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境功能態的悟解殷傑辟穀是中國的氣功的一大創造,它具有多方麵的功能、功效,其中存在一些有待探索之謎,比如,辟穀起由之謎,辟穀價值之謎,辟穀能源之謎,辟穀功能之謎,辟穀效應之謎,辟穀療效之謎,等等。破譯它們,極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所以成為氣壇探索研究的熱點、課題。
氣功有種種神秘感,這些謎對於常人,也不無神秘意味。但不應神秘化。某些人將氣功神秘化,或者誤以為愈神秘,愈使人信賴,實為誤導,或者是江湖習氣的殘餘,類屬欺騙,但都是飲鴆止渴的下策,是自欺欺人。
如果說氣功也多少存在某種神秘意味,而且,中國有一些學科概稱為神秘文化有許多似乎不可知,但也並非人為的神秘化,不過因為其中包孕著有待破譯之謎,暫時不得而知,或者常人以為神秘不可知。至於現代科學對此有所偏見,完全由於體係、文化差異隔閡,他們自己造成的不可理喻。
有待破譯氣功神秘之謎,是難題,又是機遇。也是氣學研究者、氣功功能態、特異功能態、潛能功能態探索者責無旁貸的天職。
我修煉自己創編的神遊氣功幾十年,其中有一套神遊神境氣功,在神境特異功能態裡,可以感悟、探測種種信息,破譯、發現了種種領域的奧秘。這種破譯,雖然也依據華夏哲學、思維學、氣功學、醫學等,也汲取相通的現代科學,但主要甚至完全在神遊氣功的功能態中探測,獲取成果。
今後將陸續撰文、著書發表探測和研究的結果和方法,破譯謎團,揭露奧秘。希能發動同道共探,啟迪有誌者的興趣,也引導氣功和神秘文化愛好者的誌趣深化,也願由此征集更多的自然和生活、養生和修煉中,的奇事、奇謎,向氣功、氣學和人體科學深層奧秘開拓。也有意糾正一些氣功功能態的神秘化,僅僅以演示為長,僅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之偏。
氣功功能態、潛能功能態應該在科研和氣學的探索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也應為人生和現實服務。
我修煉中,也經常辟穀,有親身體驗,神遊氣境功中,也有辟穀功法,早已在神功功能態中,探測辟穀信息,在多次國際、國內的氣功會議活動中,對許多辟穀者也作過探測,時時關注辟穀動向,對其未解之迷不時地、多功能、多方式進行探測、破譯。其他謎另文探討,本文僅對辟穀由來之謎試行揭秘辟穀起源如何?最早在那個時代開始辟穀?起初為何而辟穀?或者說,辟穀的原初動機是什麼?這是個幾千年不解之謎。
在中國這個“民以食為天”,重視飲食文化的的國度,養生文化又創造了飲食療法,何以創造出辟穀這一修煉、養生方法。這也是辟穀功法迥然不同於其他功法之處,研究、探索它的起由,具有學術性價值,也有助於發現氣功功法的產生、創造和發展規律。
從曆史和學術論著中,追溯這古老的養生方法,還是有一定資料的。辟穀古稱卻穀、去穀、絕穀、絕粒、卻粒、休糧、清腸等,即不吃五穀,但可以吃果品、營養性植物、補益藥物和飲水,所以,養生性的辟穀並非絕食。飲水服氣外,還服用一些輔助食物:如白術、山藥、黃精、巨勝、茯苓、花生、大棗、票子、核桃等,這些食物,大多數可以補養氣血,所以能夠解饑、祛病、延年。
辟穀,古今一般都認為是源於道家的養生方法和氣功修煉功法,因為道家的著述中,辟穀食氣的事例,多有記載,在道家經典著作中,辟穀食氣的方法和論著尤多,《道藏》中,這類著述比比皆是。晉代道家祖師爺葛洪在《抱樸子》中也論述辟穀之法,《黃庭經》還認為食穀,不能返老還嬰,不若食太和精氣,可以長壽。
道家的辟穀食氣論著確實很多,這方麵的功法也確實很多,但是否辟穀食氣就是道家始作俑者呢?近年,一些氣功書藉和文章,都認為辟穀最早見於記載的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史資料,其中有三種氣功文物,《卻穀食氣》篇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篇重要的辟穀食氣專著,全文三百六十多字,脫損四十多字,缺失了一些內容,文中明確提出“卻穀者食石韋”。
《辟穀卻氣》篇確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辟穀論著,但養生性、修煉性、功能性辟穀肯定早於漢代,理論落後於實踐是不言而喻的。
一切有關著作和論述,都難以揭示奧秘之謎,也根本無法求助於考古發現,隻能依仗神功功能態中探求,這裡簡要介紹辟穀由來的探測結論和方法及思維。
我首先探測人在辟穀狀態下,能否有信息,有那些信息。探測而得,辟穀有信息,並有相關的一組信息,形體、臟腑都有信息,精神、意念也有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還有強弱之彆。
進而探測兩組對比的信息,其一,與辟穀相對的食用五穀的信息,其二,練功或養生性的辟穀與普通人忍饑挨餓的信息。這些信息同樣是客觀存在的,這樣,就可以將這些信息進行對比。辟穀信息與食用五穀的信息對比,兩者僅在形體、臟腑信息中就有明顯的區彆,判定它們較容易,較簡單;辟穀的信息與忍饑挨餓的信息對比,則略為複雜,從形體和臟腑信息比較,兩者沒有區彆,依據此信息,無法判定。
在多方探測中,發現在精神層次,在意念、功能方麵,信息明顯不同,從這裡可以將他們區彆開來。而且辟穀類型更具體化、多樣化,我將它概括為三種類型:一般的斷食性辟穀,養生性的辟穀,修煉性的辟穀。三者的意念和功能的信息都有區彆。
在神功功能態中,把握了這不同類型辟穀的信息,並從個案探測,進而從群體中也都能搜索到這些信息,這樣,便在空間上能夠探測到辟穀的信息有無。探測辟穀的由來,必須從時間上定位,我又追溯探測遠古,對不同曆史時期逐一探測信息。
把握了這些信息,時空交叉,群體個體綜合,辟穀起源於何時期便可判定了,辟穀由來之謎的神秘麵紗,便如此這般從遠古迷茫中被撩起了。
我將在神遊氣功功能態中,探測辟穀由來之迷的結論報告如下:上古原始先民能力有限,難以適應和抗拒惡劣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低下,食不飽腹,經常缺食、斷食,再所難免,於是出現日常的斷食性辟穀,被迫且必然的進行。以功能探測,這種辟穀突出的特點具有惡性意念。這完全出於生活所迫,並非心甘情願,心懷惡性意念,完全可以理喻。以神境功能測定,這一曆史時期在新石器以前,距今一百多萬年、幾十萬年至九千多年以前,元媒人170萬年,藍田人100萬年,當時尚無五穀糧食可言,倒是真正意義的辟穀。北京猿人50萬年己有火種,雖己有食用五穀信息,仍常有斷食性辟穀。
既然是辟穀,自然有其功能等價值,先民們逐漸體驗到辟穀有益身心,自然的從經驗中轉變認識,由惡性意念轉向良性意念。不論其認識程度如何,這已經轉向有養生價值的辟穀。在神境功能態中探測,這個時期在新石器時期至夏代,八千年至四千多年前。
更多地考慮養生,再進一步而有所追求,便自然而然。於是,有初步目的,有一定步驟,以至也有方法的嘗試,這便進入修煉性辟穀,應該屬氣功辟穀的濫觴。以神遊功能探測,這類型辟穀的時期應在殷商朝代,距今約三千七百年方才出現。
為了加強對這一測定的科學性、確定性,我又排除一些其他可能性。比如一些神話傳說和經典著作中,就有上古辟穀的資料。這些資料,從古至今學術研究和氣功、神功功能探測,以至神秘文化,對此沒有研究。報刊文章也有引用,或者以傳說不足信,持否定態度,或者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記載,特彆對經典著作中轉述的,持肯定態度。都還沒有對這些資料作出判斷、認定。,我以神功功能就此探測,又是另一種探索。
比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述和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以神功功能探測,莊子所說的神人,雖有信息,卻無辟穀的信息,可以認定這僅是傳說,並非事實,應予排除。再如,一些神話傳說中以及許多詩文古籍中,都描述讚訟一個神仙人物──赤鬆子,他是炎帝、黃帝的老師,有多種神功功能,能呼風喚雨,也不食五穀,服水玉,食火芝。以神功功能探測,赤鬆子並非子虛烏有的神話人物,而確有其人,確有神功功能,或者說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被神話化。他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當時己有炎、黃二帝種植五穀的記載,養生性辟穀已經出現,赤鬆子辟穀按理說是可能的,但我以功能探測,他任何類型的辟穀信息都沒有,顯然傳說有誤,這也同樣應該排除。這些都是夏代以前的人事,排除這些更加強前麵的探測的確定性。
這一探測、認定,應該說破譯了辟穀由來之迷。
辟穀這一有一定神秘意味的養生和功法,就這樣實際起源於不得已而為之之法,是“無法”之法。
這裡寫出一些探測過程和思考,旨在啟示開拓氣功功能態、潛能功能態應用的新思路、新境界。本文僅為破譯奧秘,揭示謎底,至於其中具體的功能和方法,信息和形式,有興趣者修煉神遊氣功便知,或以後另以專文論述,這裡不便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