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遵義(1 / 1)

陳永孝遵義是我國的曆史名城。遵義會議的光輝業績給遵義古城賦予了新的活力,使它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英雄城市。

遵義是貴州的第二大城市,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遵義城之所以在貴州高原上興起,是和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曆史條件密切相關的。從地理位置來看,遵義正位於貴州高原的北部。北麵是大婁山脈,地勢高峻,平均海拔在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間,最高峰在兩千米以上。整個山勢從東北延綿到西南,層巒疊嶂,萬峰插天,林木蔥籠,蒼山如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由於河流的切割,山高穀深,相對高差達四五百米。峰穀之間峭壁陡峻,關隘重鎖,曆為川黔咽喉和交通要衝。這裡關隘位置險要,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曆為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就是其中關隘之一。

遵義的南麵,被一條水急浪湧的烏江所阻隔。河流兩岸峭壁陡立,猶如刀切,相對高差在四百米左右。河床比降大,浪急灘險。行船困難。民諺說:“行遍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素有“烏江天險”之稱。這種隔江與黔中對峙的地形,在軍事上也是一道重要防線。

遵義的東西兩麵被烏江支流所包圍。西麵為偏岩河,東麵是羊岩何。羊岩坷上遊有兩條交流:西支為湘江,從北向南穿行於遵義丘陵壩子之間;東支為湄江,流經湄潭盆地。二者注入羊岩河,成為遵義往南的一條通道。遵義城就憑借這樣的地理條件,北倚婁山雄關,南瀕烏江天險,東西兩側有河流阻隔作為緩衝,並有向南的通道,顯示了遵義城的重要軍事價值,從而使它逐漸發展成為黔北的軍事重鎮。

遵義處於黔北地區烏江支流,例如湘江、湄江、偏岩河,芙蓉江和赤水河支流桐梓河的分水嶺地帶。河流分彆向四周分流。而河流穀地為古代交通孔道。曆史上無論是破產的漢族農民遷入貴州從事農墾,還是商人進入夜郎諸國從事貿易,都是沿著烏江、赤水河、綦江穀地向高原內部逐漸深入的。這樣,遵義就成為各地來往人員的歇腳地和商品交換中心,是黔北的交通要道。

在貴州高原上,凡是在分水嶺的地方,多有低山、丘陵、寬穀、盆地相間分布,地麵開闊平坦,水、熱、土條件較好,向為貴州重要的農業區。遵義正處於黔北一係列河流的分水嶺上,周圍方圓幾百裡,田連阡陌。丘陵上層層梯田,竹、茶、果、桑鬱鬱蔥蔥。氣候屬於亞熱帶,終年溫和濕潤。年均氣溫約十五攝氏度,3月到11月平均氣溫都在十攝氏度以上,7月到8月平均氣溫也不過二十五攝氏度,無霜期二百八十八天,年雨量一千毫米以上。夏季雨熱同期;冬季霜雪少見。而河流貫穿其間,流量豐沛,田水高差小,灌溉方便。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耕墾經營,使遵義周圍農產富饒,素有“黔北糧倉”之稱。這為遵義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今天的黔北,在古代屬於“西南夷”的範圍。秦以前,貴州境內已存在許多大小不等的民族部落,自封為國或邑。黔北的遵義、綏陽、桐梓地原為“國之邦”,依附於大夜郎國。秦統一中國時,就國地置縣,隸蜀郡管轄。漢武帝通西南夷,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夜郎地置柯郡,縣隸柯郡。柯郡廢後,置郎州,以恭水縣為州治,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更郎州為播州。次年改恭水縣為羅蒙縣,兩年後又改羅蒙縣為遵義縣。這就是曆史上播州、遵義名稱之由來。不過這時所建的播州和遵義縣都不是現在遵義市所在地,而是在今天綏陽縣城附近。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雲南的南詔國占了播州,達十七年之久。唐王朝對南詔國屢加征討,直到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才派楊端收複了播州。從此楊氏世襲播州領地,直到明萬曆年間。

宋時,將播州遷至白錦堡,更名播川縣,地址在今遵義縣南白鎮。原播州地更名遵義軍。楊氏後裔楊軫、楊軾兄弟相繼據守播川。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楊軫將鎮守的白錦堡遷至北麵的穆家川。這才是今天的遵義市的城址。穆家川在明代改名湘江。

當時遵義城址的選擇,從所處的位置和自然環境來看,是頗費苦心的。該城座落在婁山南麓,低山丘陵的北端,四周群山環抱,中間為一個構造盆地。盆地邊緣為紅色砂頁岩組成的脊狀山崗,象一道圍牆屏障著遵義城。南邊有老鴉山、紅花崗;西有府後山、王屏山;東北部為鳳凰山,山脊向南逐漸蜿蜒與紅花崗相接,最高峰海拔一千米左右。湘江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為本城重要的出入孔道。出東南是湘江下遊,丘陵壩子廣闊,可向南擴展範圍;出西北沿湘江而上是海龍、高坪壩子等重要的糧倉,猶如遵義城的倉庫。湘江河穀原為貴州通往四川的一條古道。可見,這座城市的選擇最初是從軍事上的考慮較多。這比起當時的白錦堡播川縣和綏陽附近的遵義軍來講,條件要優越得多。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於穆家川重建播州。從此以後,元明兩代稱謂的播州就是今日遵義市。楊軾據播州時,重視文學,曾招來不少巴蜀文人學士,這對播州文化發展有一定影響,也為以後楊粲治理播州奠定了基礎。楊粲在嘉泰初年被宋朝封為沿邊安撫使,治理播州約三十餘年。他能北抗拒蒙古軍入侵,南與水西羅甸王割據政權相抗衡,勢力相當強大,為遵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遵義城自宋代楊軫遷治以來,曆元明兩代,手工業、商業和交通日益發展,人口逐漸集中,穆家川已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城市,但一直沒有城垣。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官兵三千人修築播州城牆,這是曆史上遵義建城之始。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反叛,到次年平息。從此,楊氏對播州的統治基本結束,各地普設流官代替土官。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又再次動工修築城牆,由現在的川劇院沿湘江北上到賓館,再向西上大龍山,經玉屏山、府後山、下石家堡,過大壩子、康石橋、與川劇院連接。城垣以內,麵積大約為六平方公裡,這就是現在的遵義老城。播州從此改名為遵義軍民府。遵義的名稱就代替了播州。

清中葉以後,遵義人口更加集中,逐漸向湘江東岸擴展。從現在的新華僑向丁字口方向發展,形成新街,並朝南向獅子橋、朝北向鳳朝關延伸。鹹豐四年(1854年),楊龍喜義軍圍攻遵義,其後又有多次苗漢起義軍的興起。為防守計,於鹹豐八年(1858年)又從今新華橋頭經豆芽灣,繞孔廟上雙薦山,過白石凹,經鳳朝關,再折上桃源山,繞湘山接來峰門,再沿湘江北上回接盤安門,築成遵義的第二道城牆。這就是遵義的新城。

民國以後,廢府設遵義縣。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1955年正式設立省轄市,直到現在。

遵義以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在此召開而聞名於世。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1935年1月,工農紅軍長征來到遵義城,在這裡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黨和紅軍。當年紅軍在遵義城的活動,留下了許多革命紀念遺址,例如遵義會議會址、紅花崗下的群眾大會會場、黔北第一個紅色政權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址和回尤鄉革命委員會址、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的住地,以及紅軍總政治部、紅軍之友社、赤色工會等住地。這些是中國革命轉折的曆史見證。建國後,在當年激戰過的鳳凰山下建造了遵義會議陳列館和紀念廣場,在山上修建了紅軍烈士陵墓。對遵義會議會址等一些革命遺址也複原一新。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的光輝業績,留下的革命遺址,為遵義名城增添了光輝。

遵義在曆史上雖素稱黔北重鎮,但除抗日戰爭時期曾熱鬨一時外,整個城鎮房屋破落,街道狹窄。直到解放前夕,全市僅有麵粉、火柴、酒精三個設備簡陋的小廠和一個用汽車發電機發電的小電廠。城市工商業凋敝,居民生活貧困,到處呈現出一片淒涼景象。

建國後,根據遵義在全省所處的地位,以及周圍有煤、鐵、錳、磷、硫化鐵等多種礦產資源的條件,把遵義作為黔北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進行建設。先後建成有鐵合金、機械、電力、煤炭、化工、建材、電子等重工業,以及絲織、麵粉、印染、製茶、卷煙、製革、飼料、陶瓷、釀造等輕工業,共一百多家廠礦企業。工業職工約十萬人,工業產值比解放時增長五百多倍。在交通上,川黔鐵路縱貫南北,公路網以本市為中心,與黔北各縣和鄰省相通,內外聯係方便。城市建設發展很快。三十多年來城市道路增加五倍,其中高級路麵占一半。由於新建了遵義醫學院和遵義師專等高等學校,文化教育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遵義市已從過去僅有五萬人的城鎮,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三十萬人口、輕重工業初具規模的新興工業城市。城區已大大超過老城和新城的範圍,麵積達十到十五平方公裡。

遵義是貴州高原上的一座綠色城市。蠢立在城市中央的鳳凰山,由二十多個山峰組成,最高峰海拔一千餘米,山巒起伏、逶迤長達十八公裡。森林覆蓋麵積達五千多畝,林木百餘種,終年鬱鬱蔥蔥,百鳥啼鳴,泉水淙淙,空氣清新,被譽為遵義的“綠色屏障”和“天然的植物園”,對調節全城氣候,淨化空氣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周圍翠綠的群山環抱,湘江兩岸濃蔭密布,大街兩旁綠樹成蔭,還有綠化帶、街心花園和花池,把整個城市點綴得分外豔麗。秀儷的山川、平直的街道、依山傍水不拘一格的城市建築和原來的革命遺址遙相輝映,加上繁榮的城市經濟和宜人的高原氣候,使遵義成為黔北的一個旅遊勝地。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