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順帝年間,有一個名宮崇的人,到皇宮獻\"神書\",書名《太平清領書》,有170卷,未被皇帝采納。後此書逐漸流傳開來。即《太平經》。唐人記載,此書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乾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太平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是《道德經》的思想繼承,如對\"道\"為天下之母,道生\"萬物\",求道之法的根本為靜等,此外,《太平經》還發展了\"一\"和\"氣\"的概念,認為\"一\"是物質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氣,命之所係屬,眾心之主也\",\"氣\"就是元氣,\"夫物始於元氣\",天地人本來自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太平\"是太平道的社會理想,《太平經鈔》上說:\"太者,大也,言其積大如天,無自大於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無複不平,此若地居下執平,……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複有害,故曰太平。\"《太平經》以三統神學思想貫串於人,視人為神、精、氣\"三氣共一\",為神根也,……神者受之於天,精之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認為\"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氣不絕則神不去,\"因此《太平經》提出\"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
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張角,他曾讀過《太平經》,張角有兩個弟弟,一名張寶,一名張梁。張角手下另有八名弟子,在組建太平教的過程中,這些人發揮了重大作用。據史書記載,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他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傳教義,準備太平教起義。經過十餘年的活動,信徒總數達到數十萬之多,傳播範圍很廣,聲勢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組織單位為\"方\"。大方有信徒一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帥統領。大小方共有36個。
後太平道起事,史稱\"黃巾起義\"。《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太平道起義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自稱\"黃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後漢書?靈帝記》)
後太平道遭到鎮壓,逐漸勢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