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曆史人物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青島曆史人物

青島曆史人物(1 / 1)

古代人物寧戚[寧戚](生卒年不詳春秋時萊國棠邑(故城在今平度市門村鎮唐田村人,一說為衛國人。早年懷才不得誌,曾為人挽車。齊桓公初立時,拜寧戚為大夫,他管理農事,獎勵墾種,薄取租賦,為齊國的富強和齊桓公的霸業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經》一卷。寧戚仕齊40餘年,死後葬於膠水之東,其墓稱“寧戚塚”,位於今平度市馬戈莊鎮塚東村。

徐萬且[徐萬且](生卒年不詳西漢膠東王國即墨(今平度市人。古代天文曆法專家,《太初曆》製作人之一。漢武帝時,選定落下閎、唐都、鄧平和徐萬且等民間曆法學者20餘人,經數年研製成功一部新的曆法,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開始使用,名為《太初曆》。

庸譚[庸譚](生卒年不詳西漢時庸村(今膠州市北關街道辦事處庸村人。一生勤奮好學,致誌鑽研儒家經典,曾從師都尉朝研讀《尚書》,後以講授《齊論》、《尚書》而名聞齊魯,被世人稱作“膠東大儒”,四方慕名來求學者甚多。

王吉[王吉](?~前48字子陽,西漢琅琊皋虞(今即墨市溫泉鎮人。幼年好學,以孝廉授雲陽縣令,漢昭帝時,舉賢良方正,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劉賀被迎為皇帝後,王吉曾上書力諫勤於國政,後為益州刺史。宣帝時任博士諫大夫,因上書諫時弊不從,遂辭官歸故裡。後被召入京,途中病故。房鳳[房鳳](生卒年不詳字子元,西漢不其(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鎮人。博學多才,以射策乙科為太史掌故,遷五官中郎將。哀帝時,與古文經學家劉歆、王龔共校經傳,遭到今文經學派的反對,後出任九江太守,以青州牧致仕。房鳳對《穀梁春秋》頗有研究,史稱“房氏之學”。

張步[張步](?~32字文公,西漢不其(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鎮人。更始年間(23~25聚眾起兵,攻占琅琊郡。東漢建武元年(25,被梁王劉永封為輔漢大將軍。翌年劉永兵敗,漢光武帝招降張步,封為東萊郡太守。建武三年(27複降劉永,被封為齊王。建武五年(29兵敗再次降光武帝,封安丘侯,徙居洛陽。建武七年(31八月,張步返回琅琊,擬率兵入海反漢,次年被殺。

蔡齊[蔡齊](988~1039字子思,北宋膠水(今平度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狀元,先後任通判、知州、禦史中丞、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等職。蔡齊剛直不阿,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獎掖後進,為一代名相。死後,歐陽修為他寫了傳記,範仲淹為他寫了墓表。

薛祿[薛祿](1371~1430又名薛六,明代膠州薛家島(今青島市黃島區人。祖籍山西韓城,為膠州軍戶,幼時家貧,為人放牧。從軍後,隨燕王朱棣起兵,久經征戰,軍功卓著,封陽武侯,並加榮祿大夫柱國的一品大臣稱號。薛祿為將勇智兼資,紀律嚴明,善撫士卒,人樂為用,《明史》中稱他為曆事三朝之重臣。病逝後被追封為“鄞國公”諡“忠武”。王邦直[王邦直](生卒年不詳字子魚,號東溟,明代即墨(今即墨市人。嘉靖年間出任鹽山縣丞,為官耿直廉潔,後因上疏遭嫉,罷官歸故裡。嗣後,精心研究聲律,曆時20年,終於撰成《律呂正聲》60卷,對我國聲律學的發展曆史進行了考證和闡述,該書於清代編入《四庫全書》。藍田[藍田](1477~1555字玉甫,號北泉,明代即墨(今即墨市人。幼年好學,七歲能詩,有即墨才子之稱。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授河南道監察禦史。藍田為官清正,剛直敢言,曾連上7疏觸怒皇帝,受到廷杖,幾乎喪生。後來,又先後彈劾了許多奸佞之臣,遭到報複,被羅織罪名貶歸故裡。藍田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頗豐,被人們譽為“萬言倚馬才”。

黃宗昌[黃宗昌](?~1640字長倩,號鶴嶺,明代即墨(今即墨市人。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曾任雄縣、清苑知縣及監察禦史等官職,因彈劾逆黨和枉法官吏,於崇禎十年(1637被罷官歸故昊。崇禎十五年(1642率即墨民眾抗擊清兵,保全了即墨城。晚年,在嶗山康成書院南築玉蕊樓隱居,撰寫《嶗山誌》,未竟去世,由其子黃坦續完,該書詳載嶗山的名勝、古跡、人物、詩文等,輯存了有關嶗山的許多史料。高宏圖[高宏圖](1583~1645字子猷,研文,號齋,明代膠州(今膠州市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後任陝西道監察禦史。高宏圖崇尚氣節,剛正敢言,曾因此被三次罷官。後任南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又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清兵陷南京後,流寓會稽,絕食9日而死。

丁耀亢[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等,清代諸城(今膠南市大村鎮人。丁耀亢為清初學者,卓有文才,為人灑脫,曾遊說江南,後譽滿京華。其早年詩作頗具豐采,晚年之作品則更加豪壯,有“諸城詩風”之譽。小說《續金瓶梅》為其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傳於世。

左懋第[左懋第](1601~1645字仲及,號蘿石,明代萊陽(今萊西市店埠鎮人。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曾任韓城知縣、戶科給事中等職。南明福王弘光時任兵部右侍郎、右僉都禦史,被派北上與清庭議和,在北京遭扣留。南京失守後,因拒降被殺,人稱“明末文天祥”。

郭[郭](1638~1715字瑞甫,號華野,清代即墨(今即墨市人。康熙九年(1670中進士,初任吳江知縣,後升任江南道監察禦史、僉都禦史、左都禦史等職。郭曾先後上《參河臣疏》、《糾大臣疏》、《參近臣疏》,其剛直不阿聞名朝野。後遭大學士明珠餘黨誣陷,罷官回鄉。十年後,又被朝庭起用為湖廣總督,後遭權臣排斥,再次罷官,病死故裡。

胡嶧陽[胡嶧陽]名胡良桐,更名胡翔瀛,字嶧陽,號雲嶼處士,清代即墨(今青島市城陽區流亭鎮人。16歲應童子試時,不願受解衣搜身之辱,發誓終生不應試,後設館授徒為業。胡嶧陽生有異稟,風骨剛毅,恪守理學,精研《周易》,多有著述,民間皆稱其為“異人”。高鳳翰[高鳳翰](1683~1749字西園,號南村、南阜、南阜山人、尚左生、丁已殘人等,清代膠州(今膠州市三裡河村人。出身書香門第,清雍正五年(1727舉孝廉方正,任安徽省歙縣和績溪縣知縣,後又任江蘇省儀征縣知縣,乾隆二年(1737右臂患痹病,隱居揚州,寄居於僧舍,以左手寫詩作畫。其書法、繪畫獨具風采,畫史上常把他與揚州八怪並列或列在其中。高鳳翰詩文亦佳,篆刻更為世人所重。李毓昌[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號榮軒,清代即墨(今即墨市城西閣裡人。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蘇候補。該年冬,李毓昌奉委赴山陽縣查賑,發現山陽知縣王伸漢貪汙賑災銀兩中飽私囊之事,他拒受賄賂,準備據實上報,山陽知縣王伸漢遂將李毓昌毒死。此案轟動一時,冤情昭雪後,清嘉慶皇帝親製《憫忠詩》30韻,刻石立於李毓昌墓前。

匡源[匡源](1815~1881字本如,號鶴泉,清代膠州(今膠州市郭家莊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江南和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等職。道光二十九年入值上書房為皇太子奕寧講經,後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鹹豐八年(1858任軍機大臣上行走,鹹豐病危時,他與肅順等人同為“顧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後,匡源被罷官,應聘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曆時7年。他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培養出許多知名的學者――

近現代人物宮中因[宮中因](1831~1904字伊真,今青島市城陽區夏莊鎮南屋石村人。家貧好讀書,入庠為即墨縣生員,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國侵占青島後,其所居之村劃入“膠澳租借地”,宮中因引為奇恥大辱。他聯絡各村民眾向即墨縣衙門納糧,仍作中華赤子,後又奔走北京、長春等地尋求救國之途,皆未果。歸故裡後,憂忿不已,自縊於家中。宮中因之死,震動了青島城鄉,村中老幼揮淚送葬,社會名流賦詩稱頌,進士王為其作墓誌,史學家柯劭作挽聯讚曰:“漢家縱有中行說,齊國寧無魯仲連”

柯劭[柯劭](1850~1933字鳳蓀、鳳笙,號蓼園,清代膠州(今膠州市東關人。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出任湖南學正、國子監司業等職。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先後任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資政院議員、山東宣慰使、典禮院學士等職。1914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的清史館代理館長、總纂,1927年完成了《清史稿》的總纂工作。20年來,他潛心研究元史,終於1922年完成了《新元史》的編纂工作。

楊明齋[楊明齋](1882~約1931名楊好德,字明齋,今平度市馬戈莊鎮人。1901年到俄國海參崴當工人,十月革命前夕,加入俄共布爾什維克黨,十月革命後,參加武裝保衛蘇維埃鬥爭,後入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1920年春,共產國際派遣工作組到中國幫助建立共產黨,楊明齋是工作組成員之一。1920年8月,他與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人成立了共產黨上海發起組,隨即他由蘇共黨員轉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這時他成立了外語學社,選送了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羅亦農等20人到蘇聯學習。1921年春,楊明齋和張太雷赴伊爾庫茨克向共產國際彙報中國共產黨籌建情況,並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會。1922年,楊明齋參加了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0月,楊明齋親自帶領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等百餘名青年,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在該大學工作了2年。1927年後,楊明齋在上海、平津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後因積勞成疾,於20年代末赴蘇聯治療,約在1931年病逝於伊爾庫茨克。吳大洲[吳大洲](1884~1916原名吳廷楨,字佐周,後改為大洲,祖籍今膠南市琅琊鎮吳家村,後遷至今膠南市泊裡鎮封家莊。他曾就讀於保定軍官學校,1908年加入同盟會,輾轉於東北、山東各地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一度任山東軍政府都督、煙台警察廳廳長和山東省臨時議會議員,1912年又參加了孫中山發起的“二次革命”。1915年12月袁世凱發布接受帝位申令,爆發了“護國運動”,吳大洲與薄子明組織數千山東民軍。1916年2月,他任孫中山組建的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第四支隊長,2月9日,率部攻占周村,吳大洲又任山東護國軍都督,6月4日,率部3萬人攻進濟南城。袁世凱死後,國務總理段祺瑞於1916年8月電召吳大洲入京,將其拘捕,歿於陸軍監獄,年僅31歲。後來,孫中山追贈吳大洲為陸軍少將。柴世榮[柴世榮](1893~1943又名柴兆升,今膠州市洋河鎮魏家莊人。幼年隨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延邊和龍縣謀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柴世榮組織3000餘人的抗日隊伍,任抗日救國軍第四旅旅長,不久升任第四路軍司令。1934年,柴世榮率一個旅參加了共產黨員周保中創建的反日同盟軍,1935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翌年,周保中介紹柴世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接任第五軍軍長職務,轉戰於白山黑水間。1943年柴世榮犧牲於東北抗日戰場。

紀子瑞[紀子瑞](1895~1931又名紀濟民、紀玉夫,今膠州市裡岔鎮裡岔村人。15歲時在青島四方機車廠做木工,1922年起,即開始參加工人運動,1924年經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膠濟鐵路全線大罷工時,紀子瑞任工人糾察隊長,罷工勝利後被選為膠濟鐵路總工會委員,並積極支援紗廠工人罷工鬥爭,“青島慘案”發生後,紀子瑞被工廠開除並遭到通緝,被迫離開青島。1926年後,紀子瑞受中共山東省委的委派,在棗莊礦區從事工人運動,並被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1928年,紀子瑞又被派回青島工作,於1929年6月在青島四方機車廠被捕,關押在濟南。在獄中他曾與鄧恩銘等人組織越獄未成,受儘酷刑折磨,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4月5日淩晨被殺害於濟南。

劉謙初[劉謙初](1897~1931名劉德元,字謙初,又字乾初,今平度市田莊鎮劉家莊人。1916年他投筆從戎,參加了山東省的討袁軍,1918年初考入齊魯大學預科,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了濟南的學生運動。1921年劉謙初得到資助入燕京大學深造,1926年燕京大學畢業後,先在鎮江教書,後又去廣州任教,北伐開始,他再次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1927年1月劉謙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929年2月調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8月被捕,關押在濟南監獄。劉謙初受儘酷刑,堅貞不屈,並組織獄中同誌學習馬列主義。1931年4月5日淩晨在濟南英勇就義。

徐子興[徐子興](1899~1931原名徐國祥,今即墨市劉家莊鎮大呂戈莊人。1922年考入青島郵局當郵務員,參加青島的罷工活動,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青島郵局支部書記,1927年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他生活儉樸,把薪金用做了黨的活動經費,為了節省家庭開支,忍痛將剛出生的第三個孩子送進了“收嬰箱”。1928年底,曾擔任中共山東省委重要職務的王複元投敵叛變,徐子興接受黨組織的委派,以假自首打入了“捕共隊”,及時準確地掌握了王複元的行蹤,使黨組織迅速鏟除了這個大叛徒。嗣後,徐子興又多次向黨組織報告“捕共隊”的行動計劃,使黨組織免遭破壞。1931年4月徐子興被捕,8月19日在濟南就義。

王樹森[王樹森](19001974原名王德山,今膠南市黃山鎮薑家屯人。幼年討飯為生,13歲當長工,1932年隻身闖關東,在東北軍當兵。1934年,王樹森在湖北省高山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又參加了長征,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等職務。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樹森編入八路軍115師344旅,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嗣後,轉戰晉東南、冀魯豫和晉察冀等地區。1948年底參加平津戰役,後隨軍南下。在此期間,他先後擔任過營長、軍事股長、師供應主任、軍兵站站長等職務。1950年轉業在江西省贛州市工作,1957年因病回原籍休養,定居膠南市王台鎮台中村,花甲之年仍挑起大隊書記之重擔,深受群眾愛戴。

王星五[王星五](19041933年)原名王佐仁,曾用名王儘臣、王曰生、袁敬臣,今青島市市北區浮山後人。1922年入日商鐘淵紗廠學徒,被送往日本神戶受訓,王星五膽識過人,辦事公道,被擁為中國工友的領袖,發起組織“兄弟同盟會”,任會長。1923年回國後,曾多次領導本廠工人罷工,1925年春參加中國共產黨。1926年6月任中共青島支部乾事聯合會書記,組建中共浮山後支部、秘密聯絡站及市區店員支部,編印《青島工報》、《膠東農報》。1927年8月王星五在青島被捕,1930年春經營救出獄,去北平長辛店從事工人運動,不久再次被捕,1933年病逝於獄中。

寧祥雨[寧祥雨](19091967)字瑞霖,今平度市新河鎮寧家村人。少時家貧,19歲去東北牡丹江一帶謀生,1940年,攜帶少量昌邑繭綢,隻身支南洋,後在印度尼西亞定居。1945年在雅加達創辦新源公司,參加華僑組成的“山東公會”。1949年又參加了雅加達“中華團結總會”,任文化福利部長,1954年發起籌辦“雅加達群進學校”。寧祥雨身居異國,卻一直不忘祖國和家鄉,1956年,他和其他華僑一起集資,在家鄉新河鎮辦了“山東華僑中學”。1967年,印尼當局掀起反華浪潮,4月20日寧祥雨被捕,逝於獄中。4月27日,5萬名華僑到雅加達為寧祥雨送葬。

許翰英[許翰英](19191971)原名許景烈,今平度市市區橋北村人。幼時喜愛京劇,1939年到北平入“鳴春社”習藝,拜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得荀派真傳。40年代時,許翰英演出於北京、天津、濟南、南京、上海等地,因技藝精湛而名噪一時。1947年曾名列全國京劇“後四小名旦”之一,1948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翰英曾參加青島京劇團,後又在新鄉、河南、南京、江蘇、徐州等京劇團任副團長、團長,他演出的許多荀派名劇,皆為觀眾所稱道。許翰英還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和徐州市人大代表。

姚慶祥[姚慶祥](1927~1951又名姚清祥,今即墨市鼇山衛鎮姚家莊人。15歲時,隨母及兄嫂去東北吉林省謀生,1945年7月參加人民軍隊,194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1月姚慶祥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作戰於朝鮮戰場。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他奉命擔任開城中立區軍事警察排長,8月18夜間,姚慶祥帶領戰士執行巡邏任務時,遭到潛伏的美國武裝人員的襲擊,壯烈犧牲。姚慶祥死後,朝鮮各界人士為他開了追悼會,在開城的竹橋附近為他立了紀念碑。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3年1月追認姚慶祥為一等功臣,並授予“和平戰士”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山東省抗美援朝分會在他家鄉修建了“姚慶祥烈士祠”。

解文卿[解文卿](1929~1947女,今萊西市水集鎮義譚店人。17歲時任村青婦隊長,在解放戰爭中,她帶領青年婦女積極支援前線,因成績突出受到膠東軍區的表彰,獲“支前模範”稱號,在區的評功會上,被評為二等功。1947年2月,解文卿為保護群眾免遭殺害挺身而出,雖受儘酷刑,仍嚴守秘密,堅貞不屈,9月28日英勇就義。

嚴力賓[嚴力賓](1957~1989今膠州市人。1979年9月畢業於廈門集美航海學校輪機專業。青島遠洋運輸公司船員,共產黨員。1989年11月18日上午,他所在的“武勝海”輪在香港合興船廠修船時,因廠方工人不慎將焊渣掉入船艙物料間,引起大火。在國家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嚴力賓同誌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挺身而出,為探明火源啟動應急消防設施,勇敢地衝進火艙,在同烈火搏鬥中,不幸光榮犧牲。年僅32歲。嚴力賓同誌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湧現出來的雷鋒式的好黨員、好船員。他的英雄模範行為,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德道情操,展示了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嶄新風貌。嚴力賓同誌犧牲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他題詞:“學習嚴力賓同誌做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李鵬總理的題詞是:“遠洋深處留下他的航跡,海員心中樹起他的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授予他“雷鋒式優秀船員”榮譽稱號,中共青島市委追授他為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青島警備區黨委作出《關於開展弘揚雷鋒精神學習嚴力賓同誌英雄模範事跡的決定》,並在青島市開展向嚴賓力同誌學習的活動。青島民俗文化青島民俗文化――

傳統文化摩崖刻石[摩崖刻石]青島地區摩崖刻石之盛,首屬嶗山,高崖古洞刻石連壁,形成了青島地區極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嶗山最古老刻石為晉代太安二年(303題刻,至金元明清各代漸增。據30年代時粗略統計,約有240餘處。其中,刻於太清宮後巨石上之康有為遊嶗山詩,共330字,並附有127字的跋,書法與鐫工均稱精絕,是嶗山最具文史價值的珍品。1980年至1982年間,青島市人民政府進行了恢複與鐫勒刻石的工作,查得殘存之舊有刻石121處,又增補刻石106處,共計227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嶗山旅遊的開發,又陸續增加了一些新的刻石。此外,平度市北部大澤山的刻石多達300多處,年代最早者為宋代政和二年(1112。

嶗山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是中華道教勝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道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布道,特彆是邱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係。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彆是由於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致使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傳流至今。門頭書法[門頭書法]青島開埠較晚,當時的許多公共場所、商店、學校、裡弄等門額上,皆由寓居此處的著名書法家題寫名稱,如青島體育場、青島市禮堂、禮賢中學、厚德西裡及老字號謙祥益、瑞蚨祥、玉生池、春和樓、順興樓等,皆為知名書法家題寫。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文化傳統又勃發生機。青島許多書法家先後為工廠、商店揮毫題名,使青島街市墨溢芳香――

民俗風物祭海[祭海]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祭海的習俗。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即墨市田橫鎮周戈莊於每年三月十九日的漁民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扮一新的上百艘漁船停泊海灘,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若雷,號子震天,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大戲開台,連唱三天三夜,規模十分盛大。剪紙[剪紙]青島地區的民間剪紙有悠久的曆史和濃鬱的地方色彩。逢年過節,家家都剪窗花、貼門箋,以示慶賀。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牆花、天棚花裝飾新房。人們常以剪窗花手藝來評品姑娘、媳婦的心手巧拙。青島地區內尤以黃島區的民間剪紙最負盛名,已有300餘年的曆史,其剪紙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近幾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並獲獎,剪紙藝人還到墨西哥、瑞典等國作現場表演。餑餑磕子

[餑餑磕子]青島地區農村的花樣麵塑久負盛名。逢年過節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麵餑,以示喜慶,後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製作這些麵食。這些餑餑磕子又稱麵模,造型質樸,圖案采用浮雕與線刻結合的方法刻成,裝飾性很強。用麵模做成的魚、桃、元寶、荷葉、蓮蓬和12生肖等象征吉祥的麵食,造型美觀。即墨市留村鎮葛村的麵模馳名遠近,這一技藝始於1802年,後經代代相傳而流傳至今。

即墨鑲邊[即墨鑲邊]明清時期,即墨縣民間就廣泛流傳著小扣鎖(又稱捏繡和刺繡等手工工藝,1918年手工藝人盧忠溪從外國洋行引進一幅意大利手拿花邊底樣,經他試做成功後,便廣為傳播。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製做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刺繡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互為異化,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手拿花邊,嗣後,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絢麗多姿的即墨鑲邊。這種工藝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珍之美譽。

泊裡紅席[泊裡紅席]膠南市泊裡紅席有悠久的曆史,據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裡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這種席是用高梁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青島草編[青島草編]草編製品是青島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遍及所屬各地農村,尤以平度市所產最為著名。草編品種有花樣辮、手編提籃、草帽、茶杯墊、坐墊、門簾、草地毯等十幾種、數百個品種,所用之原料有麥秸草、金絲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杆皮等十幾種植物秸杆和莖葉。農村婦女多以此手工藝品為家庭副業。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協調,文雅質樸,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宗銷往國外。

膠州秧歌[膠州秧歌]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俗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曆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哨呐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柳腔[柳腔]柳腔是青島地區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樸實,但因鄉音濃鬱、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哨呐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隻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

茂腔[茂腔]茂腔是青島地區的地方劇種,源於肘鼓子。清代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今青島地區的膠州、膠南等地,民間藝人吸取肘鼓之長,揉進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鹹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相結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稱為冒肘鼓,亦稱茂肘鼓。嗣後,又吸取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係。膠州、膠南、諸誠、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地組成了許多茂肘鼓戲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其傳統劇目有120餘個。

龍燈[龍燈]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名,故其龍燈舞也久負盛名。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身9節,全長11米,龍身為深灰色,每年春節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縣城表演,其串龍、大小五花、滾龍等表演程式,方圓百裡內都有名氣。中韓鎮孫家下莊於光緒年間辦起舞龍燈的同樂會,所舞之龍身長40米,晚間龍身內點燃蠟燭,光彩奪目,赫然壯觀。

九獅圖[九獅圖]又稱九獅舞,1924年即墨城北閣裡村民借鑒雙獅舞編排而成。12名演員中,4人扮成2隻母獅,7人各扮1隻子獅,1人執繡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歡騰跳躍,執繡球者穿插其中。其表演有各種程式,通過一連串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九獅圖的表演屬硬架子燈舞,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武功基礎。

漁家宴[漁家宴]漁家宴是彙合青島地區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肴、食品共80餘個品種。該宴以鮮活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規格化處理,並經複雜的烹調工序進行加工,成為一桌充滿鄉土氣息的宴席,表現出豐富的漁家飲食文化內涵。

即墨老酒[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黃酒,其釀造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正式有記載是始釀於北宋時期。它以黍米、麥曲和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黍米必齊、曲蘖必時、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熾必潔、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製而成。酒色紅褐,盈盅不溢,晶瑩純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讚許,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國內各地。

青島名人故居一多樓1、25路汽車齊東路站下為紀念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而命名的,位於青島海洋大學的東北角。二層小樓紅瓦黃牆,玲瓏彆致,是聞先生舊居。在開設的“聞一多舊居展室”,陳列有先生的著作和其他紀念物。樓前立有先生雕像,鐫刻了學生臧克家撰寫的碑文。“一多樓”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老舍故居1、6、25路汽車大學路站下1936年人民藝術家老舍那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文博士》及數篇短篇小說,都是在青島市黃縣路12號的居所裡完成的。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這位建國後被中央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的唯一作家,決定將老舍舊居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前來緬懷的遊人及國內外文學研究者數以萬計。

康有為故居和康有為墓6、26、15路,專線201、311、316、312、304路海水浴場站下青島福山路5號,康有為的“天遊園”故居,彙集了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運動中的主要人物,毛澤東認為“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一派人物”的生前舊物、文墨。現已建為“康有為紀念館”。掩映在“綠林之梢,碧山之下,滄波之上,花氣葉香,萬綠青英之中”的康有為墓,由其門生劉海粟大師提寫碑文。前來參觀、憑吊的人們絡繹不絕。

王統照故居6、26、25、8路,專線201、301、304、305、307路汽車青島路站下觀海二路49號,是我國新文學運動中湧現出的著名作家王統照的舊居,。詩歌《這時代》、短篇小說《聲》、《銀龍集》、散文集《片雲集》、《青紗帳》、著名長篇小說《山雨》即在這裡問世。1929年王統照在青島還與同仁創辦的文學期刊《青潮》,聞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吳伯蕭等著名學者也曾在這裡歡聚,切磋文學。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