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埤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初學記?武部?刀》:曆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入《漢魏叢書》中)p747。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複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唐代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過了劍。
《唐書?杜伏威傳》: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製,傳統單刀隻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樸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