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素有“人傑地靈”之譽的安徽“文鄉”桐城(現屬安慶市),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久負盛名的“桐城派”文化。“秉性孤傲,文思泉湧”的大文士“戴名世、方苞、姚鼐”等等皆領“桐城派”文化之主流。
實際上,桐城不隻是“文派”著名,“桐城畫派”也可謂獨具特色。因“文派”之名太盛,而忽略對“畫派”的開發研究,這是十分遺憾的。據查有關資料得知,明清兩朝,桐城縣畫家就達一百多人。一縣之中,能湧現如此眾多之畫家,這在曆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北宋時期,聞名天下的大畫家李公麟(人稱李龍眠,桐城龍眠山莊今坐落在龍眠鄉雙溪村李莊,遺跡尚可辨認),就是開“桐城畫派”的傑出人物。《安慶府誌》曾載:桐城龍眠山“擅江北名山之勝,宋李公麟歸老於此。”由此可見,李氏晚年就終老於家鄉桐城龍眠山。李龍眠由於精湛無比的繪畫(白描)造詣,故在中國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曆史地位。且與“蘇軾、蘇轍、黃庭堅”等大學士相交篤厚,詩畫暢遊於天地之外。明桐城名士孫中夔有詩曰“居山莊猶在,園林看轉移。山川渾日舊,花鳥自今時。月散花椒影,煙沉蘭竹枝。閒來搜勝跡,登臨客心悲。”可見其對李龍眠的追思之情。
被世人尊為“父子宰相”的大學士張英、張廷玉父子,不僅官拜一品,且家族世代及第登榜者甚多,故深受清帝之恩寵。
廷玉長子張若靄高中雍正十一年(1723年)榜眼。雍正(胤)親授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直南書房。廷玉十分自豪地說:“我家門有幸,世代簪纓,有望矣!”然天不延年,若靄隨扈五台,馬上繪圖,嘔血卒(年方34歲)。嗚呼!英年早夭,聞者痛惜也。
張若靄,字景采,號晴嵐,室名藕香書屋。工書畫,精鑒賞。凡清內府所藏之名畫,悉經其品鑒賞題。由於所見名畫甚多,故使自己畫藝速進。其山水、花鳥作品,胎息王穀祥、周之冕之遺貌。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圖》可謂入王畫之神韻,榮膺中國古代名畫之一,此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石渠寶笈》、《國朝畫征續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及《筆嘯軒書畫錄》等書對其繪畫造詣多有很高之讚譽。
廷玉次子張若澄,字鏡壑,號默耕、龍眠山樵,室名繡碧軒。與兄一樣,中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三充鄉、會試同考官,一主湖南鄉試,曆官內閣侍讀學士;工畫山水,所存代表作《秋林疊峰圖》及臨文征明《溪山深雪圖》賞玩後,令人矜平躁釋。依據《熙朝名畫續錄》載:鏡壑擅畫《秋林迭嶂》。其畫深得皇家禦府之賞識,多被內府珍藏。乾隆帝在欣賞其所畫的一幅《梅花圖》後,興而題詩褒獎,以視器重。
桐城張氏一門,世代為官,深受皇上之恩典,可謂“門第榮耀,世不多見”。其家族能詩善畫者不乏其人,為奠定和繼承“桐城畫派”的健康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今奉上桐城畫家吳廷康《耄耋大年圖》中堂畫,以求共賞。
吳廷康(1799―1873年)字讚府,號元生、雲山、晉齋等;桐城人,善書畫,性嗜金石考證;進士出身,道鹹間在浙江某縣為官十數年。祝嘉《書學史》讚其為“篆隸鐵筆,直窺漢人”。嘗以為“漢晉鐘銘、印文、銅器、碑帖、瓦當之屬,可一一取證磚文。”家藏古物甚多,皆親手摹勒考辨。
此幅《耄耋大年圖》,縱98厘米,寬46厘米,紙本立軸。畫麵構圖空靈,筆墨極富金石之氣。作者寫竹寥寥數筆,皆古意盎然。一懸空山石上,側麵站立一隻黑貓。貓在落墨過程中,仿似一筆完成,墨團效果甚感遒厚滋潤,生動傳神,正靜靜地注視著遠處剛剛飛來的一隻蝴蝶。畫麵著墨無多,然意境靈動致遠,頓使畫麵鮮活。
畫右上題有一詩,頗有意境。詩曰“富貴身常樂,平安意太和。隻(祗)因驚蝶夢,乘隙捕來多”,落款“雲山作”(吳廷康號),蓋朱文疊篆“吳廷康印”,左下一閒印模糊不可辨。《遲鴻軒所見寫書畫錄》、《清代畫史補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等皆給予其書畫很高之評價,其書畫“安博”、“桐博”皆有收藏。
鑒於“桐城畫派”畫家人數甚眾,不少畫跡今已無從尋覓。囿於篇幅和個人水平之限,疏漏處在所難免,誠望諸方家惠教匡正。
/blib/tps/1/9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