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因地表被深厚的黃土層所覆蓋而聞名於世。本地區處在黃河中上遊,占有黃土高原的主要部分。西起青海日月山,東抵山西五台山、太行山、中條山西麓,北界甘肅景泰、寧夏同心、陝西長城沿線和內蒙古呼和浩特、集寧一線,南至秦嶺、中條山北麓。包括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區各一部分。總麵積為3666萬多公頃。
本地區是中國曆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森林資源經過長時期不合理開發利用,森林大部分被毀,自然條件惡化,水土流失嚴重。
本地區有林地麵積為20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25%,另有灌木林866萬多公頃,兩者合計的覆蓋率也僅為8.7%。建國40年來,人工造林保存麵積為67萬多公頃,占有林地麵積的28.9%,森林蓄積量為1億多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林地隻有半畝多,占有木材蓄積量不足2立方米。由於森林過少,不僅生態環境惡化,而且群眾所需的燃料、木料奇缺。
本地區現有森林資源雖少,但有宜於發展林業的荒山荒地達733萬多公頃,可以進行植樹造林,把森林和灌木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大力進行造林,增加喬、灌、草覆蓋,最大限度地控製水土流失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變“四料”(燃料、木料、飼料、肥料)俱缺的困難,已成為黃土高原人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迫切任務。國家已將黃土高原造林列為“三北”防護林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組織當地群眾大力進行造林。
本林業地區共包括3個林區,即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和汾渭平原農田防護林區。本地區的森林處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但在海拔較高的呂梁山、六盤山及其他山地上部亦有以雲杉占優勢的寒溫性針葉林。由於長期反複墾殖,原生森林已經破壞殆儘。現在,僅青海東部山地,甘肅興隆山、馬銜山、子午嶺,寧夏六盤山,陝西喬山、黃隴山,山西呂梁山等處,尚保留有部分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有雲杉、華北落葉鬆、油鬆、華山鬆、白樺、山楊、櫟類、側柏、白皮鬆、鵝耳櫪、杜梨、大果榆等。下麵以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和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為例,略加補充說明。
1.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
本林區位於華北西部,西北東部。大體上西自青海日月山以東,東到山西呂梁山東麓,北部邊緣從青海大板山經甘肅景泰、靖遠,寧夏同心,陝西長城沿線到內蒙古托克托、呼和浩特、集寧市,南部邊緣從青海貴德、循化,甘肅甘南高原北緣、小隴山,陝西“北山”到山西晉南盆地北界。包括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區的10個省級林區,即:隴中黃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區;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晉西黃土丘陵防護林區;呂梁東側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青海東部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陝北黃土溝壑水土保持林區;渭北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農田防護林區;西海固黃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區;六盤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林區和陰山丘陵南部水土保持林區。
本林區森林植被屬暖濕帶落葉闊葉林區域的晉陝黃土高原栽培植被鬆櫟類林區和溫帶草原區域的黃土高原中東部草原區。由於廣種薄收和濫墾濫牧的影響深重,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植被覆蓋很差,僅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土石山地殘存有零星的天然次生林,其餘多為人工栽培的林木。天然分布的樹種有雲杉、落葉鬆、白樺、山楊、遼東櫟、油鬆、側柏、杜鬆、白皮鬆、鵝耳櫪、杜梨、文冠果、檞樹、檞櫟、榛子、茶條槭、大果榆、胡桃楸、丁香、山杏等。人工栽培的樹木有楊、榆、柳、刺槐、泡桐、臭椿及蘋果、梨、棗、核桃、桑、花椒、桃、杏、李等。
本地區林業用地共有733萬多公頃,占土地總麵積的27.45%。其中,有林地為86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6%。灌木林地為60多萬公頃。在有林地中,用材林為48萬公頃,占52.8%;另有相當數量的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在上述林地中,建國後人工造林保存麵積為56萬多公頃,占62.6%。全區森林蓄積量為2200多萬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為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21.49立方米。
現有森林中幼林和中齡林居多數,按林齡組劃分,幼齡林麵積占61.36%,蓄積量占27.15%;中齡林麵積占35%,蓄積量占60.8%;成熟林麵積占3.64%,蓄積量占12.05%。
此外,本地區還有農田防護林和四旁樹近4億株,蓄積量840多萬立方米。
建國以來,本地區先後建立了一批國營林場和林業工作站等營林機構,積極開展了森林經營管理和造林工作,在不少地方取得了很大成績。如山西省右玉縣、吉縣和陝西省淳化縣,甘肅省康樂縣等,多年來積極進行造林,綠化了大量荒山和黃土梁、峁,一些實現綠化的地方,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水土流失減輕,土不下坡、水不出溝的理想開始實現;小氣候也開始得到調節,田間風速降低,濕度有所提高,糧食產量穩步上升。當地群眾開始嘗到林茂糧豐的甜頭。
本地區為黃河中遊水土流失的嚴重災區,為了最大限度地改變這裡的自然麵貌,今後發展林業的主要方向,必須以營造水土保持林為主,同時普遍推廣封山育林、育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本區周圍群眾燒柴、用材都很欠缺,林業收益也不多。今後,要適當發展薪炭林、用材林和各種收益快的經濟林。繼續抓好農田防護林的營造和四旁綠化。最終達到水土保持林占60%以上,用材林占20%,薪炭林和經濟林各占10%左右,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50%。
2.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
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為黃土高原中部的一個狹長的土石山地帶,也是一個天然次生林區。由山西呂梁山水源林區、陝西黃龍山、喬山水源林區和甘肅子午嶺水源林區3個省級林區所組成。
森林植被屬於落葉闊葉林地帶,是黃土高原森林植被保存較好的地區,天然植被覆蓋較好,但原生森林植被已經破壞,現存森林植被基本上為天然次生林。構成林分的優勢樹種主要有遼東櫟、山楊、白樺、油鬆、側柏、華山鬆等。此外,還有麻櫟、栓皮櫟、白皮鬆、檞櫟、鵝耳櫪、茶條槭、白榆、大果榆、胡桃楸、蒙椴、杜梨、山杏等。在呂梁山區,隨著海拔和緯度的差異,分布有以白樺、紅樺、山楊等構成的紅樺林和白杄、青杄為主的雲杉林及華北落葉鬆等山地寒溫帶針葉林。人工栽培的樹木有楊、柳、榆、刺槐、蘋果、梨、棗、核桃、桑、花椒、臭椿等。
本區林業用地共有66萬多公頃,占總土地麵積的60.1%。其中,有林地133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9.4%,森林蓄積量為6600多萬立方米,林分蓄積量為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46.5立方米。另有相當數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建國以來,國家對經營這一林區的天然次生林和進一步擴大其森林資源很重視,先後建立了一大批營林機構。現已建立的機構有:甘肅子午嶺林區的湘樂、正寧、合水、華池4個林業總場,共轄24個林場;陝北林區的黃龍、喬山、喬北3個林業局,共轄44個林場;山西省呂梁山林區的管涔山、黑茶山、關帝山、呂梁山4個森林經營局,共轄46個林場。這些營林機構在森林經營、撫育改造和更新造林等方麵作了大量的工作。據山西、陝西兩省統計,除了造林以外,還撫育改造了大量次生林,生產了大量木材,封山育林數千公頃。從而擴大了森林麵積,改善了林分質量,增加了森林蓄積量。
本區為黃土高原水源林區。中國國務院已於1980年批準子午嶺、喬山劃為水源涵養林區;山西省已將呂梁山劃為水源、用材林區。因此,本區今後發展林業的方向應堅持以發展水源涵養林為主。在地勢平緩、土壤肥沃的地方,適當營造一部分用材林。林區的一切經營活動,必須以保護管理好現有林木、有利於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前提。同時,要大力進行造林、封山育林和促進森林天然更新。要嚴禁毀林開荒,陡坡耕地要逐步退耕還林。要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擴大森林覆蓋麵積,使全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力爭達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