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年,東漢宦官湖南人蔡倫任“尚方令”、管皇帝生活用品的生產與供應,有機會接觸各種工匠,他總結前人經驗,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等造紙,紙的品種增多,質量提高。從此人們有了專門用來寫書、印書用的紙。
到隋唐時期,紙寫本書傳往世界各地。這之前,早在公元前150年,我國就開始用一種絲質纖維做造紙原料。公元前100年許慎寫的《說文解字》就有“紙、絮也”的說法。絮即絲棉。考古學家從新疆羅布淖爾發揚的西漢霸橋紙,至今已有2000多年。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湖南人蔡倫任“尚方令”、管皇帝生活用品的生產與供應,有機會接觸各種工匠,他總結前人經驗,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等造紙,紙的品種增多,質量提高。從此人們有了專門用來寫書、印書用的紙。
到隋唐時期,紙寫本書傳往世界各地。這之前,早在公元前150年,我國就開始用一種絲質纖維做造紙原料。公元前100年許慎寫的《說文解字》就有“紙、絮也”的說法。絮即絲棉。考古學家從新疆羅布淖爾發揚的西漢霸橋紙,至今已有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