃分,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植被與土壤秦嶺南北自然景觀各異。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與山地褐土地帶;南坡為北亞熱帶北部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河穀盆地中栽植有亞熱帶經濟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櫚、茶、烏桕、杉木、馬尾鬆和柏木等。暖溫帶或高山特征的常綠闊葉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現在海拔1000~1500米。由於墾種,常綠樹已大減。1500米以上多為針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亦僅見於1500米以下的緩坡麵,發育在衝積層上。此外,秦嶺以北以旱作農業為主,以南則多水田。北側多窯洞和土房,屋頂鋪土層、陽瓦;南側多茅屋或板牆瓦房,陰陽瓦與屋頂之間不敷土層。
秦嶺山地的垂直自然帶,位於北側太白山可分5帶,南坡僅4帶,往東海拔降低,垂直帶譜依次減少直至不明顯。
秦嶺南北分彆適合於較多亞熱帶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內陸成分的繁衍。遼東櫟以秦嶺為其南界;常綠闊葉植物烏桕、化香樹則以秦嶺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華南和西部高原的種類。山穀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濕潤型的特點。因而在區係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種屬外,還有華北、華中、西南和喜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單種屬植物。秦嶺亦是動物區係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帶。動物種屬成分與植物區係成分同樣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性。
秦嶺山地麵積廣大,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林業和多種經營條件好、潛力大的地區。(參見彩圖插頁第38頁)
(田澤生)
秦始皇陵見臨潼縣。
沁河黃河支流。發源於山西省太嶽山東麓平遙縣境,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進入衝積平原,於河南省武涉縣境入黃河,河長485公裡。流域麵積1.29萬平方公裡,其中石質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寬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穀盆地占10%,晉城、高平為有名的澤州盆地,土層深厚,為主要的農業區;衝積平原占2%,分布在濟源五龍口以下,灌溉方便,但常有洪災威脅。
沁河河源至五龍口河道長395公裡,穀深流曲,尤其自潤城至五龍口段,河道斬切太行山,穀寬200~300米,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較豐。沁河出五龍口,流經衝積平原之上,河長90公裡,兩岸築有堤防,河床高出兩岸地麵2~4米,和黃河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當黃河大洪水時,往往對沁河倒灌,如黃、沁兩河洪水遭遇,在倒灌河段決口,史稱“黃沁並溢”,威脅豫北地區。
沁河最大支流丹河發源高平丹株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裡,流域麵積3152平方公裡,於博愛縣北全村入沁河。丹河彙入後,武陟站年徑流量17.8億立方米,7~10月占60%,年輸沙量720萬噸。
沁河下遊的灌溉相傳始於秦代,盛唐時曾達2.3萬公頃。清康熙時在丹河上築“九道堰”,除濟衛通航外,還可灌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建成中型水庫5座,流域水利建設發展很快,灌溉麵積達13.7萬公頃。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電站。下遊灌區設計灌溉麵積8.7萬公頃,由於水源所限,實灌4萬公頃左右。
(蕭樹文)
青城山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四川省著名遊覽地。又名丈人山,係灌縣一帶山地的總稱,包括天倉山、丈人山,方圓百餘公裡。最高的老霄頂,海拔1600多米。青城山背靠邛崍山,麵向成都平原,林木蔥籠,四季常青,峰巒起伏,狀若城廓,故名。山體由白係礫岩組成,內含可溶性的碳酸鹽物質,經構造擠壓,節理發育,有利於水流下滲與侵蝕,致使山峰擁簇,36峰層疊,由東向西漸次升高。山區為四川省多雨區,年降水量達1300毫米以上,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潮濕,利於林木花草繁殖,並產雀舌、烏嘴、片甲、雪芽等青城名茶。青城山相傳為東漢張道陵講經傳道之處,有宮觀多處,廟亭眾多。如古常道觀建於隋代,為規模宏大、結構精美的建築群,屬青城山主廟。山區林深葉茂,竹翠花多,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稱。此外,青城山又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景。
(鄭霖)
青島市中國對外開放港口。山東省綜合性工業城市,省轄市。著名療養、避暑、遊覽勝地。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南側膠州灣畔,膠濟鐵路起點。北、西麵為陸地,東、南麵臨黃海。轄7區。麵積1103平方公裡,人口205.78萬。青島以其前海的小青島而得名。原為漁村,隸即墨縣。宋、元以後漸為通商口岸。明中葉為防禦倭寇侵擾,在此設立“浮山守禦千戶所”,簡稱“浮山所”。清以來貿易漸盛。1897年為德國強行租借,辟為商港和軍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強占。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1929年設青島特彆市,1930年改青島市。
市境以半島形式向南突出於海中,背陸麵海。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為嶗山山脈,主峰嶗頂為花崗岩山體,海拔1133米,是中國名山之一,挺拔於黃海之濱,向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之讚語。山多名勝古跡,從嶗山向西南地勢漸降,入市區則為低緩丘陵和濱海平原。膠州灣沿岸灘塗廣布,為著名膠州灣鹽場所在地。青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夏季短而多雨,日較差小,無高溫酷暑。冬季長而乾冷,少雨雪和嚴寒天氣,年均小於5c的嚴寒日數僅29日,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色,溫和濕潤,氣候宜人。市區西部的膠州灣,由團島咀和腳子石咀環抱而成,相距3公裡,口狹內闊,為伸入內陸的半封閉海灣,風浪小,終年不凍,航道水深不淤。海灣東西寬27公裡,南北33公裡,水域麵積466平方公裡。灣內有陰島、冒島、黃島及大小趕島和3條水下穀地,成為天然航道。
20世紀50年代後,經過多年建設,青島已擁有紡織、機械、食品、化工、電子、金屬製品、冶金、電力、建材等工業部門。產品有各種紡織品、卷煙、啤酒、內燃機車、導航雷達等。工業主要分布在市區西部和西北部。郊區出產糧食、棉花、花生和水果等。水產養殖和海洋漁業亦較發達。青島港位於市區西部膠州灣口,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由小港、中港、大港和黃島原油碼頭區4部分組成,港寬水深,不淤不凍,是中國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和海防要地。有定期班輪與國內沿海各港相通,並與世界數十國家和地區有航運聯係。膠州灣中的黃島原為石質小島,長約4公裡,最窄處0.8公裡,麵積5.33平方公裡,現有一條長2.5公裡的攔海大壩與內陸相連。島上建有黃島油港,為勝利油田東(營)—黃(島)油管終點,港口年輸油量已達3000萬噸以上。前港港區的2個2萬噸級雜貨泊位也已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達70萬噸。建設中的青島高技術開發區也位於黃島,麵積15平方公裡。
市境有19家海洋科研、教學和管理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及青島海洋大學等。市內還有海軍博物館和展示南極科學考察成果的南極館。
市內街道和建築均依山勢起伏,整潔優美。市內遊覽區甚多。前海沿的棧橋是青島的象征,橋長400米,寬8米,直伸入海,儘頭建有民族特色的八角形“回瀾閣”,登臨其上,陸海佳景儘收眼底。此外有背山麵海的魯迅公園、宮殿式和城堡式建築的青島海產博物館及中山公園和海濱浴場等,均為盛夏遊覽、避暑和療養勝地。市郊除嶗山外,尚有湛山和燕兒島遊覽區。
(唐伯英)
青海湖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漢稱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即“青色的湖”。北魏時始名“青海”。青海省由此得名。位於北緯36°32′~37°15′,東經99°36′~100°47′。長軸呈北西西向,最長106公裡,最寬63公裡,周長360公裡,麵積4635平方公裡。流域麵積3.495萬平方公裡,蓄水量854.45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15米,最大水深28.70米。水位年變幅不大,近年湖水出現負平衡。湖麵海拔3196米。湖水含鹽量12.49克/公升,ph值9.1~9.4,屬氯化鈉質水。
地質與地貌湖區處於幾個構造單元的交彙地帶。東南部屬加裡東期的南部祁連山槽背斜,東部和東北部屬前震旦紀的中祁連槽背斜,南緣為華力西—印支期的青海南山槽向斜,西南麵與柴達木台塊和北昆侖槽向斜東端相連接。湖盆於中新生代由斷塊陷落成為內陸斷陷湖。
青海湖盆地為祁連山係內部一大型山間盆地。湖區北部和東部的大通山(平均海拔約4300米)和日月山均為祁連山脈東南延伸的分支。日月山由北而南可分為同寶山(4025米)、日月山(4389米)和野牛山(4823米)3段,為青海湖與湟水流域的分水嶺。青海南山位湖區之南,自西而東亦可分為3段:西段由宗務隆山和茶卡北山組成,為湖區與柴達木盆地的分水嶺;中段的塔溫山為湖區與共和盆地的界山;東段在倒淌河鄉的瓦裡貢山以東,組成湖區與貴德盆地的分水嶺。
湖周山地山麓地帶的洪積扇、洪積階地及入湖河流階地相當發育。濱湖地帶分布有多條新、老環湖堤。湖東甘子河口到侮晏灣以南分布有金字塔型和新月型沙丘群。
湖中聳立島嶼6座:即蛋島、鳥島、海心山、新沙島、老沙島和三塊石島。在黑山的東南延線上是蛋島、鳥島和海心山,前兩者基岩與黑山同為下古生界變質岩,以水下淺灘相連,分彆高出湖麵7.6米和32米,麵積則分彆為0.11平方公裡和0.46平方公裡。海心山位湖心偏南,麵積約1平方公裡,島緣整齊陡立,有三級浪蝕階地,與鳥島間以斷續沙崗和暗礁相連。兩者均為中、晚更新世後斷塊抬升露出水麵的湖中孤島。湖東有新老兩沙島。老沙島為湖中最大島嶼,麵積約11平方公裡,高出湖麵113米,是湖中沙壟出露水麵後經風沙堆積而成。湖西南的三塊石島為湖區諸島中最小者,由七塊三疊統灰岩礁石組成,實屬宗務隆山向湖的延伸部分。
全新世以來,水位下降,湖麵縮小。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位年均下降0.10~0.15米,蛋、鳥兩島已於1978年起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湖東老沙島之南已出現一新沙島。湖濱東緣還出現了兩個脫離母體的子湖——尕海和耳海。前者位東北部風沙堆積區,與湖區以沙丘相隔;後者位東南湖灣,以湖堤和沙灘與湖分隔。近期湖水退縮,水質鹹化。
水文與氣候青海湖流域為內陸封閉水係,入湖河流達40餘條,較大者多由西北麵彙入,如布哈河及其支流吉爾門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由東、南麵注入的河流少而短小,如甘子河、倒淌河和黑馬河。以布哈河為最大,年徑流量10.64億立方米,占入湖總徑流量的2/3。
湖區1月平均氣溫12.7c,最低達30c;7月平均氣溫12.4c,最高28c。11月~翌年3月,湖麵冰封,冰厚約0.5米。湖區夏季平均降水247.6毫米,約為全年降水量的2/3,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3.8倍。
生物湖中魚類單一,以鯉科的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為主,並有條鰍。為青、甘重要魚類產地。湖中鳥島是中國內陸湖侯鳥棲息地,是中國鳥類自然保護區之一。
(徐德馥陳鈞)
青海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簡稱青。介於北緯31°39′~39°19′,東經89°35′~103°04′。西北鄰新疆,北和東接甘肅,東南緊靠四川,南和西南毗連西藏。東西長1200公裡,南北寬800公裡。麵積72.12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4位。1990年人口445.6946萬。轄1地區、6自治州、1地級市、2縣級市、30縣、7自治縣。省會西寧市。
自然條件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深居內陸腹地。省境土地麵積廣大,地形複雜,地勢高聳,高差懸殊,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均甚顯著,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廣泛的自然基礎。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全省自北而南為:1祁連褶皺係,位於河西走廊過渡帶之南,包括整個祁連山區,是在晚古生代華力西褶皺帶和中生代晚白世到第三紀始新世褶皺帶(燕山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以塊狀斷裂升降運動居優勢。2柴達木地塊,是以前寒武紀結晶片岩為基底的穩定地塊,厚七八千米,大部為疏鬆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形成鹽湖礦產。3昆侖褶皺係,由於受後期構造運動作用,形成塊體的連續推複,新老地層交替重疊。4巴顏喀拉褶皺係,位於昆侖山主帶大斷裂之南,玉樹大斷裂以北地區,包括東段的阿尼瑪卿山,總體構造線呈北西向,為一具有旋回特點的複雜褶皺係。5唐古拉褶皺係,分布於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區,形成於侏羅紀,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點。
由於受地質構造的控製和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自第三紀末開始,青海地勢不斷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灘、盆地、高原、穀地交錯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約在3000米以上。除東部湟水流域穀地和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餘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青、新交界處的昆侖山主峰布喀達阪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則為東部民和縣下川口湟水出境處,海拔16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