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是藏傳佛教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以噶當派教義為基礎,吸收其它諸派的精典教義而創立的。該派勢力之大,影響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並論的,達賴轉世和班禪轉世係統都出於該派。藏區五大寺廟,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爾寺、甘肅省的拉卜楞寺均屬該派。該派的形成使藏傳佛教哲學思想臻於係統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此派占據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由於該派僧人帶黃帽,俗稱“黃教”。
格魯派的創建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紮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甲瓊寺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由師勸說並助其赴衛藏深造。先後遊學了當時有名的噶當寺院,係統地學習了噶當派的教法,接受了噶當派思想體係。此外還依止穹布勒巴和薩迦派、覺囊派、噶舉派的諸多大師,學習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無上部的《密集》、《勝樂》、《大威德》、《時輪》等。他把噶當派和其它派彆大德的顯密教法熔為一爐,構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體係,為他後來建立格魯派打下了基礎。
格魯派之創建開始於宗喀巴,然而發展使其成為完整之派風,實有賴於大師眾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師為推行其改革計劃故建甘丹寺,意義非常重大。宗喀巴逝世後,弟子們本著大師遺願,發揚其宗風,又分頭建寺。
由甘丹主寺最早發展出來的為哲蚌寺,該寺創建人為紮西班丹。紮西班丹,通稱降仰卻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顯密,講聽傳授,一遵宗師規製。奉師指示,1416年在拉薩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內成立七大紮倉,實施宗喀巴教學的改革計劃。以後達賴第二、第三、第四輩均在此坐床。五輩達賴在此建立甘丹頗章宮,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宗師弟子釋迦耶協,通稱降欽卻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師晉京,朝拜明永樂皇帝,受封為大慈法王,回藏後將皇帝賜和帕竹政權官員的資助,於1419年興建色拉寺,寺在拉薩北郊,寺內分顯宗二紮倉、密宗一紮倉,傳播宗師學說。哲蚌寺、色拉寺與母寺之甘丹寺,合稱為衛部的三大寺,後來又修建起藏部的劄什倫布寺,合稱為衛藏四大寺,各寺內均成立學院,分科修學顯教,此後又相繼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公元16世紀時,哲蚌寺又認定根敦嘉措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轉世,作為第二輩達賴,追認根敦朱巴為第一輩,創興達賴的活佛轉世製度,用教主製來保證格魯派的發展。第五輩達賴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於是政教大權,集於一身,格魯派之發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證。劄什倫布寺僧又認定洛桑卻季堅讚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轉世,從此衛藏的政教合一製得到更加鞏固。格魯派在政治上的得勢,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擴展,使黃教寺廟幾乎遍及於阿裡、康區、青海及邊遠之蒙古地區。
格魯派是在噶當派的教義思想和行持作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稱為新噶當派。宗喀巴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在密教方麵,噶當雖有密法,但未廣傳。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應成派許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無空性名,則不能了解空性義,更無法從之求證。要而言之,一切諸法皆由分彆心所安。勝義、世俗皆屬名言安立而有,若就勝義則為空性,勝義、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雖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然與分彆安立之理無違,以其為佛一切種智所安立故,聖凡之境雖有不同,而分彆安立之理則無有異,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種智亦如是安立。這就是格魯派中觀應成派的空性之見,也是格魯派的中心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