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

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1 / 2)

曹誌清所謂三層功夫,就是道家內丹術中的三步練法,是形意拳內功法的根本法則。形意拳之所以又稱為氣功拳(或內功拳),也正是由此而來的。

第一層功夫,謂之煉精化氣,也就是小周天循環法,在形意拳中,謂之兩儀;第二層功夫,謂之煉氣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環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體勢(或三才勢);第三層功夫,謂之化神還虛,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規但不必再專循於規,有意而不必再專著於意,進入了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級階段。

現將三層功夫的練法、要求、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一)煉精化氣這步功夫在道家來講,是分為六個步驟來進行鍛煉的。

第一步謂之"煉己"。這是道家金丹術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時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煉己,就是要擺好姿勢,放鬆身體各部位,排除雜念,使思想保持安靜,讓大腦皮層得以充分地靜養和休息,這步功夫實際上就是鍛煉在意識控製下的"入靜"。因為這步功夫是道家必須首先求練的,所以說煉己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雜念、全身放鬆、思想安靜,而是心猿意馬、渾身拘束、雜念紛飛,那麼以後的各步功夫均難以求得,因此說煉己又是最根本的功夫。

第二步為"調藥"。具體的要求就是一念歸中,意守丹田,使呼吸調息入細、引短為長、易促為勻、易淺入深,為的是將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氣,能夠深深地歸納於下丹田之中,與人體中的水穀精氣充分地混合,並發生化合作用,從而產生出真氣來。所說的"藥",就是精、氣,因為精、氣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精氣充則身強體健,精氣通則可除治疾病,所以稱之為藥。

第三步是"產藥"。通過上述兩步功夫的持久鍛煉之後,就會逐漸地在丹田中產生一種熱的感覺。這種熱感在開始時,總是若有若無,似有似無,而且是有熱感時少,無熱感時多。對於這種現象,學者不必著急,隻要繼續堅持正確的練功方法,隨著練功的不斷深入,熱感也就會隨之愈來愈明顯,最後即會產生一種滾動和下行之感,這就是"藥"(真氣)產生的結果。

第四步是"采藥"。就是說在真氣產生、充盈的情況下,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熱感的時候,就要含氣從脈,用意念的導引,將熱感引入任脈,沿毛際下行直至會陰,當這股熱感之氣經會陰通過穀道(即肛門)時,多有欲出虛恭(放屁)的感覺,這時為了不使真氣通過出虛恭而漏掉,就必須在每當真氣通過穀道(道家術語中叫做"下鵲橋")時,將穀道微微向內提吸,使熱氣能夠順利通過下鵲橋,由任脈之終而接入督脈之始,並使這種熱感之氣繼續沿督脈上行過夾脊(轆轤關)、通玉枕(鐵壁關)而達於腦宮精髓之海。引氣上行督脈(謂之通三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迫使熱感之氣能夠沿督上行,必要時就需要加強意念的導引和運用武火的方法,這在道家術語中謂之"火逼金行"。

呼吸之法,分為"文火"與"武火"兩種。《大成捷要》中雲:"入手功夫,每當半夜子時以後,虛極靜篤,天然醒覺,一陽來時,外腎興起之時,元精吐露,外藥發生之際,即當行調藥之功,運動風吹火煉之玄機。夫風者呼吸之氣,火者虛靈之神,文者無為之風火,武者有為之風火。蓋無為之文風文火,用在調外藥前後兩頭,而有為之武風武火,用在調外藥元精正旺之時也。蓋真氣動時最易下流順出,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宮氣穴之中,主照統攝,真氣即下行,而化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風助火,以火銷金,而元精必不能複化為元氣,歸宿坤爐本宮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必須提起精神,目光窺定,一意不散,萬緣皆空,鼓動巽風,扇開爐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煉之神功。……借呼吸之機,以為采取烹煉之旨也"。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文火即是無為之風火,不可加強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開始和最後這兩頭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須持細、長、勻、慢,故稱為文風文火,又叫沐浴。武火與文火相反,乃是有為之風火,也就是當外藥歸爐勃陽儘縮之時,須鼓動巽風(呼吸),扇開爐焰,加強意念的作用,並采取吸、舐、撮、閉四字,即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舌舐上齶以迎甘露,緊撮穀道內中上提,閉目上機回光返照。就好象是壺在爐上,加風添火,使水變為蒸氣一般。但武火隻是用於烹煉之時,烹煉之後,仍須以文火沐浴溫養。

第五步謂之"封爐"。《大成捷要》中雲:藥既皈爐,須用真意封固(封固者,閉塞耳、目、口三關),停息以伏神氣(停息者,非閉息也,是不行采藥鼓噓之法),將神氣隨呼入,俱伏於氣穴,略停一息之傾,盤旋於丹田之上,然後再用意率領元氣自坤腹逆上乾頂。所以於封爐之中,仍要繼續用緊撮穀道(也謂身根不漏)、鼻吸莫呼(也謂鼻根不漏)、舌舐上齶(也謂舌根不漏)目不外視(謂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塵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謂之"煉藥"。就是呼吸並用,升則有心,降則有意,吸謂采取,呼為烹煉,使元精儘化為元氣而由坤腹逆上於乾頂,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隨覺隨咽,送下重樓,複歸宿於中宮(中丹田)。

以上六個步驟的練習過程連接起來,即為"小周天"的功法。這些功法,在形意拳的運用中,並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了上述道家練己、調藥、產藥、采藥、封爐、煉藥這六個步驟,而是結合了形意拳的特點,把道家的內功法巧妙地運用在基本樁法中的"無極勢"、"虛無含一氣"、"太極勢"、"兩儀勢"之中的,其具體練法是:

(1)無極勢所謂無,就是沒有的意思。極,是指極度、極點、頂點的意思。無極在形意中的內功樁法裡,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靜的。

入靜的功夫前麵已經說過,它既是一項氣功中的基本功法,同時也是氣功中的一項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考慮問題還是處理事務,都要經過大腦的思考,思考的本身即屬於"識神"用事,唯有在入靜的狀態下,才屬於"元神"用事。識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的活動;元神,則具有對人體、尤其是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所以,每當入靜以後,才能使緊張活動的大腦皮層得到最佳狀態的靜養和調節,恢複自己的精神和體力,即使是靜養三五分鐘,也會使疲勞得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經中雲:"凡事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之源。舍動言靜,其實也枯,離靜言動,其實也枵(xiāo,音哮。空虛的意思)。然靜為動之源,而運動者,必先致力於靜,如是則氣內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氣行事,而不動姿勢,實為入門之初步,健體清源之道也。"說明了動與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勞動中要想精力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須首先得到安靜舒適的休息,休息對勞動而言,即謂之靜,所以說不會休息也就不會勞動。

無極勢的練法是(如圖一):兩足跟並齊,兩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頭要正,項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後仰,身體自然直立,胸微內含,兩臂貼身體兩側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關節、筋經等,都要極度地放鬆,不可有絲毫著力用勁之處,兩眼微閉,牙齒輕扣,要排除一切思想雜念,要無思無慮、無形無像、無物無我、渾渾沌沌、空空洞洞、無所向意、毫無所求、一氣渾淪,使大腦思維係統完全處於茫茫無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靜似木雞植中庭"。而要達到思想上的安靜,首先必須做到心靜,心靜下來了,才能使神安寧,神寧則心安,心安則自覺清靜,清靜則無感有物,無物則能使氣行,氣行則絕象,絕象則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才能歸根,這就是無極樁法之妙用。

另外,在練習無極功中,也可以采用三元樁(又稱渾元樁)的站法,即:兩足與肩同寬而平行,兩腿微屈,兩手於臍前環抱,指尖相對,手心向內,兩臂成圓形(抱球狀),含胸塌腰,頭正項直,二目微閉,全身放鬆,排除雜念,自然呼吸,使思想真正安靜下來,大腦得以充分地靜養與休息。(其它要求均與無極勢相同)

(2)虛無含一氣虛無含一氣,是在無極勢真正練好之後所產生的真一之氣。無中可以生有,當無極入靜至頂點時,則會自然產生有極,這就是在任何事物發展到頂點以後,即要向它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在無極發展到頂點時,就會產生一線生機,這就是"虛無含一氣"。

所謂"虛無",就是說從無極剛剛開始生有極時所生的一點真一之氣,就象雲煙一般,若有若無,忽存忽消,虛虛似有,又似無有。初練功者,當偶爾在丹田中產生了一些微熱感時,很快又會變成無有,這是從無到有的自然發展過程,不必急於求成,仍應安下心來繼續練功。這時可以微微著意於丹田,既不要著意過重(因為過重則助,助則生力,力則生滯,滯則難通,就容易使自然流行之氣受到壓抑),又不可以毫不在意(不用意則忘,忘則散,散則不易團聚,且使流行之氣無所依托),因此需要略加意於下丹田,使所生之真一之氣,不致散亂而逐漸歸結於根。

(3)太極勢太,是過或很的意思,如太重,也可以說是過重或很重。極,是極度、頂點的意思。

通過上述無極和虛無含一氣這段功夫的持久鍛煉之後,氣質逐步地改變,真氣也隨著培養起來了,而且隨著練功時間的延長,功夫的不斷深入,丹田中的真氣,也就會由少而積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則氣充,氣充則精盈,這也就是"精滿化氣,氣滿生精"的醫學道理。精不能離氣,氣不能離精,精氣充盈,真氣乃生,真氣的充盈,才會在丹田有愈來愈明顯的熱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濃雲翻滾之時,即為太極功夫成也。

太極勢的練法,是在無極勢和虛無含一氣的基礎上,半麵向左轉,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足踵對右足脛骨處,左足順,右足尖外撇四十五度,兩臂仍下垂,兩手置於丹田處,掌心向下,手指相對(如圖二),掌根向下塌勁,穀道向內提吸,舌舐上齶(上牙齒的根部),二目平視前方,並著意於丹田,呼吸仍須自然,且要細、長、勻、慢,吸氣時要隨意深納於下丹田。

(4)兩儀勢所謂兩儀,就是陰陽。這裡所說的陰陽,是指真氣所循行的經脈路線而言。陰,指的是任脈。陽,指的是督脈。關於任督二脈的起止劃分,內功法中所指的任督與醫學上所指的任督起止點略有差異。醫學上講任脈起於會陰,止於承漿穴;督脈起於齒交,止於長強穴。但在形意內功法中卻是將上丹田印堂穴至會陰穴作為任脈,把長強穴至泥丸宮(或稱腦宮)作為督脈來鍛煉的。

兩儀勢是在太極勢的基礎上,用意念將下丹田中的熱感之氣,導引下行於毛際,並達於兩便之間的會陰穴之後,再由任脈之端,接入督脈之始,上通三關(指督脈上的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而達於腦宮,這是通督之脈徑。然後複由腦宮下行,經過上鵲橋(口鼻之間),達中丹田土釜黃庭。

所以在形意拳中兩儀勢的動法,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的氣血循環,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功夫,因而被形意拳老前輩認為是"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之中,返先天之純陽,退後天之純陰,複本來之麵目,歸自己之真性命,而謂之性命雙修"的重要功法。

"性命雙修"一語,原出於道經。心為性之源,腎為命之蒂,練心為修性,練腎為修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故謂之性命雙修。

在祖國醫學中認為:督脈能夠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能夠總任一身之陰經,所以稱為"陰脈之海"。

真氣在任督二脈的循環過程中,一般地來講,通三田容易,通三關較難。三田在任,三關在督。上丹田泥丸,位於眉心入內三寸,其穴在印堂,乃藏神之處,故言上丹田主煉神還虛之地,在道為煉天元大丹之所;中丹田土釜,位於心下臍上之正中,主煉氣化神之處,在道為煉地元神丹之所;下丹田華池,位於臍後腎前之正中稍下一寸二分處,主煉精化氣之所,在道為煉人元金丹之處。

督脈三關,係指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尾閭位於尾巴骨端,"其關通內腎之竅,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黃河,此陽氣上升之路"(見《大成捷要·關竅秘訣》篇)。真氣通過尾閭關(即由會陰至長強穴間的下鵲橋)時,最容易通過出虛恭而使真氣底漏;第二關為夾脊關,又稱轆轤關,位於兩肘平行線與督脈垂直線的交點處,這一關也比較容易通過;第三關為玉枕關,比較難打通,因此一直被佛、道、拳三界譽為"鐵壁關"。

打通玉枕關的具體輔助辦法有三條:一是用意念將百會穴向上領起(在內家拳中叫做"虛領"),因為百會穴向上提起後,會使督脈舒展;二是助以武火,用意將真氣繼續向上逼行(也謂"火逼金行"),以便使用真氣本身的衝力催開鐵壁而使真氣達於腦宮;三是用意將耳後高骨(又稱完骨)向上提起,這是幫助打通玉枕關最為有效的辦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或是三法並用,都必須緊撮穀道,正如拳經中所講"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頭上飛"是通督之要訣。

當任脈三田、督脈三關全部打通以後,就能在一念之中、呼吸之間引真氣循環一周,這就說明小周天的功夫已開始練成了。"打開二六連環鎖"之後,這隻是完成了第一步功夫——煉精化氣。


最新小说: 異種入侵,開局覺醒SSS級天賦 龍神印 皇叔不經撩 醫道官途,從省保健局崛起! 和豪門導演假戲真做了[重生] 都快成仙了才拉我進穿越萌新群? 一往情深,傅少的心尖愛妻 一周一天賦:我成了吸血鬼狼人串! 守界人之四方山 鬥羅:超A天狐竟是千道流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