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麵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儘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書法家及作品:
智永(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他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起來象塚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塚”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鐘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此為智永《真草千字文》,線條飽滿,筆意飛動,運筆,結體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評其書謂“智永得右軍之肉”,於此可得印證。其《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非常接近,便於初學。
魏碑代表作
1)爨寶子碑:南朝沿襲晉製,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爨寶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製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樸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2)爨龍顏碑:《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征。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奇逸,舒斂自如。康有為評說:“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3)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書法多用圓筆,變化巧妙;結體寬博,氣魄雄偉。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