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開封(1 / 1)

李潤田古都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上,是隴海鐵路上的要站之一。

古時,開封稱為大梁,又名汴梁,開始在此建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在開封建過都的共有七個朝代。這就是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漢時期的梁孝王,也曾一度把開封作為他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元末農民大起義時,紅巾軍首領劉福通也曾把開封作為他們所建立的農民政權的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又曾一度把開封定為他的北京。所以,至今留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借助汴水漕運的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五千多年前,在今開封城附近,就出現了聚落,為我國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到了春秋時期,這一帶是鄭國之地,鄭莊公命鄭邴在這裡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作為當時囤糧儲粟的地方。城的位置在今城南二十多公裡的古城村西北,朱仙鎮東三公裡處。

在開封最初建都的是魏國。魏國由於任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社會改革,所以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四世紀中葉,魏國一方麵想控製中原土地,另一方麵要回避秦國的武力威脅,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便把魏國的首都從山西高原上的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遷移到今天開封這個地方,並在這裡建築了一座城,命名為大梁。魏惠王遷都到大梁後,又稱梁惠王。開封作為一個都城的誕生,它的曆史應該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上古時期開封自然環境是優越的。不僅地理應置適中、地勢平坦、氣候溫和,而且河湖密布,水道四達,這一切都有利於農業和交通的發展,有利於開封這座城市的形成和繁榮。

魏國遷都到大梁以後,仍然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方圓千裡,人口眾多,到處是農田和村莊,十分富庶。因此,戰國時期的大梁,也是很繁華的。大梁城作為魏國國都的時間,長達一百三十餘年,前後經過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等六代國君。在這一百多年中,大梁不僅是魏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成了一座有名的大城市。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朝大將王賁去攻打魏國大梁,由於久攻不下,王責便扒開浚儀渠引水灌大梁,結果使城毀魏滅。這是開封城曆史上第一少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和打擊。從此以後,開封在五六百年內一直處於衰敗不振的狀態,成為一個普通的郡縣。當時秦在此設浚儀縣,屬三川郡。浚儀縣名稱是以縣北有浚水渠而得。與此同時,秦朝還在開封故城另設開封縣(在今城南五十裡地方)。

漢滅了秦以後,浚儀屬陳留郡。陳留在浚儀東南二十多公裡處,是楚漢戰爭的要地。鸝食其曾對漢高祖說過:“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由此可以想到開封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到了東魏,在此地設置梁州。北周時期因開封瀕臨汴水,為黃河與淮河間的水運要地,故改名汴州。隋大業初廢州為縣,屬滎陽郡。唐朝時仍置汴州。“水陸都會”的汴州,後來又是宣武軍駐地,成為一個軍事重鎮。李勉節度使重建汴州城,往來長安、洛陽和東南的達官、富商,巨賈等,多在此盤旋。當時一些文人例如社甫、李白等,還在這裡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五代時期,梁、晉、漢、周四個朝代都建都在這裡。後梁朱全忠升汴州為開封府,稱東都,成為國家的首都。後晉、後漢、後周又稱其為東京。當時軍閥為篡奪帝位,攻戰連年,還勾引遼兵入境殺掠,使中原地區殘破不堪,人民深受苦難。直到後周,才開始出現了轉機。後周的第二代皇帝周世宗(郭威的義子柴榮)在政治上有勵精圖治的大誌,在行動上確實做了不少開疆拓土而促進統一的事,就是在開封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上,也有不少貢獻。自後梁以來,開封隻有國都的虛名,情況基本上保持原來的舊樣。周世宗為了把開封建設成為一個象樣的城市,對京城的建設曾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在公元955年,他下詔擴大開封的外城,夏初先立標誌,冬至開始施工,到次年春耕時再停止。他規定標誌內的墓葬要一律遷到七裡以外的地方,在標誌內劃定街道、倉庫、營房範國。街道要改直放寬,達到能通大車的標準。主要乾道要放寬到三十步。公元956年調集民夫十餘萬人開始修築外城,周長二十四公裡。不僅如此,他還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恢複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道網。不僅疏浚汴水,北入丈五河,與濟水相接,還開掘汴口,使黃河與淮水相通,江淮漕運糧船達到開封,統一了水路。總之,周世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為北宋王朝定都開封,並使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大都市奠定了基礎。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的局麵。北宋存在的百餘年間,開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

當時,貫穿開封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

惠民河通蔡州,又叫蔡河,是東京城裡最南麵的一條河流。

五丈河又名廣濟渠,位於東京城的東北部。此河自開封城北,經曹州(山東曹縣西北),直入梁山濼(梁山泊),與濟水相通。北宋時期,京東路的糧食,主要依靠這條河從新曹門北麵運進京城。

金水河位於東京城的西部,自滎陽引京、索二水過中牟到達開封,東彙於五丈河。金水河是用渡槽,從汴河上橫穿而過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供皇宮用水。

蔡河北麵便是汴河。汴河由西向東,橫穿開封城,是貫穿開封全城的四條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條河流。汴河之所以重要,是指它在整個漕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例如,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據周邦彥的《汴都賦》記載:在汴河上來往的船隻,有江浙一帶的,也有江淮一帶的;所運物資,有官府的,也有私商的,真是舳艫相銜,千裡不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據《宋史?河渠忘》記載:“汴河橫亙中國,首承大河(黃河),漕引江湖,利儘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二十五公裡,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以上諸河,都是在宋朝初年完成的,相互溝通,形成一個龐大的水路交通網。

陸路方麵,當時開封有幾條乾線向四方輻射。從開封向北,經滑州、澶州(今河南濮陽)、河北大名,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向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可以通向西北各地;從開封向南,經許昌、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從開封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

總起來說,當時開封的水陸交通,特彆是水運,四通八達,這對開封能夠成為國都和全國的第一大城市起了極大的作用。

宋朝建都開封,稱東京為開封府,從公元960年到1126年,經曆了九個皇帝,共一百六十七年。北宋末年達到繁榮的最高峰,也是開封這座古城在曆史上經濟發展最旺盛的時期。當時東京是北宋最大的經濟中心,工商業都很發達。以商稅為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東京商稅在四十萬貫以上,以後又增加到五十五萬貫,占全國第一位。

東京經濟的高度發展,完全是建築在封建消費的基礎上的。手工業是當時經濟的主體,商業和近郊農業也很發達。那時經濟繁榮的狀況,概括起來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手工業發展程度相當高,已發展到手工作坊和工場。東京的手工業有官營和私營兩種,以官營的規模為最大,各種工匠達八萬人以上。第二,手工業門類多,分工細,規模大。官營手工業主要有軍器、紡織、陶瓷、製茶、釀酒、雕板印刷等。規模最大的官營軍器製造所就擁有軍匠三千七百人,東西作坊工匠五千人。第三,商業繁榮,貿易相當發達。由於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生產大大增加,商品買賣交換也相應地發展起來。當時以經商為業的有兩萬多戶,有六千四百家本錢較多的工商業者。商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大街小巷,店鋪林立,異常熱鬨。由於東京當時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所以這裡很自然地成了全國官方貿易的中心。北宋時期的官方貿易主要分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和王朝同宋朝的官方貿易;另一方麵是宋朝同亞非各國在東京的貿易。其中以前者更為重要。前者不僅次數多,貿易量也大,對宋朝的政治安定、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僅宋遼各種使臣往還就達一千六百多人,夏、女真、吐蕃、回鶻、西南蕃等族,到宋朝納貢的達二百三十多次。由於當時亞非各國的共同需要以及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宋初以來,“四夷朝貢、曾無虛歲”,東京已成了外國使節、宗教徒非常活躍的城市。朝鮮(高麗)、日本、越南(交趾、占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阿拉伯、東非各國,紛紛從海路來到中國。中國對外交通乾道已從秦漢隋唐時代的絲綢之路,轉向東南海道。貢品種類很多,以香藥、犀象及一些高級手工藝品為主。這種貿易,加深了中國同外國的聯係,有利於各國友好關係的發展。第四,由於經濟發展很快,城市人口增加十分迅速。唐代開封最盛時為玄宗天寶年間,領縣六個,有戶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六,人口五十七萬七千五百七。到宋太宗時,東京人口已號稱百萬。根據宋官府的戶口統計,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有十八萬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有二十三萬五千戶;北宋末期的崇寧年間(11021106年),有二十六萬戶,平均每戶以四到五人計算,人口達一百萬到一百三十萬,再加上常駐軍十幾萬,東京人口最多時達一百四十萬到一百七十萬。從人口構成來看,經營工商業和其他服務性行業的約占總戶數的十分之一。這充分反映了當時東京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是比較高的。

北宋時期不僅是曆史上東京城的一個極大發展時期,也是中國城市建築史上較重要的一頁。從其發展過程來看,首先是在周世宗奠定的基礎上,然後經過北宋曆代經營而逐漸實現的。宋王朝定都開封後,很重視城市建設,特彆是城防建築,他們把全城共分三重,即皇城、裡城(也稱內城)和外城。

外城周長“四十八裡二百二十三步”,熙寧八年(1075年)到元豐元年(1078年)曾擴展到“五十裡一百六十五步”,呈長方形,南北長而東西略窄,相當於今日開封四周的土城遺址。外城城門的四個正門(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新封門),因為是禦路,並雙重直門。其餘外城各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通過市區的河道水門都專設有鐵窗門,加強防守。外城主要任務是在於防禦。為此,城牆堅固雄偉,還密設有“馬麵、戰棚、女頭”等防禦建築。外城之外,還環繞一條闊十餘丈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禁人往來。這充分說明當時的城防建築,確實做到了層層設防,戒備森嚴。

裡城建築年代不夠清楚,到唐德宗(公元780804年)時,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進行了重建。裡城周長“二十裡一百五十五步”。四周共有十個城門。南壁三門,中朱雀門(一名尉氏門),東保康門,西新門(一名崇明門)。東壁二門,南舊宋門(一名麗景門),北舊曹門(一名望春門或迎春門)。西壁二門,南舊鄭門(一高閶闔門),北梁門(一名宜秋門)。北壁三門,中景龍門,東舊封丘門(一名安遠門),西名金水門(一名天波門),金水河由此門流入裡城。

東京的皇城,即大內,又名紫禁城,位於內城中央,略偏西北。外圍為裡城,又外圍為外城。這是我國傳統的國都城牆布局。例如漢、晉、北魏的洛陽城,元大都,明、清的北京城等都屬於這種類型。皇城內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得十分整齊。全城共設六門,正南為宣德門,莊嚴肅穆,金碧輝煌。整個東京城設計完善,建築講究,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高度水平。

東京的街道分布形態和城門相配合,突出的特點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城裡的主要乾線稱為禦路,共有四條。第一條是從皇宮的正門往南,經州橋,過朱雀門,到南薰門。第二條是從州橋往西,經鄭門到新鄭門。第三條是從州橋往東,經宋門到新宋門。第四條是從相國寺往北,經封丘門到新封丘門。其中以皇宮正門到南薰門的禦路規模最大。其他街道自上述四條乾線分枝,縱橫四通到各個城門。街道都作直交,成為方格子狀,十分整齊。

宋東京按城市職能,大概可分五區:第一,行政區,即皇城,為皇帝宮殿和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第二,商業區,在皇城東南部,外城東南部、東部和西部。第三,住宅區,包括裡城外城的大部分。除商業中心地外,和商業區相互交錯。第四,碼頭區,在城外運河沿岸,例如州東的虹橋、陳州門及州北五丈河,共有糧倉五十多所,專運卸漕米。第五,風景區,在四郊和裡城東北隅艮嶽一帶,前邊多為統治階級的花園和皇室的彆宮,後邊是皇帝的禦園。

東京城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地勢平衍卑濕少山,缺乏山林泉壑之勝。因此,儘管有不少莊嚴雄偉的建築,但不能取得人工與自然相互輝映的效果。到了北宋,這裡已經先後有六個朝代建都,曆時一千多年,特彆是後周的經營,人工雕琢的名勝古跡為數不少。它們大致可以分做三類:第一類是皇室的宮殿,除大內的諸宮殿外,有壽聖宮、龍德宮、延福宮、景靈宮等彆宮。第二類是皇室貴族的園圃,總共不下百餘處,著名的有玉津園、芳林園、下鬆園、藥朵園、奉靈園等。第三類為寺、觀、庵、廟、祠堂等,共有寺五十餘處,觀二十餘處,祠堂和庵廟院等六十餘處。

艮嶽,一名萬歲山,位於宮城東北。這是宋徽宗(趙佶)為了遊樂,用人工建成的園林。它“周十餘裡,高九十步”,上邊築有樓台亭閣,下邊掘有池沼,不僅遍植了花草樹木,而且還豢養了不少飛禽走獸。當時為了搜羅天下奇花異石,以供賞玩,宰相蔡京命朱到江浙一帶去尋找花石頭,用船運回開封,叫做花石綱,結果鬨得全國鼎沸,怨聲載道,加速了北宋的敗亡。

相國寺是開封曆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寺始建於南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名叫建國寺。後毀於兵火,又經唐睿宗重建。因睿宗作皇帝以前,曾被封為相王而改名為相國寺。到了北宋時期,相國寺經曆了它曆史上最繁盛的年代。寺內除有五百個銅羅漢外,還有不少宋代名畫家的壁畫。

開寶寺在安遠門內夷山上,舊名獨居寺,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09年)建。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改為開寶寺。它的東院叫上方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於上方寺院建了一座木塔。人們稱它為開寶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八角十三層。塔上裝飾得金碧輝煌。自從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這是建築最壯觀的佛塔之一。此塔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夏季為雷電所毀。

開寶寺木塔燒毀之後,北宋統治者又仿照原來木塔的式樣,重新建造了一座新塔。塔的建築材料全部改用鐵色琉璃磚。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鐵塔。

繁塔在外城東南部,正名叫興慈塔。因為它建在繁台上,所以俗稱繁塔。據北宋王寫的《北道刊誤誌》記載,繁塔是宋太祖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建造的。

繁台上最早的一座寺院,叫天清寺,它是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創建的。繁塔當時就建築在寺內。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後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從皇宮裡被趕了出來,曾經到天清寺暫住了一段時間。

繁塔的高度,從塔基到上麵小塔的尖部是三十一點六七米。其中,小塔的高度為七米左右,約相當於下麵大塔的一層。這樣,小塔跟大塔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古怪的整體,遠遠看去,就象一棵粗大的樹樁上,又嫁接了一個薪的嫩芽。

北宋時期開封的繁華情景,除了曆來的文字記載以外,特彆生動具體描繪的,要算《清明上河圖》了。這幅大型畫卷是我國古代繪畫寶庫中非常傑出的作品,它好象記錄影片一樣,真實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八百多年以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麵貌。中國曆史上那麼多朝代,能有一幅畫具體地反映某個朝代首都麵貌的,除此以外,實在不多。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金稱開封為汴京。金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遷都燕京,稱燕京為中京大興府,稱汴京為南京開封府,與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老哈河上遊的大寧城)、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合稱“五京”。

金宣宗貞二年(1214年),金為了回避蒙古的進攻,把國都南遷到開封。

開封自從被金攻陷以後,城市遭到破壞,居民流離失所。此時農村經濟也破敗不堪。

蒙古滅了金以後,於開封設南京路,以後又改為汴梁路,汴梁得名於此,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江北行省,以汴梁為省會。元朝建都於大都,大都為漕運中心,代替了開封的地位,開封從此成為一個地方性的行政中心。

明清兩代,開封的政治地位未變,經濟上是盛衰迭見,大體說來,情況稍好於金元兩代。朱元璋命徐達攻下了開封以後,對開封十分重視,升開封為“北京”,又封朱於此為周王,執行恢複農業經濟政策,例如興修水利,減稅減租等,為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明開封城一方麵繼承了北宋的東京城,另一方麵又有所改建。當時開封城也有內外兩城,大小和北宋東京相似,但外城不過是一道土基,內城則為磚築,即現在開封城的前身。城門有五個,沿襲曆史名稱,城外環壕,各設活動吊橋一座。周王府在北宋大內舊址。府後有遊觀的山亭,就是今天的龍亭。據說當時開封城的特點是“三山不顯,五門不對”,這種基本格調,長期保持了下來。

總起來說,金、元、明、清的開封,比較前代,不僅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而且城市經濟日趨衰落。雖然它還保留著地方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但是經濟發展十分遲緩,而情代比明代更有衰退的趨勢。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於北宋以後,全國的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但是,從自然條件上來看,金、元以來黃河的泛濫,是開封城市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開封曆史上無數次的黃河水災中,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水淹開封,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當時由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開封第三次圍攻,起義軍調集人馬,號稱百萬,用長期軟圍的方針,使官兵無法抵抗。為了進行垂死掙紮,官兵在這年九月十五夜間,在開封城西北的朱家寨和馬家口兩處黃河大堤上,同時挖開兩個口子,企圖水淹起義軍。這次水淹開封使城內原有三十七萬人口,最後隻剩下三萬多人。整個開封遭受到一次空前的大毀滅。至於李自成起義軍,在這次大水中並未受多大損失,他們很快又轉戰到彆的地方去了。

在曆史上,黃河侵入開封,前後共達六次,兩次侵入外城,四次侵入內城。還有其他四十餘次,泛濫於開封附近,對開封城市的危害都是十分嚴重的。黃河多次泛濫改道的結果,致使原有的汴、蔡、五丈、金水等河及蓬池、沙海諸澤,自金以後都淤沒了。元順帝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曾命賈魯修浚賈魯河,但終不能恢複舊觀,開封成了一座不通航的城市。黃河在開封四周多次泛濫的結果,水行地麵,河堤高出城內平地四十米,近城造成沙丘,城內鹽堿上發育,使開封成為一個人為的盆地。此外,由於黃河泛濫所造成的對於河湖和森林的破壞,進而影響了氣候,加深了自然災害,每當刮風時,黃沙蔽目,宛如沙漠景象。

總之,自金以來,由於黃河的多次泛濫,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也對開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範圍的交叉地帶,1905到1912年,京漢、隴海鐵路相繼通車以後,遂成為上述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受到這種影響,逐步由原來的封建城市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發展。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本侵占達七年之久(19381945年),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百餘年來,封建地主、官僚、軍閥及其帝國主義代理人,一夥一夥地輪流聚集於開封,使開封城市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畸形現象:第一,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破壞了農村自然經濟,軍閥官僚地主的壓榨,天災兵禍的頻繁,迫使大批農民四出流亡。其中一部分就流入了開封,使城市人口急劇增長,自1910年到1930年間,人口由原來的十六萬增加到二十五萬人。第二,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以通商口岸為根據地,在開封建立了不少收購站,廉價收購農產品。例如花生、棉花、牛羊雞等畜產品。這樣一來,使開封幾乎變成了他們榨取原料的基地。第三,開封成為他們傾銷商品的集散市場。從表麵上看,這一時期,開封城市工商業是有所發展的,例如早期官僚資本在這裡辦起了兵工廠、電廠等,後來民族資本又辦起了一些火柴廠、麵粉廠、榨油廠、打蛋廠、煙草廠等。特彆是開封的絲織業足有千餘年的曆史,產品種類多,行銷華北各地。但這種繁榮是虛假的,從中得到利益的首先是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其次是軍閥、官僚買辦,而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受壓榨、受剝削,他們的生活日益陷於苦難之中。第四,隨著城市性質的變化,開封市內的整體布局也起了相應的變化,主要是老城之外,即車站附近形成了新市區。這種自發形成的新市區,街道布置不規則,交通混亂,建築密集,住宅商店混雜在一起,與老城區有規律的方格狀布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開封儘管是座曆史名城,但是到建國前夕,這裡已變成市容蕭條,生產落後的一座破爛不堪的消費城市了。當時,百人以上的工廠隻有三個,連同幾十人的小廠和手工業作坊,全部職工不到三千人。市內房屋破舊,市政設施簡陋。全市鋪設道路僅有十五公裡,高級路麵也隻有三公裡,下水道十七公裡。全市人口隻有二十五萬。

建國以後,開封開始進入了新的紀元。三十多年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的辛勤努力,儘管也走了一些曲折的道路,但在各個方麵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在曆史上,開封城長期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經過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現代化工業基礎的生產性城市。目前全市擁有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機械、輕紡、化學、電子等。產量和品種也都有顯著增加。三十多年來,隨著全市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郊區的農業生產麵貌也大為改觀。糧食產量成倍增長,蔬菜生產基本上滿足了全市人民的需要。正是在這一變化的基礎上,開封市區的麵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曆年新建住宅建築麵積達一百餘萬平方米;全市鋪設道路共一百多公裡;下水道達百餘公裡。在城市布局上,不僅出現了東、西、南郊三個新工業區,還在市中心馬道街、鼓樓街等地開辟了商業區。整個市區被棋盤式的街道分成田狀方塊,布局整齊,無論東郊的新工業區,還是原來的老市區,到處矗立起一座座嶄新的高大建築。市區內馳名中外的龍亭、相國寺等文化古跡也都麵貌一新,特彆是新建立起來的宋都賓館,巍然屹立,十分雄偉壯觀。建國後新建的幾十等街道,寬闊平坦,兩旁綠樹濃蔭,與高樓大廈相掩映,顯得格外優美。南北和東西兩條交通大乾線,把整個市區聯結一起。如今,從車站到北門,從東郊到西郊,各種車輛,往來如梭,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開封,這個古老的都城,如今已經披上了時代的新裝,它還將隨著時代加速前進,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最新小说: 剛無敵,輪回者老婆求我賜傳承 完蛋!我把反派大佬撩紅溫了 玫瑰無原則,心動至上! 王者修仙:開局一隻小妲己 重生後,太夫人她隻想擺爛 裸辭做保姆,她成上流社會香餑餑 修仙風雲之恩怨情仇 桃源戰記 噬日靈骨 洪荒:先天陰陽蛟,再無金蛟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