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6個省區未建鐵路。50年代以來,修建了成渝、寶成、黔桂、川黔、貴昆、成昆、湘黔、襄渝、鷹廈、焦枝、天蘭、包蘭、蘭新、蘭青、青藏(西寧—格爾木段)和南疆等線。現除西藏自治區外,其餘30個省市區均通鐵路,西北和西南的鐵路營業裡程比重,由1952年的5.4%增加到1990年的23.2%。公路網乾線的擴展方向基本和鐵路一致,如川藏、青藏、青新等公路加上西蘭、甘青、甘新、甘寧、甘川等公路乾線,成為西北和西南地區的主要運輸線。水運則重點進行了長江和沿海的建設。沿海地區的鐵路建設除鷹廈、蕭甬、皖贛、兗石、三茂等新線外,又有京山、津浦、滬寧、京廣、隴海等線的複線,以及晉煤外運的豐沙、京通、太焦、京秦、大秦等新線路,使中國運網布局趨向合理,改善了線路港站能力的配備,為建設內地新工業基地創造了條件,也適當兼顧了沿海老工業和能源基地及廣大農、林、牧業區和對外貿易發展之需。各大區的運輸裡程比重各不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運輸業各自為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改造、整頓,在全國計劃經濟的指導下,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聯合運輸,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50年代以來,中國基本形成了由鐵路、水運、公路、航空與管道等5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統一的運輸網。70年代以來,遠洋運輸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交通運輸發展的條件主要有下列3方麵:
地理條件中國東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差異極大(見中國自然地理區域),資源、人口、生產力布局等和經濟發展不平衡(見中國自然資源、中國人口地理、中國農業地理、中國工業地理),形成了中國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的強大貨流,促進了運輸乾線的建設與發展。同時在每一地區內部逐步形成了與其相應的短途運輸線網。
社會條件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緣和北太平洋的西岸,自古就重視陸上和海上的對外交通,但主要由於某些政治、經濟原因,曆史上對外陸海交通的重心曾多次往返擺動,導致國內運輸線路在不同程度上也相應變動。此外,中國的內地和沿海建設也較大地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布局。
技術條件中國古代最早發展起來的是陸上運輸線路。現在鐵路、公路仍為國內客貨運輸的主要線路。20世紀50年代以來,遠洋運輸在國際運輸中已漸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航空運輸已成為西藏等邊遠地區和國際旅客運輸的主要運輸方式之一。中國在發展了管道運輸後,原油基本上都由管道輸送(見中國管道運輸)。
交通網的客流分布與貨流地理現就中國的客流分布和貨流地理2方麵簡述如下:
客流分布1中國東南部客流量大,客運量約占全國3/4以上;西北部客流量小,僅占全國百分之幾。2工農業生產較發達的地區客流量較大,反之則小。新的工農業生產基地的建立,引起人口和勞動力分布的變化,也產生相應的客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北和西南地區客流增長速度較快,旅客運輸在全國所占比重相對提高。3城市建設的發展,引起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城市結構的變化,對於客運的流向和強度也產生很大影響。以鐵路運輸而言,如沈陽站1990年旅客發送量2298萬人,約占全國客運總量的2.4%;上海站1990年旅客發送量1933萬人;北京站1990年旅客發送量2127萬人。4交通運輸網的擴展和交通運輸設備的改善,也影響客流分布。凡交通網密布地區,亦為旅客運輸繁忙集中地區。反之,因客貨運輸繁忙,又促進交通運輸網的發展。此外,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影響客流分布。
在上述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旅客運輸在地區分布上的總特點是東多西少。
貨流地理中國貨流以南北方向為主,南下大於北上。鐵路運輸中,1990年貨運密度以石太線為最大(141.8千噸/公裡),其次是太焦新焦線(90.7千噸/公裡)、南北同蒲線(84.7千噸/公裡)、京沈線(51.0千噸/公裡)、膠濟線(43.1千噸/公裡)等。北方沿海各港的運量中也以南下貨物為主。東西貨流經鐵路運輸的則以隴海線鄭州徐州段東向貨流密度和鄭州寶雞間西向貨流密度較大。華北與東北之間的出入關貨流也較大,從東北運出的部分木材、鋼鐵通過華北、中南西運。進出西南的貨物主要通過川、黔兩省,每年輸出略大於輸入,其輸出貨物部分運往西北,大部分運往中南或經中南去華東。
中國各大區間貨流流向變化較大的是出入東北區的煤炭。東北原係輸出區,現為輸入區。另外,華北煤炭向外輸送量逐年加大,現已形成很大規模。1952~1990年南北方向的鐵路乾線(如哈大、京沈、津浦等線)運量增長速度較低於隴海線和京廣線南段(武漢以南)。同期北方海運發展速度超過長江乾線。各大區貨運量比重也有較大的變化。
鐵路、水運等運輸乾線上的貨流組成,都以礦物性燃料為主,其次為鋼鐵及冶煉物資和建材,糧、棉、化肥、農藥、食鹽等也占較大的比重(表4)。40年來,各類物資的運輸周轉量在幾種主要運輸方式中的比重變化較大,如外貿物資近年發展較快,在沿海港口吞吐量中比重增加;在出口商品中工業品和礦產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而農、副、畜產和手工業品等比重下降,進口商品中糧食、鐵礦石、成套設備增長幅度較大,化肥、化工原料、運輸工具等變化不多。
交通運輸乾線網1以鐵路、沿海航線和長江為骨乾。2主要乾線以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為主。大體形成範圍不同的井字型結構。3已基本形成全國公路網,全國除西藏墨脫縣外,縣縣都通汽車。4長江中下遊和珠江流域水運網比較發達,但全國廣大地區各水係之間,乾支之間還未聯絡成網。5營道已將東北、華北、山東、中原的油田與這些地區的主要城市和海港相通。6民航運輸網已初步形成並正在完善和發展中。
中國運輸乾線網由8條南北乾線和7條東西乾線組成,在這些乾線交會處形成了幾十個重要的運輸樞紐。
南北方向運輸線主要有下列8條:
1東北的哈大線,自哈爾濱至大連,接北方沿海和遠洋航線。
2東北的古蓮(大興安嶺林區)經齊齊哈爾、白城、通遼至錦州、接京沈線至秦皇島港,或至天津、北京。
3從北京至上海的京滬線,由京沈線北京—天津段、津浦線和滬寧線組成,是東部沿海重要的南北乾線,煤運量比重較大。另從京浦線蚌埠站經由淮南、皖贛、浙贛、鷹廈線可到達福州和廈門。
4沿海航線。從溫州分沿海航線為南北兩個航區,北方有丹東、大連、營口、錦州、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石臼、連雲港、上海、乍浦、寧波、溫州等港,南方有馬尾、廈門、汕頭、赤灣、黃埔、湛江、海口、八所、防城等港。
5京杭運河。山東臨清以南至黃河北岸不能通航;
黃河南岸至蘇北分為故道與今道,全線絕大部分可通木帆船;河北、江蘇、浙江3省河段可通機動船舶。
6京廣線自北京至廣州,是中國運輸網的中樞,北煤南運的主要乾線之一,自北向南,有石家莊、鄭州、武漢、株洲、衡陽等重要樞紐,可由廣九線經深圳到九龍、香港;由廣三線至河口,接三茂線經肇慶至茂名、湛江。
7從中蒙邊境二連浩特至南海海岸湛江港、北部灣防城港的運輸線,由集二線、京包線集寧大同段,北同蒲、太焦、焦枝、枝柳、柳州—憑祥、南寧—防城、黎湛線等組成。貫通山西、豫西、鄂西、湘西、廣西,是京廣線以西的一條南北大乾線。
8西北與西南的寶成線。由寶雞至成都,南接成昆線至昆明,由昆河線至河口。另從成都經成渝線、川黔線、黔桂線至重慶、貴陽和柳州。
東西方向運輸線主要有下列7條:
1東北經華北至西北的運輸乾線,由京通或京沈、大秦與京包、包蘭等線組成,秦皇島為該線的出口港。
2自連雲港至蘭州的隴海線和蘭州至烏魯木齊的蘭新線及烏魯木齊至阿拉山石的鐵路組成中國中部的東西大乾線。另由蘭州接蘭青線、青藏公路、青新公路通青海、西藏和南疆。
3長江運輸乾線,從宜賓至上海是進出西南的東西水運大乾線。宜賓、重慶枯水季節可通航千噸以下輪船。重慶至上海通行千噸駁組成的船隊,南京以下可通萬噸輪。
4從江浙沿海去雲貴高原的運輸乾線。由滬杭或蕭甬、浙贛、湘黔、貴昆等線組成,由昆明接公路可至下關、大理、滇西邊境。
5珠江流域東江、西江運輸乾線是溝通兩廣的主要航道。東江自龍川以下至廣州,西江自百色至虎門,可通輪船。
6由青島或煙台經華北去西安的運輸線,由藍煙、膠濟、石德、石太、同蒲、侯(侯馬)西(西安)等線組成,是晉煤外運的主要乾線之一,青島和煙台是該線的出海港口。
7由陝南寶成線上的陽平關,經安康、襄樊至武漢,安康—襄樊段是襄渝線的東段,是西北至長江中遊的捷徑,武漢—大冶—九江線修通後,該線便成為西北去東南沿海的運輸乾線的組成部分。
50年代以後,河南、河北等11個省、區修建了幾千公裡的地方鐵路,各線年運量可達30萬噸左右至百萬噸不等,是地方運輸中的一支重要輔助力量。
目前中國管道尚未成網,較長的輸送原油管道有大慶至大連、秦皇島;山東臨邑至江蘇儀征的魯寧管道;以及秦皇島至北京的秦京管道等乾線。
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網分鐵路、水運、公路、航空運輸網。鐵路網見中國鐵路運輸。水運網見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公路網見中國公路運輸。航空運輸網見中國航空運輸。
中國交通運輸樞紐可分為水陸樞紐和陸上樞紐兩大類型。
水陸樞紐主要有下列5個:
1上海。上海為中國水陸交通中心。上海港位居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萬噸級遠洋巨輪終年通航。港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兩岸,自上遊的閔行至下遊的吳淞口,港區斷續分布約60公裡。全港有215個泊位(其中萬噸級泊位64個)。碼頭岸線長21公裡,江麵有浮筒70餘個,可係泊吃水10米左右的大型船舶。在黃浦江岸有13個裝卸區,並設有石油、鋼鐵等專用碼頭,吞吐量已達1.3億噸以上,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
陸上交通有鐵路和公路。京滬、滬杭等鐵路聯係南北。上海鐵路樞紐由30多個車站和聯絡線組成,樞紐內有路網性編組站——南翔編組站。上海地區公路發達,稠密的公路網連接城鎮、農村。
上海亦為中國航空運輸網的重要樞紐之一。
2廣州。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自古即為對外貿易重要口岸之一。又當西、北、東三江彙合處,外港黃埔為中國南方最大港口。兩萬多噸的船舶可乘潮從珠江口上溯到港停泊,現有萬噸級泊位22個。鐵路有京廣線、廣九線和廣三線。公路也較發達。並為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之一。
3武漢。武漢位於中國南北陸上交通、東西水上運輸的主要乾線交會處,是中國主要的水陸運輸樞紐之一。武漢港是長江第2大河港。京廣、漢丹等鐵路線與之相連,並有路網性編組站——江岸西編組站。武漢地區的公路以武漢為中心已形成網。武漢也是航空運輸樞紐之一。
4天津。京哈(京沈)、京滬兩大乾線鐵路在市內相交,京坨(京秦)線通過北郊,有路網性的南倉編組站。天津港位於渤海灣西岸,海河的入口處,是首都北京的出海大門。天津港吞吐量居全國各港第7位,疏運以鐵路為主,水路、公路也占相當比重。京津塘高速公路通此。是華北地區公路網的中心之一。
5南京。南京市區有津浦、滬寧、寧蕪3鐵路交彙,城北有南京長江大橋溝通南北交通。南京是全國南北運輸乾線和東西向運輸乾線長江的貨物中轉地、集散地和江蘇省的交通中心。南京港是長江最大的河港(不算上海),北方支援長江中下遊的煤炭多經鐵路運到浦口轉長江水運。
陸上樞紐主要也有5個:
1北京。北京是全國主要交通樞紐之一。北京鐵路樞紐是中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由大小50多個車站、一些環行線和支線組成。鐵路總延長共300多公裡,連接了京廣、京山等8條乾線。目前正在建設京九(香港九龍)鐵路。樞紐北至昌平站,東至懷柔站和通縣站,南至長辛店站和黃土坡站,西至三家店站,範圍甚廣。樞紐內有中國最大的編組站之一——豐台西站。
北京地區公路網相當發達,京津塘高速公路已建成,京石高速公路在建設中。北京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公路運輸中心。北京地區的公路運輸主要承擔集散貨物的短途運輸作用。
北京是中國最大的航空運輸樞紐。首都機場位於北京東郊,離北京市中心20多公裡,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航空港和最大的空中交通樞紐、大型國際機場。此外,北京樞紐內外有市郊鐵路、地鐵、管道等運輸方式。
2鄭州。鄭州位於中國最主要的南北和東西向的鐵路運輸乾線——京廣線和隴海線的交彙處,在中國的鐵路網中居極重要地位,樞紐由十幾個站和相應的聯絡線組成,樞紐內有中國最大的編組站之一——鄭州北站。公路也較發達,以鄭州為中心形成了河南省乾線運輸公路網。
3蘭州。蘭州是西北地區的交通中心,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樞紐由十多個車站組成,編組站有蘭州西站。西北公路網以蘭州為中心,通過蘭新公路和西蘭公路分彆與西北公路網和內地聯接。由於蘭州地理位置的適中,航空運輸也較發達。
4沈陽。沈陽鐵路樞紐由10多個車站及一些支線組成。蘇家屯、裕國兩處都是路網性編組站。沈陽也是東北公路網的重要中心之一。航空運輸也較發達。
5哈爾濱。哈爾濱鐵路樞紐是由10多個車站及站間聯絡線組成的環形樞紐。樞紐內哈爾濱站為編組站。哈爾濱也是東北地區公路網的中心之一。哈爾濱還有鬆花江穿過,水運也較發達,但由於天寒封凍,通航期較短。
(宋秀圻張國伍黃元林)
中國經濟作物地理中國經濟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糖料、煙葉、麻類、藥材等,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14.1%,此外,尚有茶、桑、水果、橡膠等木本經濟作物未包括在內。經濟作物產值約占種植業產值的30%。
中國經濟作物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特點。1990年全國經濟作物總播種麵積達萬公頃,遍及各省、市、自治區,生產規模較大的棉花、油料、糖料等分布也很普遍,但地域差異明顯。東部集中了中國經濟作物播種麵積的90%以上,是中國棉花、油料、糖、煙葉、茶葉、蠶繭、麻類、水果的主要產區。中國經濟作物的南北差異也很大。在熱帶地區主要栽培橡膠、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油棕、香蕉、龍眼、荔枝、菠蘿和特種藥材等;在亞熱帶地區主要栽培甘蔗、茶樹、油桐、柑橘等;在溫帶地區多種植棉花、蘋果、梨、葡萄,是中國棉花及溫帶水果的集中產區;在中溫帶地區以種植甜菜為主,成為中國甜菜的主產區。
中國主要經濟作物以下分述各種主要經濟作物:
1棉花。1990年中國棉田麵積約558.8萬公頃,占經濟作物播種麵積26%,1990年皮棉產量達450.8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產棉國。棉花種植分布在北緯19°~45°,東經76°~125°範圍內,但主要產於黃河流域(約占中國棉花產量59%)和長江流域(約占中國棉花產量35%),其中最大的集中棉區是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次為黃河中遊(關中平原、晉南盆地)、四川盆地及南疆等地區。
2油料作物。1990年占經濟作物種植麵積的50.9%,種類多而分布廣。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等5大油料作物。1978年以來,油菜籽麵積和產量均超過花生,分布遍及各省區,以冬油菜為主,絕大部分產於長江流域,在長城以北,內蒙古、西北、青藏等地區則種植春油菜。花生除青海、西藏、內蒙古、寧夏外,各省區均有種植,其中山東一省占中國產量1/3以上。主要集中產區有二:一是環渤海周圍的山東、遼東半島及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二是粵、桂、閩、台丘陵及沿海地區。芝麻以淮河中遊的洪河、南汝河流域及漢江中遊、南襄盆地等為主要產區。向日葵1978年以來在東北、華北、西北迅速擴種,日益成為北方地區主要油料之一。胡麻是長城以北的河北壩上、雁北、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的主要油料作物。1990年中國油料作物產量達萬噸,其中油菜籽產量為695.8萬噸。
3糖料作物。包括甘蔗和甜萊,分彆占糖料作物麵積的60%和40%,但在全國食糖產量中,甘蔗糖占80%,甜菜糖占20%。甘蔗主要分布在粵、閩、桂、滇南、台等省區及四川盆地中南部。甜菜主要分布於長城以北,以東北地區鬆嫩平原為最大產區,次為內蒙古河套及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等地區。1990年全國甘蔗總產量達5762萬噸,甜菜為萬噸。
4茶葉。1990年茶葉產量54萬噸,居世界第2位。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南方丘陵地區均有種植。各類茶葉產量中,以綠毛茶產量最大,占茶葉總產量一半以上,次為紅毛茶,約占茶葉總產量1/4,餘為烏龍茶、緊壓茶和其他茶類。就產茶省區而論,浙、湘、皖、川、閩為中國5大產茶省,產量占全國近70%,次為滇、鄂、粵、贛等省。
5煙葉。包括烤煙、曬煙和晾煙,以烤煙產量最大,產區集中。河南、雲南同是中國最大烤煙生產基地,產量均占全國1/5,尤集中於許昌地區和玉溪地區。次為山東,產量占全國11.28%,主要集中於青州、臨朐等地區。再次為黔、桂、皖、湘等省區。1990年煙葉總產量為262.7萬噸,烤煙產量225.9萬噸。
6蠶繭。中國蠶繭產量占世界40%以上,其中桑蠶繭占91.1%,柞蠶繭占9.9%。桑蠶繭以川、浙、蘇、粵4省產量最多,占中國桑蠶繭產量86.98%,尤以太湖流域、嘉陵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最為集中。柞蠶繭為中國特產,全國產量約有3/4產於遼寧省,其次為山東的膠東半島和豫西等地,1990年總產量為53.4萬噸。
7麻類作物。包括黃麻、紅麻、大麻、亞麻、苧麻、檾麻等。其中黃、紅麻約占麻類作物種植麵積之半。黃麻主要分布於浙、粵、桂、川、皖、蘇等省區。紅麻以魯、豫、冀最多。大麻種植分散,以東北及華北各省為主。苧麻則以川、湘、鄂等省最多。1990年紅、黃麻總產量為72.6萬噸。
8水果。主要有蘋果、梨、柑橘、柿、紅棗、葡萄、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在水果總產量中,蘋果占24.7%,梨占17.42%,柑橘占18.91%,是中國三大水果。蘋果約有54.43%產於魯和遼,梨以冀、魯、遼、蘇等省最多,柑橘主產於川、浙、粵、桂、湘、閩等省區。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以粵、桂、閩等省區為主產區。1989年中國荔枝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1.95%。1990年中國水果總產量達萬噸。
9熱帶作物。以橡膠種植麵積最大,占熱作總麵積80%以上,次為香茅、劍麻、椰子、腰果、胡椒、咖啡、油棕、南藥等,分布於瓊、粵、滇、桂、閩5省區的南部,尤以海南島和西雙版納最集中,是中國以橡膠為主的熱作生產基地。
⑩藥材。包括野生種類近萬種,其中名貴及常用者50~60種。主要有人參、黨參、三七、天麻、杜仲、當歸、黃芪、枸杞、砂仁、大黃、黃連、生地、羌活、川芎、白芍、淮北、茯苓、白術、半夏、霍香、麥冬等。20世紀50年代以前多以采集野生藥材為主,50年代以來,采、種相結合,產量有了很大提高。藥材分布幾遍及全國各省區,其中以川、甘、湘、粵、冀、滇、吉7省最多,合占全國54%,尤以四川居首位,素有“川廣藥材”之稱,種類多達3000餘種,產量占全國1/3。
(沈象仁)
中國礦產資源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一部分礦種(礦組)的儲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但人均占有量卻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至少在50萬年以前就開始利用礦產資源(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在明代和更早的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技術就居當時世界先進地位。19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以掠奪方式在中國開辦礦山,因而自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礦產資源就處於這種半殖民地的地位被開發掠奪。但到1949年為止,中國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種僅有18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勘查,到1990年年底,中國已發現162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個。主要有:
1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針等。
2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等。
3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鎢、錫、鎳、鉍、鉬、鈷、汞、銻、金、銀、鉑等。
4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铌、鉭、鋰、鈹、稀土族元素、鍺、镓、銦、鎘、硒、碲等。
5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矽石、菱鎂礦、耐火粘土、螢石、鑄型用砂、高鋁礦物原料等。
6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鉀長石、明礬石、硼、芒硝、天然堿、重晶石、鈉硝石等。
7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雲母、石棉、高嶺土、石墨、石膏、滑石、水泥用原料、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玻璃用砂、建築用石材、大理石、鑄石用玄武岩、珍珠岩、沸石、蛭石、矽藻土、膨潤土、葉蠟石、剛玉、天然油石、玉石、瑪瑙、金剛石、冰洲石、光學螢石、藍石棉、壓電水晶等。
8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把地下水、地熱等也列為礦產管理。(見中國水資源)
自50年代以來,采礦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共建立了重要礦山5000多處,鄉鎮集體和個體辦礦也有12萬處。全國礦石產量從1949年的4000多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12億多噸,采礦、選礦和加工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參見彩圖插頁第15頁)
中國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及其地質分布規律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作有規律的分布,如:雲南東川銅礦、個舊錫礦、湖南錫礦山的銻礦、貴州汞礦、華北地區的煤礦、東北地區的煤礦、新疆的煤礦、鞍山的鐵礦、江西的鎢礦、新疆阿爾泰的稀有金屬礦等。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期,根據已掌握的一些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特征,相繼擴大或發現並勘探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產地,如:長江中下遊鐵、銅礦,四川西昌攀枝花的釩鈦磁鐵礦,北京和冀東地區的鐵礦,白雲鄂博稀土及鐵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礦,東秦嶺、伏牛山地區的鉬礦,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磷礦,祁連山地區的銅、鎳礦,新疆、陝、甘、寧地區的油田,鬆遼平原的大慶油田,渤海灣、河北、山東及江漢地區的油田等。70年代中期以來,又在遼寧複州灣發現了與山東魯南地區類似條件的原生金剛石,在膠東半島擴大了金礦的遠景,肯定了西藏昌都地區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成礦帶和西藏的鉻鐵礦遠景,在江西、江蘇、安徽發現了鹽礦,在山東、南京、吉林等地發現了石膏礦,在南海與東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等等。
中國的礦產資源是按一定的地質規律而出現、分布的。
1在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地層和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礦產資源。如在中國前寒武紀早期的不同階段,形成了鞍山式鐵礦、銅、金、鎳、菱鎂礦以及雲母、滑石、鉛鋅、硼等等;前寒武紀晚期有錳、鉛、鋅、石墨、磷礦、稀土礦,等等;在寒武紀地層中有磷稀土、釩汞等礦;泥盆紀地層中有鐵、錳;如按層控礦床的觀點來分析,華南地區許多有意義的礦產資源如鉛鋅礦、硫鐵礦、銻礦、汞礦等都賦存在這套泥盆紀地層中;石炭二疊紀是中國主要成煤期,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的煤都賦存在這一時期,晚二疊世是華南的主要成煤期。中生代的岩漿活動是中國東部主要成礦期,其中燕山期的花崗岩類同許多與岩漿有關的礦床有關,通過岩漿的形成、運移、轉化及熱液(氣)活動,形成各式各樣礦床。侏羅紀是西北、特彆是新疆地區,以及東北北部的主要成煤期,老第三係是已發現的油田的主要含油層。
上述地層和岩類含礦特征及相應的成礦時代,有的同世界其他地區類似,如早前寒武紀地層含鞍山式(即條帶狀)鐵礦和金,石炭二疊係富含煤,老第三係含石油等。有的是中國同其他地區有所不同的成礦特點,如中生代燕山期岩漿活動是主要的內生礦床的成礦時代,早前寒武紀末期在一定地區形成了重要的菱鎂礦和硼礦等。
2一些重要礦種的沉積礦床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明顯,尤其顯示了北方和南方成礦條件的不同。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不同時代的含礦地層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早前寒武紀岩層大量出露在秦嶺以北,直到陰山和大青山的東西延長線上,即包括東北南部的廣大北方地區;寒武係和奧陶係廣泛發育在南、北方;誌留係在華北和東北南部缺失;大部分古生代地層在北方為陸相或海陸交替相;中生代地層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為陸相,隻在西部和南部有海相。此外,不同時代含礦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條件也有地區上的差彆。因而,中國同沉積作用有關的礦產資源,包括已經變質的在內,就出現了地區差彆和南北不同的情況。
如早前寒武紀的鞍山式變質的沉積鐵礦,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北的廣大北方,直到內蒙古和東北的南部。前寒武係頂部和寒武係中的沉積磷礦,主要分布在南方的鄂、湘、黔、滇、川等省,而北方的晉、內蒙古、寧等地,雖也有基本相同的含磷層位,但品位低而層薄。下寒武統含有釩、鉬等多種金屬的黑色頁岩建造,有較大的綜合利用遠景,主要見於秦嶺以南的廣大地區;有名的泥盆紀寧鄉式鐵礦,隻廣泛分布於南方的湘、鄂、贛、桂、黔、滇等省區;石炭二疊係是中國煤資源和共生的粘土與一水型鋁土礦等的主要來源,這些類型的礦產,主要分布於秦嶺及其東延山脈以北和北緯40°~42°以南的許多地區以及貴州等地。青藏高原湖泊地區的鉀、硼等鹽湖礦產資源也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征。
3古生代初期以來同岩漿活動有關的內生礦產資源,也有不同的地區分布特點,特彆表現在中國東部同西部的差彆。大體上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大雪山和橫斷山脈為界限,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在西部的北區,華力西期岩漿活動的影響居主導地位,形成了一些有關的內生礦床,從柴達木北緣向南,依次出現了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漿作用相繼增強而又漸次減弱甚至消失的情況;到西藏南部和滇西,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期岩漿活動影響最為強烈,在各地相應地生成了有關幾個活動期的內生礦床。在東部,大體上從西往東,燕山期侵入岩漿活動的遺跡不斷增多,大致從北部邊界東經115°左右南向或南南西方向延伸、經南嶺西段到粵西海濱的一線以東,燕山期岩漿活動(包括陸相火山作用)的影響最為明顯和強烈,產生了廣大地區內許多金屬和非金屬的礦床;但在其北部,即東北北部和內蒙古北部,華力西期的岩漿活動,尤其是花崗岩類的侵入影響,同燕山期的不相上下,甚至更明顯一些,因而這兩期形成的內生礦床或相鄰並存,或穿插出現,或燕山期的成礦作用疊加在華力西期的上麵。
例如新疆阿爾泰地區有名的偉晶岩型鈹、鋰、铌、鉭、雲母等礦產,是華力西期形成;川西大雪山及其西側以鋰為主的相似偉晶岩型稀有元素礦床以及一些雲母礦床,主要生成於稍晚的印支期;而東部湘、贛、粵、桂的同類型礦床,則是燕山期產物,它們的規模同經濟價值也不如西部。
又如,同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床,大多位於西部,其成礦期在新疆境內為華力西期,在西藏境內主要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同基性岩漿活動有關的釩鈦磁鐵礦礦床,一些重要產地集中於西部東南側的四川西昌地區,其主要成礦時代也屬華力西期;東部的那些不重要產地,主要形成於燕山期。而同(屬於超基性範疇的)金伯利岩有關的原生金剛石礦床,已知重要產地隻見於東部的山東、遼寧,其成礦時代主要屬燕山期,附近還有第四紀以來形成的金剛石砂礦。
東部同燕山期中,酸性(偏堿性)岩漿活動有關的一係列重要礦產資源中,在金屬礦產方麵,有包括河北邯(鄲)邢(台)、山東萊蕪、湖北東南部地區的大冶式等接觸交代型鐵(銅)礦,南京、蕪湖一帶的玢岩型鐵礦係列,江西北部和其他地區的銅礦係列,南嶺和相鄰地區的鎢、錫(包括廣西北部和雲南個舊)、鉛、鋅等礦床,東秦嶺北坡及其東延地帶以及燕山等地區的鉬礦。在非金屬方麵,有同火山作用關係密切的、閩浙交界沿海地區和安徽廬江附近的明礬石礦,蘇州和湘、閩等一些地點的高嶺土礦,浙江等地的螢石礦,以及不同地區的珍珠岩、沸石等;還有由侵入體接觸變質形成的透輝石、透閃石、矽灰石、紅柱石等礦產。
4不少礦產不是一次生成的,而是兩次以上成礦期的產物。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許多地區,具有經曆兩次以上構造和岩漿活動,乃至成礦作用的特點。因而早期生成礦床的物質成分(礦物或化學的)和結構、構造,受到後期礦化作用疊加的影響,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樣,有用組分有所增減,形成富礦或貧礦,或使組分更為複雜,往往增加了綜合利用的難度。如前述鞍山式鐵礦,一般都是貧礦,在經曆了原始沉積和後來的區域變質以後,在有些地方(如遼寧弓長嶺等地),又受到不同成因熱液對元素遷移積聚作用的影響而形成富鐵礦,白雲鄂博鐵礦在元古代形成時,已含有一些稀土元素,後來又受到華力西期熱液作用的影響,增添了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的組分和其他組分,同時又有鐵的遷移;西昌地區某些釩鈦磁鐵礦床生成後,又受到堿性岩脈侵入影響,增加了一些稀有金屬元素;南方一些銅礦床受第四紀以來表生作用影響而形成的次生富集帶,也是疊加成礦作用的實例。
各類主要礦產資源
能源礦產主要是煤和石油,其次,還有油頁岩(見中國能源)。
黑色與有色金屬礦產主要有下列12種:
(1)鐵礦。中國現有鐵礦儲量400多億噸,類型齊全,其中鞍山式變質的沉積鐵礦幾乎占1/2。鐵礦資源雖豐,但富礦所占比例很少,不少礦床組分複雜,易采易選礦石不多。鐵礦分布廣而不均衡,東北、華北兩區儲量幾占全國的一半,其中最集中的地區是遼寧鞍山、本溪、冀東和西昌地區。
(2)錳礦。中國的錳礦儲量相當豐富,大多為沉積型或次生氧化堆積型,但以中低品位和碳酸錳礦石為主。產地大多集中於中南、西南兩大區,包括桂、湘、黔、川、滇、鄂等省區,遼也有較大儲量。
(3)銅礦。中國銅礦資源也較豐富,已探明銅礦儲量居世界第3位。但缺少易選的高品位富礦。儲量的一半以上在華東、西南兩區,包括贛、滇、藏、皖等省區。銅產地分布較廣,長江中、下遊是集中地區之一,甘肅的白銀廠、雲南的東川和山西的中條山也是有名的大礦。礦床類型以斑岩型和接觸交代型為主,前者以江西德興為代表,後者以湖北大冶和安徽銅陵為代表。
(4)鉛、鋅礦。也是中國儲量豐富的礦產。鋅比鉛多。現有儲量,稍多於一半在中南、西南兩個大區。主要產地分布於南嶺一帶(包括湖南水口山在內)、滇、內蒙古、甘、陝南和柴達木的北緣;礦石中有銀,也有镓、鍺、銦、鎘、硒、碲等伴生的分散元素。
(5)鋁礦。中國的鋁礦大多為沉積型鋁土礦床,礦石以一水型的硬水鋁石為主,鋁、矽比相對較低,冶煉性能不如三水型鋁土礦。其主要產地在山西中部、河南鞏縣一帶、貴州修水、山東淄博和廣西平果等地。浙、閩、皖等省的明礬石礦也是可供綜合利用的鋁礦資源。
(6)鎳礦。中國鎳礦的主要類型是硫化物銅鎳礦床。甘肅金川鎳礦是世界著名大礦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礦石中含有較多的銅和鉑族元素等。滇、吉、新、川、鄂等省區也有一些鎳礦資源。
(7)鎢礦。中國是世界上鎢礦儲量最多的國家,也是鎢礦的主要出口國。鎢礦床主要有石英脈型鎢錳鐵礦和接觸交代型白鎢礦。開采的鎢礦主要是鎢錳鐵礦,但其儲量僅稍多於白鎢礦。湘東南、贛南、粵北等地南嶺一帶是全國鎢礦最集中的地區,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豫、閩、滇、黑等省也有一定的鎢礦資源。
(8)錫礦。中國的錫礦很豐富。開采的礦床包括不同類型的原生錫礦和砂錫兩大類。最大的礦區在雲南個舊,有“錫都”之稱,聞名全球(見個舊市),另一重要產地在廣西南丹一帶(見南丹縣)。內蒙古、湘、粵、贛也有一定的錫礦資源,滇西也有一些錫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