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裡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麵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裡。這裡香山(東)與龍門山(西)對峙.伊水於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座大熱門闕,史稱“伊闕”。隋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麵對“伊闕”而始稱“龍門”。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前後(公元493年)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雕鑿不斷、東西兩小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40餘座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約占60%。其他時代窟龕約占10%。
北魏時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等。
古陽洞是龍們石窟中開鑿年代最早、雕刻內容最豐富的洞窟。南北兩壁各雕三層佛龕,龕內有身著袒右肩袈裟結跏跌坐的釋迦像;有袒上身、下著裙、兩腿交叉在獅子座前的彌勒像:有著褒衣博帶袈裟的釋迦和多寶玉佛並坐像。大小龕像造型秀美,龕楣及佛像背光精巧富麗,並有極富變化的裝飾圖案和佛傳紋樣,屬龍門石刻中的精品。金石學家、書法家所矚目的北魏書法代表作”龍門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該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後做功德而營造的、公元500年,先在靠近山頂處鑿窟,由於“斬山太高,費功難就”。於正始二年(505年)“下移就平”到現在的位置。到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完成,曆時約二十四年,用工八十萬零二千三百六十六個窗頂雕飾華蓋地麵作蓮花池狀,前壁兩側的‘帝後禮佛圖”是當時宮廷生活、儀仗製度及佛事活動的真實寫照。
蓮花洞由於窟頂刻一高浮雕大蓮花而的名主佛為立姿的釋迦牟尼像,兩旁二弟子二菩薩脅侍,為釋迦雲遊講經說法像。
龍門石窟唐代的代表性洞窟有奉先寺、萬佛洞、潛溪寺、看經寺及大萬伍佛洞等。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規模最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主佛盧舍那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豐頤秀目,嘴角略翹,稍含笑意,微微俯視的雙眼恰同信徒們仰視的目光交會,形象既莊嚴雄偉又不失睿智慈祥。左側老伯迦葉嚴謹持重。右側阿難文靜虔誠;文殊、普賢二菩薩身著盛裝,佩帶瓔格寶珠;護法天王身穿甲胄,手托寶塔,足踏地鬼,身軀壯碩,嚴肅鎮定。金剛力士剛強威猛、袒胸赤搏、咄咄逼人。二菩薩的外側還各有一頭梳雙髻、身著長裙、足登雲頭鞋、含睇微笑的供養人像,這組群像如重星托月襯映出了盧舍那佛的崇高形象.充分顯示了盛唐藝術的至高境界。
萬佛洞內兩側壁下的伎樂神有的奏樂,有的起舞,裙帶飄拂,形象生動。洞外的觀世音菩薩像身材勻稱,神態含蓄而微妙。
東山萬佛溝的西方淨土變,相傳為白居易捐刻,實中的菩薩與歌舞伎樂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看經寺內的禪宗二十九祖羅漢像基本和真人等縣,表現了這些佛教史中重要人物的不同經曆、性格和特征。
龍門石窟第1074窟內地麵上,排列有八角形和圓形相間的淺槽,可能是當時用來存放經卷的?在賓陽洞與敬善寺區,分布有唐高宗時期雕鑿的優填王像,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東山擂鼓台院內廊內有來代理學家朱熹、清代劉墉的真跡字碑及五十年代以來收集的零散雕刻五十餘件。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