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學
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想相當發展,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和鬥爭很激烈。
唯心主義王學與王學左派
明朝前期,客觀唯心主義的程朱理學很流行,在思想領域處於統治的地位。至明朝中期以後,王守仁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興起,一時影響極大。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人。曾結廬故鄉陽明洞側,世稱陽明先生。他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學說,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明便是天理”。這是徹底的主觀唯心論。他又提倡“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所謂“致良知”者,即是要求人們從事於“去人欲,存天理”的修養。所謂“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知與行合二而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說的宗旨,在於消除人們一念中之不善,以防禍於未然。王守仁的學說在明後期廣為流行,幾乎有取代程朱理學的趨勢。王守仁的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的《傳習錄》和《大學問》為主要哲學著作。王守仁學說被稱為王學,其學派被稱為陽明學派或姚江學派。
明代後期的進步思想家李贄,福建晉江人。他雖是王學傳人,但他的思想含有唯物主義成分,是王學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對把儒家經典看作是真理的標準,對理學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現出了大膽的離經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
唯物主義
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家,就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他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隻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他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製,對君主專製製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專製帝王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乃害民之賊。又指出專製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並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經濟上,他反對“工商為末”的傳統觀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論。這種見解代表了工商業者的利益。黃宗羲的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他在哲學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響,可是他也讚成張載的唯物主義觀點,承認“氣”是宇宙的實體。他反對君主專製的政治,異常稱讚《明夷待訪錄》一書,認為他的主張和《明夷待訪錄》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對理學,認為理學空言心性,那不是學問。他極力提倡“實學”,主張“經世致用”。主要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他在哲學上發展了張載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宋、明以來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主張“儘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把我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向前發展了一步。此外,他還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認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產,是耕者所有。這個觀點是很進步的。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噩夢》等。
二、文學
小說
明清文學以小說最為發展。明代的小說最負盛名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清代的小說最負盛名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曆史小說。其內容是根據陳壽的《三國誌》和元代《三國誌平話》和某些傳說寫成,係統而生動地描述了一百年間的重要史事和主要人物。此書的思想宣傳封建正統主義,但文字淺近,文筆生動,情節曲折,人物各有思想、情態,尤其是對於戰爭和策略的描述,至今還被兵家看作是“權謀”類兵書。《水滸傳》是一部描述北宋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其內容是根據《宣和遺事》及有關話本、故事寫成,書中創造了108個農民男女英雄形象,以梁山為根據地,對黑暗腐朽的北宋王朝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是我國古代少有的描述官逼民反、歌頌農民起義的進步小說。《西遊記》是長篇神話小說,是在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寫成。書中的主人公孫悟空曾大鬨天宮,又保護唐僧曆儘千山萬水,到“西天”取經。此書視野廣闊,想象豐富,蔑視封建秩序,歌頌反抗精神,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是一部家喻戶曉、老少鹹宜的通俗小說。《紅樓夢》是一部傑出的長篇愛情小說,實際是以賈寶玉、林黛玉兩位青年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述了清朝前期的貴族、官僚或富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各種矛盾和鬥爭。書中對封建製度和禮教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對於一些善良人們的不幸遭遇給予同情。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著作。《聊齋誌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以描述人與鬼、狐的關係,寫成若乾故事。對當時的封建製度和官僚、地主多所揭露,對勞動人民給予同情。《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寫封建社會後期儒生為主的長篇小說。書中揭露批判了封建科舉製度,譴責了一些追逐功名利祿的儒生的種種醜態,對於自食其力的人則給予同情。
128《紅樓夢》
戲劇
明清時期戲劇也有很高的成就。最優秀的劇本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牡丹亭》是描寫愛情故事的劇本。即杜麗娘和柳夢梅在夢中相會。杜麗娘醒後思念成疾,抑鬱而死。後來柳夢梅打開她的墳,她又死而複生,經過同封建家長的鬥爭,二人終於結為夫婦。此劇又名《還魂記》。《長生殿》是描寫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劇中歌頌了他(她)們的生死不渝的愛情,同時也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和由此所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桃花扇》是描寫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劇中揭露了明朝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批判了禍國殃民的官僚、閹黨茶毒人民的情況。
三、史學地理學
史學
明清的史學很發展,官修、民修的史學著作都很多。明代的官修史書主要有《元史》、《明實錄》和《明會典》等。《元史》修於明初,二百一十卷,係統地記述了元朝一代的曆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實錄》是編年體史書,是由每位新即位的皇帝命史官根據檔案撰修前一皇帝的實錄。明朝從太祖朱元璋至熹宗朱由校,共十五帝都有實錄,隻有明宗朱由檢(崇禎帝)為亡國之君,沒有實錄。這些實錄都保存下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明朝各個方麵,是研究明史的寶貴資料。《明會典》在明朝修過多次,現在通行本是萬曆重修本,共二百二十八卷,內容很豐富,為研究明朝典章製度的重要資料。明代私家著史以談遷的《國榷》最有名。《國榷》一百零八卷,是一部編年體明史。此書對於研究明史,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禎一朝的曆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清代的官修史書主要有《明史》、《清實錄》、《清會典》、《清三通》等。《明史》是清朝特設明史館編撰的,三百三十二卷,係統地記述了明朝一代的曆史,是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清實錄》是編年體史書,也是新立皇帝為前一皇帝所修。《清實錄》共十三部,第一部為《滿洲實錄》,第二部為《太祖實錄》,第十三部為《宣統政紀》,每部都內容豐富,為研究清史的寶貴資料。《清會典》亦修過多次,現在通行本是光緒重修本。凡會典一百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圖二百七十卷,為研究清朝典章製度的重要資料。《清三通》就是《清朝文獻通考》三百卷,《清朝通典》一百卷,《清朝通誌》一百二十六卷,也都是記述清朝典章製度的重要著作。
清代的私家著史很多,其中章學誠撰《文史通義》一書是一部很重要的史學評論著作。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是唐代劉知幾之後最著名的史學評論家。所著《文史通義》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他主張史學要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也反對專務考據。他又提出“六經皆史”的觀點,把為儒者一直奉為聖明的經書看作隻是古代史料。他還認為劉知幾所主張的史家“三長(才、學、識)”並不完備,他在“三長”之外,再加上“史德”一條。“史德”是指“著書者之心術”,即史學家著史要忠於客觀史實,褒貶善惡務求公正。章學誠的這些觀點和主張都是進步的。
地理學、地圖
明清的地理學和地圖學都很發展。其中以《大明一統誌》和《大清一統誌》最重要。《大明一統誌》九十卷,是一部明朝全國地理總誌。《大清一統誌》在清朝修撰數次,其中以嘉慶年間的重修本最完備,稱為《嘉慶重修一統誌》,共五百六十卷,是一部清朝全國地理總誌。私家著地理書以清初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最有名。全書一百三十卷,記述各省、府、州、縣建置沿革,疆域變遷,側重於山川險要,攻守異勢,史料價值極高。
關於地圖的繪製,日臻科學。明代羅洪先繪《廣輿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集。鄭和下西洋,繪有航海圖,這是一部最早的、比較完善的自我國遠航南洋、印度洋,直抵阿拉伯海及非洲東岸的實用航海路線圖。清朝所繪地圖尤為可貴。康熙時所繪《皇輿全圖》是通過全國性的大地實測繪成的,這在中國是創舉,也屬當時世界的前列。此圖的重要缺陷是因當時潑生噶爾丹叛亂,新疆西部未得測繪。乾隆時,準噶爾部平定,新疆西部補繪;其他部分以《皇輿全圖》為基礎進行修訂,編成《皇輿全覽圖》。此圖在同治年間,胡林翼改編成《大清一統輿圖》,公開發行。此圖成為此後中國各種一覽圖的藍本。
129清乾隆《皇輿全覽圖》(局部)
此外,地理考察工作也有新的成就,明代考察旅行家徐宏祖(彆號霞客)寫了一部優秀的地理著作,名為《徐霞客遊記》。此書對我國河道地理的考察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彆是對我國西南石灰岩地貌的介紹,是世界上有關這方麵最早的記載,在科學上有很高的價值。
四、圖書整理與編纂
在圖書典籍的整理和編纂方麵,明代編有《永樂大典》,清代編有《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成祖永樂時,由解縉等奉命纂修。全書為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目錄六十卷,合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全書收入古書七、八千種,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樂大典》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可惜這部名貴典籍在清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已被焚燒殆儘,少量的被劫到國外。目前經多方訪查整理,已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了七百九十七卷。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總目四十卷,共計一萬零四十卷,清康熙時陳夢雷編,雍正時蔣廷錫奉敕重編。全書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編,每編又分若乾典,合共三十二典。這是中國現存的一部最大的類書。
《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