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派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上清派(1 / 1)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以專門傳播習煉《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是由《黃庭經》而衍生出的道經係列,也稱《大洞真經》。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

上清派的重要經典《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黃庭經》的經文都是七言韻文,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修煉關鍵是男藏精,女藏胎,認為人以精為本,以氣為根,使人\"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它的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其調息法,就是\"太和陰陽氣\"能通過運行,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經和醫經的五臟有神的說法,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陶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南史·陶弘景傳》),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歸隱以後,陶弘景仍\"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塗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曆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由於他的學識和造就,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禮問。他開創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雙修的態度。由他編寫的《真誥》以輪回轉生和地獄的說法,代替了\"承負\"和東嶽主人魂魄的傳統說法。陶弘景晚年\"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麵\"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係。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係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他對於養生學、醫藥學和煉丹術也有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養性延命錄》中,此書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遊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欲。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宗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遠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師,為茅山宗進入唐代以後的興盛,打下了重要基礎。王遠知出身於官宦之家,極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死後,在高宗調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贈為大中大夫,諡號升貞先生。四年後又獲贈紫金光祿大夫稱號。吳筠頗有才氣,文章詩賦在當時都有佳評,得到唐玄宗的欣賞。玄宗曾問他關於道法的事,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非紙劄耳。\"吳筠著有《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對道教煉養義理學說有很大貢獻。第13代宗師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中宗神龍元年(705)入道,開元年間從司馬承禎學道於王屋山,在嵩陽生活了20多年。玄宗對他極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中稱他\"道高紫府,學總黃庭\"。天寶年間,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賜的玄靜先生稱號。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陽觀。

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曆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師朱自英曾為真宗祈神賜子,後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

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後可能融入正一道中。


最新小说: 人在修真界,吐槽出天地異象 飼養男魅魔觀察計劃 我是妖魔的心上人 流動美食攤,全網對我又愛又恨! 刷爆七個獸夫厭惡值,雌性頂不住 大唐40K:盛唐武士亮出光刃 極品全才神婿 沈總彆跪了,太太嫁給你死對頭了 焚天灼世錄 第一萌寶:總裁爹地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