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師泉與懸泉置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貳師泉與懸泉置

貳師泉與懸泉置(1 / 1)

出敦煌迎著朝霞東行,越過農田綠樹,滿目是荒涼的戈壁。當驅車來到距市區64公裡處的三危山脈下,就會看到一股清爽的泉水從穀中涓涓而流。這股泉水俗稱吊吊水,因水出自懸崖峭壁,故名懸泉。又因貳師將軍李廣利在此用劍刺來成流,故又名貳師泉。

據史籍記載,漢武帝酷愛寶馬,為獲大宛貳師城的汗血馬,便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西征大宛。李廣利出征獲勝,得汗血馬30o0匹班師回京,途經敦煌行至此山時,人馬疲勞不堪,加上天氣炎熱,沒有水喝,紛紛倒在戈壁灘上喘氣。周圍數十裡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歸,李廣利心急如焚,決定親自去找水。

李廣利來到南麵山中一看,山是禿山,穀是乾穀,進山穀不遠,迎麵懸崖擋住去路,懸崖上不知何時何人寫下了三個大字――“滴水石”。李廣利不由怒火衝天,拍打著山石說:“滴水石,不見水,戲弄行人,徒有其名,毀我三軍,留它何用?”說罷舉劍上前,對滴水石奮力一劈,隻見青石抖動,火花四迸;第二劍劈下去,黃風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封刺進去,山裂地吼,岩石開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從青石縫中汩汩地湧了出來。三軍人馬頓時歡騰雀躍,爭相痛飲。吃飽喝足,踏上歸途。由於泉有靈,人多水深,人少水淺,總能滿足。

人們為了紀念“刺石成泉”的貳師將軍,泉名為“貳師泉”。在泉旁建了一座廟,名“貳師廟”,供奉李廣利神像。並在此設置了驛站,供過往軍隊、商賈、行人歇息。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敗,常年叮咚的駝鈴聲消失了,無情的歲月使貳師廟和驛站坍塌了,終成廢墟,礫石覆蓋在上麵,變成了荒涼戈壁。就連貳師泉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了,稱此水為懸泉。但是,清泉水流依舊,從未涸竭,傳說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

懸泉置被稱為9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新發現。置,相當於後世的驛站。考古發掘證明,在李廣利伐大宛獲汗血馬的同年(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在懸泉設立了專事傳遞公文、郵件並接待過往官差、使節、軍隊的重要機構――懸泉置。這座漢代遺址於1987年發現,從1990年開始,甘肅省文管部門組織文物考古專家對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發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轟動了學術界。

懸泉置遺址的發掘,有那些重大收獲呢?

人所共知,東漢蔡倫造紙說已為曆史定論。懸泉置出土的20多張寫有漢文墨跡的麻質紙,已考定為漢紙。這一發現把我國紙張發明的時間上推了近一個世紀,推倒蔡倫造紙說的定論。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紙張。

懸泉置出土的漢簡,數量驚人,共計15000多枚。其內容非常豐富,有詔書、司法律令、官府文書、驛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它雜事諸類。內涵已從“流沙墜簡”中單純的邊防屯戍擴展至邊郡行政事務、郵驛業務和與西域的交往、商貿活動諸方麵。在一個地方能出土如此層次準確、單位清楚、時間長久、辭號連續極完整的簡牘,在國內尚屬首次。

懸泉置出土的其他遺物也極其珍貴,種類繁多,有各種農具,打獵用具,貨幣兵器,陶器服飾,穀物糧食,石硯毛筆等。這些遺物雖曆經千載,保存得卻完整如新。如帛書家信完整可讀,漆筷與現在所用的一模一樣,漆耳杯色彩豔麗,幾雙幫底開全的皮鞋將國內製作和穿用皮鞋的曆史上溯了幾千年。在殘牆斷壁上發現的皇帝詔書和醫藥方的墨書題,被稱為當今考古界的驚人發現。以上眾多遺物為研究西北曆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嶄新、豐富、確鑿的原始資料。

懸泉置遺址麵積為2400多平方米。清理出存有斷壁塢牆的居住、辦公房屋3組13間,馬廄16間及其他建築。這些建築遺址對探索漢代驛站的建築形式、布局和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這是我國西北地區漢代驛站遺址的首次發現和發掘。

來到貳師泉,掬水暢飲,頓覺心曠神信。站在懸泉置遺址上,仿佛看到當年牽著駱駝的商隊,騎著戰馬的將士,趕著毛驢的行人風塵仆仆而來,在此地休息,消除疲勞後,又匆匆忙忙地趕路。這片廢墟,曾驗證過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人生的艱難曲折。誰能想象到,李廣利“刺石成泉”的傳說,竟然把荒廢乾年的懸泉遺址奉獻給當今世人。

貳師泉與懸泉置,相依為命,同在一地。


最新小说: KTV點到校花,我一月十萬直接包養 每日躺賺一萬四,這班我死也不辭! 分家斷親,我靠空間蓋新房屯滿倉 煉氣3000層,開局收女帝為徒 鏡蝕紀元 開局執掌陰陽契 八零:天才女兒被掉包?我笑了! 江湖情長 我乃極品極女王 桃花頌之降魔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