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建築在後藏仲曲河穀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稱為薩迦寺。因寺院圍牆塗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所以薩迦派又被俗稱為“花教”。
薩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法流兩支傳承。
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彆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薩迦派教義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係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到公元13世紀即中原社會進入元朝時,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薩迦派的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讚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羅追堅讚,分彆為元帝國的鞏固作出巨大貢獻。八思巴被封為帝師,並奉命創製了“八思巴文”。這種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為蒙古的社會、文化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薩迦派的主寺是薩迦寺。其佛殿後的藏經庫可稱作是智慧的儲存庫,所藏一萬餘鐘佛經、佛典,是八思巴時期集中了衛、藏、康三地區的繕寫家用金汁、銀汁、朱砂、寶石和墨汁精心抄寫的,堪稱佛教中之珍寶。薩迦寺另有―‘部“方經”,長、寬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夾板保護著,全部用金汁寫成。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整個薩迦寺共藏佛教經藏四萬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貝葉經”。有人稱薩迦寺為“第二敦煌”。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薩迦派於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所設立的德格印經院,這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刊刻藏傳佛教經書、各教派重要著述、曆法和醫學等於餘種典籍,對保護、弘揚藏傳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