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潘吉星
漆器和瓷器一樣,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麵的重要發明。漆器堅牢耐用,外表光澤美觀,體質輕巧,不但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且用於工業的各部門。我國出口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各種漆器,至今還受到各國的歡迎。國產漆又名大漆,是我國原產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樹的一種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酚。從漆樹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稱作生漆。生漆在日光下邊攪邊曬脫水以後,就成了深色粘稠狀的流體,稱作熟漆。
我們現在知道,把漆液塗飾在各種器物表麵以後,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熱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酚發生化學作用,結果在器物表麵形成薄膜,就是漆層。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種顏料或染料,就會形成彩色漆層,使漆器格外美觀。
我國古代製漆器的時候,常常要在漆裡摻人桐油等乾性植物油。在製造彩色漆器的時候,也用桐油和各種顏料或染料構成的抽彩加繪各種花紋圖案。因此形成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漆器工藝。桐油是我國特產的應用得比較廣的乾性植物油。它是從油桐樹種子中榨出來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17h29·cooh。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了桐油成膜的性能,並且把它和漆液合用,這在化學技術史上也是一個卓越的創舉。
儘管漆器製造所依據的化學原理隻是在本世紀才最終弄清,然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已不自覺地應用這種原理發明了漆器,認識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條件。從文獻記載上看,我國漆器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時期。戰國時期成書的《韓非子·十過篇》曾說:“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禹貢·夏書》更把漆列為貢品之一:“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這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氏族公社解體到奴隸社會興起,我國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記載了。記載中說到的祭器墨外朱內,這是色漆的開端,後世的漆器也多是這樣。
按漆液從漆樹中自然分泌出以後,經日曬形成黑色發光的漆膜,是容易被觀察到的。我國古代聰明的勞動人民把這種自然現象加以人工利用,從漆樹中有意識地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為原始的漆器。加入紅色顏料,就成為原始的色漆。因此上述記載必是曆代相傳下來的事實記錄。這種記載已經由近年來考古發掘證實了。例如本世紀五十年代曾經在江蘇吳江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有漆繪黑陶罐,和《韓非子》記載的時代正相吻合。在公元前十四到十二世紀的安陽殷墟遺址中也出土紅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現存最古的漆器紋飾。
春秋時期(公元前八到五世紀)已經重視漆樹的栽培。《詩經·國風》中有“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唐風·山有樞》),“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鄘風·定之方中》)等句。《尚書·周書·顧命篇》有“漆仍幾”的話。春秋晚期精美的髹漆彩繪的幾、案、俎、鼓瑟、戈柄、鎮墓獸等,都有實物出土,為有關古代文獻記載提供了實物資料。
戰國時期(公元前五到三世紀)已經設有官營的漆林,由專門官員掌管。《史記·老莊列傳》中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嘗為漆園吏。”戰國時期的工匠還初步認識到漆膜對器物的防腐保護性能。《考工記》中說:“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從兩周到戰國這段時間裡,用漆塗飾的車輛、兵器把柄、日用幾案、盤、奩等以及樂器、棺掉等物都有大量出土。從出土實物分析,知道這時多用木胎、皮胎和夾紵胎(用麻布)等胎型。為了防腐,後來有些木建築和金屬器物表麵也塗飾漆層,許多漆器上都繪有各種彩色花紋圖案。照明代製漆器藝人黃成的說法,“蓋取其堅牢乾質,光彩於文也。”
從技術上來判斷,戰國時期一些漆器顯然是用乾性油加各色顏料配成的油彩來繪飾各種纖細的花紋圖案的。按油彩亮度比漆大,但是抗老化性不及漆。漆產量比油小,成本比油高。把乾性油作為稀釋劑填人漆中,既可改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把油和漆合用,正可取長補短,使物儘其用。就是近代也還是這樣。我國古代還發現用蛋清和密陀僧(氧化鉛)或土子(含二氧化錳)分彆作為大漆和乾性油高聚物薄膜的催乾劑。
戰國漆器彩繪中包括紅、黃、藍、白、果五色和各種複色,所用顫料大概是朱砂、石黃、雄黃、雌黃、紅土、白上等礦物性顏料和藍靛等植物性染料。
秦漢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三世紀)油漆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並且遍及於全國各地區,各地都有出土漆器。《史記·滑稽列傳》中更有關於“蔭室”的記載,蔭室是製漆時候的特殊專用房間,因為漆酚在陰濕環境下容易聚合成膜,乾後又不容易裂紋,蔭室的設置正是為此提供條件。漢代出土漆器有勺、盤、案、奩、盒、耳杯、枕、棺掉等,內胎多是木、麻二種,麻胎的稱夾紵。漆器上還飾以金銀銅箍,叫做“扣器”,是一種奢侈品。西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篇》講到各種漆器的時候指出:“富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鐘;中者舒玉紵器,金錯蜀杯。”又說:“夫一文(紋)杯得銅杯十。”就是說一件紋飾漆杯等於十件銅杯,而金銀扣器自然要比這還貴重。
漢代在漆器主要產地四川的蜀郡(成都)和廣漢郡設置工官監造漆器。據《漢書·貢禹傳》,隻廣漢郡一處每年為造金銀飾漆器就設立了三工宮,歲費五千萬錢,耗去大量人力物力。富豪之家競相使用漆器。這類金銀扣器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出現,漆器銘文中的“黃塗工”可能和造這類漆器有關。
從出土的漢代紀年銘漆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製作年代、地點和工匠名,還反映出漆工作坊裡的勞動分工相當繁細,這為了解當時油漆技術操作過程提供了寶貴資料。漢代官營漆器作坊中,有秦工(作內胎)、髹工、上工(漆工)、黃塗工(在銅製附飾品上鎏金)、畫工(描繪油彩花紋)、髹工(刻銘文)、清工(最後修整)、造工(管全麵的工師)等工種。官中有護工卒史、丞、椽、令史等。除官工外,民間漆工經營也相當發達。《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和民諺“家有百株桐,一世永無窮”,是一樣意思。近年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是漢初的代表作。
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三到六世紀)又發明用夾紵造像。先借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再在外麵粘貼麻布幾層,布胎上髹漆並且彩繪,等乾了以後,除去泥模,就成了中空的漆塑像,又叫脫胎。當時已經可以塑造出丈八高的巨型脫胎塑像,是古代油漆工藝的一大成就。北朝科學家賈思勰還在他的《齊民要術》中有專篇論述漆器,尤其是敘述了延長漆膜耐久性的保護方法,指出“鹽醋浸潤,氣徹則皺,器便壞矣”,講到漆器遇潮濕容易生黴,須在盛夏連雨季節“一曝使乾”,利用日光紫外線殺菌。還提到“朱本和油,性潤耐日”,就是說朱砂親油性好,具有耐候性。這些精辟意見,都是根據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
在戰國、兩漢金銀扣器基礎上,到唐代(公元七到九世紀)發展為“金銀平脫”。就是把金銀薄片雕成花紋膠粘在漆胎上,上漆後經打磨推光,現出閃閃發光的金銀花紋,和漆麵平托於器表,十分考究。唐代又創製“剔紅”技術,把朱漆層層塗在木或金屬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淺花紋圖案,顯出有立體感的圖像。同時用蚌殼、玉石裝飾在漆麵上的螺鈿也相當發展。五代時候的朱遵度為了總結曆代漆工的經驗,寫出《漆經》一書,是最早的漆工專著。可惜,這樣一部重要的書後來竟沒有流傳下來。
唐代的剔紅在宋元時期(公元十到十四世紀)很盛行,又稱“雕紅”,底胎用貴金屬。明代的張應文《清秘藏》中說:“宋人雕紅漆器,官中所用者多以金銀為胎,妙在刀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鮮,漆汲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烏獸,皆嚴若圖畫,為佳絕耳。”這類器物至今仍有傳世,確實名不虛傳。還有一種叫“犀皮”的漆器,也以宋代所製的比較好,塗的是朱黑黃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宋人李誠(?—1110)《營造法式》在講到建築用的油漆的時候,對熬煉桐油的技術有比前人更詳細的記載。
元氏以浙江嘉興的張成、楊茂二家所製雕紅最聞名,雕法圓渾。嘉興彭君寶又以“戧金”著稱。所謂戧金是填漆的一種,在漆地上先刻好花紋圖案,再填上金粉,經打磨後成器。和金銀平托相比,又彆具一格。“螺鈿,也是元代供富室之家享用的高級漆器,除蚌殼外,還飾以各種顏色的珠寶玉石,組成一幅美麗的畫麵。
明清時期(公元十四到二十世紀),油漆技術繼續發展。明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到1398年)就在南京設立漆園、桐園,種漆、桐各千萬株,以示提倡。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到1424年)又在北京果園廠設立官局製造雕漆,由元代著名漆工張成的兒子德剛等名匠在裡麵操作,用鍮、木、錫料作胎,專供禦用。宜德年間(公元1426年到1435年)的剔紅、填漆尤其優美。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到1572年),新安的民間剔紅藝人黃成的作品,可以和官局果園廣製品媲美。
黃成還寫了《髹飾錄》一書,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由嘉興漆工楊明為它作注。這書分乾、坤二集:乾集講漆器製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舉了各種漆器可能產生的毛病和原因;坤集敘述漆器分類和各種漆器的幾十種裝飾手法。這是現存一部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
請代以來基本上承襲了前代的技術。嘉慶、道光年間(公元十九世紀上半葉)揚州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所製鑲嵌、雕刻、造像等都有傳世作品。後來油漆技術沒有很好地發展,有些技法反而失傳。我國漆器和髹漆技術很早就流傳到國外。朝鮮、蒙古、日本等東亞國家,緬甸、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亞、西亞各國,都在很早以前的漢、唐、宋時期從我國傳人了漆器和油漆技術,並且分彆組織了漆器生產,構成亞洲各國一門獨特的手工藝行業。漢代四川廣漢郡官漆作坊生產的紀年鉻漆器在朝鮮北部有大量出土,蒙古的諾因烏拉古墓群也出土不少漢代紀年銘金銅扣漆器,也是蜀郡漆工所造。日本正倉院至今還收藏著唐代泥金繪漆、金銀平脫等。
我國漆器經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亞人再向西傳到歐洲一些國家。在新航路發現以後,中國和歐洲間直接交往,又通過葡萄牙人、荷蘭人等不斷把我國漆器販運到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的歡迎。公元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歐洲各國仿製我國漆器成功。當時法國的羅貝爾·馬丁(1706—1765)一家的漆器聞名於歐洲大陸,以後德國、意大利等國的漆業相繼興起。最初的製品風格仍舊脫胎於我國,就是歐洲人所謂中歐混合體的“羅柯柯”藝術風格。像瓷器一樣,世界各國的漆器也受惠於我們祖先的發明。
和漆器一起,我國的桐油也從公元十六世紀經葡萄牙人輸入歐洲。在這以前,歐洲人從公元十二世紀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254—1324)的遊記中已經知道了桐油。由於桐油的乾性比亞麻仁油強,所以十九世紀後半葉我國桐油運到美國後,便用來代替亞麻仁油製造油漆。1902年美國才開始種植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