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大動脈——珠江水係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南方的大動脈——珠江水係

南方的大動脈——珠江水係(1 / 1)

珠江奔流於終年鬱鬱蔥蔥、四時鮮花盛開的嶺南山區,乾流總長公裡,流域麵積為45.26萬平方公裡(其中極小部分在越南境內),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國的第四大河。

珠江流域處於亞熱帶季風區。西為雲貴高原,北有五嶺山脈作屏障,東、南瀕臨南海,北回歸線橫貫中央。這裡終年溫暖多雨,流域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1800毫米,東部廣東省境內可達2000毫米,居全國各大河之首。因此,珠江的水量特彆豐盈,大部分地區年徑流深度均在800毫米以上,平均每年入海的河水總量達3412億立方米,在全國僅次於長江,而為黃河入海河水總量的6倍,年平均流量約為11000立方米/秒。由於兩廣多春雨,夏秋又多台風,所以河流汛期較長,通常均在6個月以上,大部分地區4~9月的水量占全年總量的70~80%。珠江所跨緯度不多,流域內各處降雨時間相差不遠,中下遊又無湖泊調節,故每遇暴雨山洪暴發,河流水位猛漲,加之峽穀束水,有時一天內可以猛漲數十米。本流域植物生長茂密,故河水清澈,含沙量較小。

珠江流域略成東西向的長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山地和丘陵約占全流域麵積的90%以上,海拔50以米下的平原僅占5.6%,不少河段切過山地,成為水流湍急的峽穀,有的甚至形成瀑布。流域內的西部山地和丘陵又大部分為石灰岩分布地區,石灰岩容易為含有碳酸氣的水所溶蝕,致使這一地區多溶洞、暗河(也稱地下河)、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有的還形成為雄偉壯觀的石林奇峰,風景秀麗,成為中外馳名的遊覽勝地。

豐盈的河水與眾多的支流,給珠江的航運事業帶來了優越條件。珠江水係共有大小河流774條,總長36000多公裡,常年通航裡程為14000公裡(其中輪駁船通航裡程為5000公裡),廣州黃埔港以下可通萬噸輪,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珠江的水力資源也很豐富,據統計,全流域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裝機容量為2469萬千瓦。航運便利、水力豐富的珠江,在煤炭資源不足的華南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珠江本來隻是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裡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海珠島而得名。如今它已作為西、北、東三江的總稱。西江、北江、東江在下遊珠江三角洲彙合,通過三角洲上縱橫交錯的汊道注入南海。

(一)溝通兩廣的水運乾線

西、北、東三江中最長和最有經濟價值的是西江。北江和東江無論是長度或流域麵積都遠比不上西江的支流鬱江和柳江。西江乾流河道總長公裡(思賢滘以上),流域麵積占珠江全流域的78.4%,徑流總量則占全流域72%。

西江的正源為南盤江,發源於雲南烏蒙山南部沾益縣的馬雄山主峰東麓,向南流至開遠附近,轉而折向東北,成為貴州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界河。在冊亨以東,支流北盤江彙入後稱紅水河,這裡海拔已降至500米以下。河床深切,坡降大,多急流瀑布,是南北盤江的一個重要特點。北盤江支流鎮寧—吳嶺20餘公裡河段上就有10餘個瀑布,形成了瀑布群。中國最大的瀑布——黃果樹瀑布,就在北盤江支流白水河上,瀑布高67米,寬約84米,河水從懸崖瀉下,白沫淩空,隨風飄灑,遠達市街,夕陽一照,霞光萬丈,故有“雨灑金街”和“雪曬川霞”的說法。此外,雲南省著名的路南大疊水瀑布,水聲如雷,空中水汽飄蕩,每當中午日照,形成五色繽紛的彩虹,酷似橫跨在南盤江上的金橋,蔚為奇觀。

翻開地圖,在西江上遊的南北盤江一帶,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前端繪有箭頭的河流,這是暗河的符號。這些暗河時隱時現,例如南盤江的支流瀘江,在建水與開遠之間就兩次隱入地下。一般說暗河流量比較穩定,如果出水洞遠遠高出地表河床,則不僅可以引水灌溉,而且還可以用來發電。雲南省丘北縣南盤江支流上的六郎洞附近有3條暗河,它們彙合後的出水口高出河麵20米以上,新中國成立後已在這裡修建了全國第一座利用暗河發電的水電站。

從南、北盤江會合處到梧州為西江的中遊。中遊的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的名稱,石龍以上稱盤江,由於這段河水挾帶了許多泥沙,水色紅褐,所以又稱為紅水河。紅水河與柳江相會後稱黔江,黔江至桂平附近接納支流鬱江後稱潯江。潯江繼續東流到梧州附近彙合桂江後才稱西江。由於接連彙集了幾條水量豐富的大支流,故西江中遊水量猛增,珠江乾流的水量主要來自這裡。中遊段峽穀與平壩相間,沿河有黃茅峽、大藤峽、白馬峽等,峽穀內河窄水深。例如大藤峽全長40公裡,最深處水深達85米,為西江全河最深點所在。

梧州以下為西江的下遊,河道略為增寬,一般可達1500米左右,河中常見沙洲,但仍有峽穀存在,至肇慶附近,西江切過雲霧山脈尾閭時,構成了著名的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等西江三峽,其中又以羚羊峽規模最大,長約7.5公裡,河寬僅200米。羚羊峽以東河道才大大放寬。三水以下,西江彙合北江流入三角洲。

西江的支流以鬱江為最大,長1179公裡,所以過去曾有人誤認為鬱江為西江乾流的正源。鬱江上遊有右江和左江兩源。右江在百色以上為峽穀河道,百色以下流經一個狹長的平原,河床展寬,多淺灘;左江也稱麗江,發源於越南,由水口關進入中國,河道以多彎曲為特征,故向有“左江彎、右江灘”的說法。自左、右江的彙合點三江口到橫縣,全長210公裡,稱為邕江,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就位於邕江河畔。橫縣以下叫鬱江,珠江流域著名的西津水庫就建在這一段。鬱江轉向東北,流至桂平注入西江乾流黔江。

西江的第二條大支流是柳江,其上遊稱融江。柳江流域有不少石灰岩分布,多峰林和溶洞。這種天然洞穴是古代原始人的棲身之所。1958年在柳江通天岩內曾發現“柳江人”化石,它的時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相當,對研究人類發展史價值很大。

桂江是西江的一條獨具特色的支流,上遊亦名漓江,發源於越城嶺的苗兒山,先向西南流經桂林後折向東南,到梧州附近注入西江。桂江幾乎全部流經石灰岩地區,所以這裡具有“山峰秀,岩洞奇,石頭美,江水清”的特色。尤其是桂林到陽朔的漓江段,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稱。桂江由於流域內石灰岩遍布,河水特彆清澈,含沙量比紅水河小得多。當桂江在梧州流入西江的時候,一清一濁,經久不混,故又有“鴛鴦江”之稱。

由於西江水量豐富,冬季不結冰,支流眾多而且分布麵廣,因而對發展航運特彆有利,千噸級大輪可達廣西梧州。梧州是西江水上交通的中心,自梧州向上,汽船溯桂江可達桂林,溯柳江可達柳州,溯鬱江可達右江的百色、左江的龍州。而民用木船更能抵達雲南、貴州,甚至越南。廣西的糧食、牲畜、牛皮、桂皮、桐油及竹、木、礦砂等物資,大多通過西江送到廣州等地出口,而廣州的工業品又通過西江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輸往廣西各地。故西江水係是溝通兩廣的水運乾線。

(二)自成體係的姊妹河

西江、北江、東江實際上是3條各不相關、自成一局的姊妹河。

北江發源於南嶺山地,上遊有兩源,東源湞水源出江西省信豐縣,西源武水出自湖南省臨武縣,湞、武兩水在廣東韶關市相會後始稱北江。北江南流經英德、清遠等縣至三水與西江彙合,全長468公裡,流域麵積4.67萬平方公裡,占珠江流域總麵積的10.3%。由於北江流域山嶺重疊,愈北愈高,南迎海風,雨量充沛,故北江徑流深度達1050毫米,遠較西江(697毫米)和東江(853毫米)為大,年徑流量約占全珠江總量的14%。主要支流有增江、連江、綏江等。北江上遊流經紅色砂岩分布區,這些堅實的紅色砂岩被水流切割後,常常形成陡峭的山峰,色丹如霞,壁立如削,以仁化的丹霞山最為典型,因此稱之為“丹霞地形”。韶關以上水流緩慢,江中有沙洲;韶關以下,江水橫切山嶺,穿越飛來峽、育仔峽等峽穀區。這些峽穀在洪水期有卡水作用,常使其上遊農田被淹。北江流出峽穀進入平原後,河寬水淺,江麵寬度一般可達400米,至三水後流入珠江三角洲。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安遠、尋烏一帶,南流至廣東省龍川縣以下折向西南,經河源、惠陽、石龍等地,最後注入獅子洋單獨入海。而東江與珠江乾流之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另有許多河道相通連。東江乾流全長523公裡,流域麵積為3.32萬平方公裡,占全珠江流域麵積7.3%,年徑流總量亦占全珠江9%。主要支流有新豐江、西枝江、增江等。流域內河道有3/4以上流經低矮渾圓的山丘區,這些低山丘陵多為久經剝蝕的花崗岩或紅色頁岩。東江上遊水淺河窄,峽穀險灘很多,中遊逐漸開闊,在惠陽以下進入平原,河麵增寬,水流緩慢,江中沙洲棋布,每當洪水過境,河床就發生較大的衝淤變化。東江的乾支流常呈垂直相交,形成格子狀水係,這一特點明顯不同於西江。

(三)孤丘散布的複合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西、北江三角洲)西起三水,東達石龍,南至澳門—崖門一線,麵積為1.76萬平方公裡,占珠江流域總麵積的3.9%。在河道縱橫、支汊繁密的三角洲平原上,散布著不少海拔300~500米高的殘丘,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風光。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前,這裡是一片較淺的海灣,灣內島嶼很多,是地質史上丘陵緩慢下沉的遺跡,由於西、北、東三江帶來的泥沙在這裡不斷堆積,把這些島嶼聯接起來,形成了孤丘散布的三角洲。同時,又由於3條江的泥沙來自不同方向,使三角洲形成了幾個頂點,西、北江的頂點在三水,東江的頂點在石龍,構成了西、北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隨著三角洲的發育,河口向海的推移,促使兩個三角洲互相連接,互相穿插,聯結成形狀不規則、既可分又可合的複合三角洲。由於三角洲上水網交織,入海的河口很多,向有“八門入海”之說,這8個門自西南向東北的順序是:崖門、虎跳門、泥灣門(雞啼門)、磨刀門、橫門、洪歧瀝、蕉門、虎門,其中以虎門形勢最為險要,是中國南方大陸通海的重要門戶。

珠江三角洲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麵臨海洋,是中國亞熱帶南部地區的一個最大的平原。這裡太陽輻射強烈,熱量豐富,夏長冬短,無霜期長,雨量又很多,不僅生長季節長,而且作物所需水分能得到充分保證,因而有利於水稻、甘蔗、蠶桑、黃麻和亞熱帶水果等高溫作物的生長。長期以來,這裡的人們就利用該地區優良的自然條件,圍田築塘、蓄水養魚,創造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科學耕作方法,堤內可種三熟水稻,塘內養魚,堤基種桑、甘蔗或果樹,塘泥可肥田,蠶糞、桑葉又可作為魚餌。因此,三角洲平原上稻田密布,桑麻蔽野,果木成林,魚蝦滿塘,是全國有名的魚米之鄉,重要的糧、糖基地。

(四)珠江新貌

在支流眾多、流量豐富的珠江水係上發展水利、水電建設的條件是非常優越的。可是,新中國成立前全珠江流域一個水庫也沒有,中上遊不少石灰岩分布區地麵水源奇缺,不僅農田得不到灌溉,甚至連飲水也感到困難;中下遊沿江雖有少量圩堤,但堤身矮小單薄,百孔千瘡,洪水、台風一來則經常潰決成災。據記載,本世紀以來到1949年時,這裡較大的洪水災害有36次。1915年7月,珠江出現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450萬畝耕地受淹,受害人口達270多萬,廣州市區也成了澤國,受淹時間長達一個星期。1943年春旱2個月,僅新會縣外出逃荒和餓死的就達12萬人。這個一向被稱為“廣東糧倉”的珠江三角洲,每年還要靠進口“洋米”過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珠江流域各族人民進行了大量的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水電、航運工程建設。這些建設已能抗禦一般旱、洪、澇等災害,並對發展工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建成的較大電站有:六郎洞、大寨、西津、合麵獅、南水、長湖、楓樹壩、新豐江等,80年代以來,紅水河上惡灘、大化大型水電站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裝機容量88萬千瓦的天生橋二級電站,裝機容量121萬千瓦的岩灘電站計劃於1992年以前發電,從而為流域四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新建水電樞紐的同時,根據乾支流、上下遊河段的不同特點,還製定了各河段綜合治理的具體措施。

在乾流上遊的南盤江各條支流上,興建了中、小型水庫和機電排灌站,開挖小壩塘,炸除險灘,整治航道。通過“蓄、泄、排、攔”等綜合治理,使南盤江兩岸改變了過去那種“夏秋水汪汪,冬春去逃荒”的悲慘景象。這裡已成為雲南省糧食、烤煙、蠶絲等的主要產地。

中遊兩岸主要為石灰岩分布區,開發地下河水資源是解決本區乾旱問題的主攻方向。近年來,兩岸人民經過周密調查,摸清了暗河的分布、走向、水文特性,通過興建地下水庫,開鑿穿山隧洞等措施,形成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自然回灌係統,雨季地表水豐富時可通過溶洞或排澇隧洞注入地下貯存;旱季需水時則利用提水設備,通過“天窗”(落水洞)把地下河水引出地麵進行灌溉,從而合理調節了地表與地下水資源。

支流的治理以右江為例。右江盆地河低田高,曆來是個乾旱地區,人們描寫旱情說:“右江河水白白流,兩岸禾苗半焦枯”。同時,右江灘多水急,水運交通很困難,百色至南寧369公裡的河段中淺灘就有174處,不少急灘段單船上灘也要拉絞,過去右江的航運就有“逆行二三裡,停航四五回,拋錨六七次,八九十人拉”的說法。新中國成立後對灘險流急的右江進行了全麵整治,炸除了82處險灘、暗礁,疏浚了航道,運輸效率提高10倍以上,使南寧至百色河段成為四季無阻、日夜通航客輪、船隊的水運通途。此外,還在右江盆地建成了許多大、中型水庫和電灌站,安裝機灌設備,全麵修築渠道網,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灌溉係統。

新中國成立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民大辦水利,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國初期首先進行堵江複堤,以後又聯圍築閘,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60年代大搞山塘水庫和機電排灌,初步整治了內澇,基本解決了灌溉問題;70年代又開展了排灌係統整治、平整土地、降低地下水位等農田基本建設。由於大辦水利及配合其它農業措施,使農業生產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三角洲上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然,從整個珠江流域來看,目前防洪的標準還不夠高;已開發的水電資源僅占可開發的7.4%,潛力還很大;交通運輸網有待進一步完善;局部河段水質汙染影響到水產的產量;全流域在上、中、下遊開發治理上,還缺乏統一規劃,沒有控製性工程。因此,中國國務院已於1979年8月批準成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負責對全流域進行統一規劃,綜合開發。此後,中央有關部門又批準了綜合開發治理珠江流域的規劃任務書。如果把珠江流域的廣西紅水河水電資源開發出來,可裝機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五六百億度,對解決兩廣用電將起著關鍵作用。此外,珠江流域的鬱江、黔江、潯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商品基地和經濟作物區;珠江水係航道經過整治,將能把貴州的煤運至廣州;同時整治好西江和北江,又可大大減輕珠江三角洲的洪澇災害。由此可見,珠江水係的綜合治理,對中國的南方,尤其是對兩廣的四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最新小说: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 萬界入侵,開局摸屍劍仙天賦 逆天醫王 讓你當書童,你替少爺科舉中狀元 都市第一至尊 傅總彆跪了,夫人直播閃婚了 我在日本獨自修行 李雲龍亮劍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