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龍的形象,最早見於中原和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就有玉龍出土,其玉質為岫岩玉;形體寬厚,素身蜷曲成圖形;斷麵呈橢圓形,邊緣有刃;頭部較大,眼睛隱約凸起,觸角邊棱處不明顯;頸部向後飄動一寬帶式龍發;背部正中存一穿孔,用於配掛,屬於裝飾玉類。
商代王龍常呈片狀,也有少數筒狀玉龍,如“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就是筒身。這時期的玉龍,龍身短小,並出現單一的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飾,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稱“蘑菇形角”;玉龍的眼部,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期後是“臣”字形。商代玉龍以側身玉龍為多;一腿一足,以陰刻線將身與腿分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闊口部,便於係繩攜帶。
周代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是環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城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數玉龍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的玉龍常以單徹法雕琢,即一麵斜入對,另一麵陰刻線,從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麵坡”法。周代玉龍的裝飾較商代複雜,出現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並用,多采用彎曲形線。直線雕琢組較少。
春秋時期的玉龍多為佩飾,繼承了西周玉龍的裝飾意味的,並創出自己特有的時代風格。造型以璜形器為主,兩
端作對稱龍首,中間雕琢成曲折盤繞的蟠螭紋。紋飾繁簡結合。雕琢時陰陽線並用但以陰刻線為主。此時的玉龍,邊角處理圓潤,特彆重視玉器表麵的質地拋光,選料較商、周時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玉和青玉。
戰國玉龍的龍身很長,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狀;一般成對出現,龍身上的裝飾以穀紋或連雲紋為主。也有雲雷紋、柳條紋、茄狀滴水紋、丁字紋、工字紋等輔助紋飾。還出現了一條陰刻線,橫穿在兩三個小圓圈中間的極為特殊的紋飾。戰國中晚期的玉龍或玉虎,口形相似,均為大張口,形象凶猛,兩個鉗狀獠牙對峙,下唇琢成鉞形。另外龍身軀為s形的,頭部近似馬頭;龍眼多琢雕成圓形代梢、菱形、腰圓形等幾種。戰國時期的玉器雕琢工藝在繼承前代
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玉龍身常見的穀紋,製作運用了新的“減地突雕法”,工藝即先將穀紋形狀大致突現,再將四周地予減低,然後把穀組出芽彎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條尾巴均無痕跡,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戰國時期的玉器在拋光技術的運用上也非常獨特,邊角處理鋒潤,玉器的表麵打磨平滑,拋光均勻,經過二千多年的流傳,至今表麵光亮度極高,被後世讚譽為“玻璃光”。
漢代玉器以琢工精細,造型靈巧,變化豐富為特征,並流行一種外緣有鏤雕附飾的出廓玉器。而大件玉器琢工較粗,刀法簡潔有力,有“漢八刀”之譽。漢代玉龍的龍身向盤形發展,玉龍的四足吸收瑞獸的特征呈尖爪狀;龍的頭部似馬頭,龍角似馬鬃,細長尤如寬帶;龍耳極小;漢代玉龍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內圓。其形狀多種有方圓形眼、帶梢橢圓形眼,不論何種龍眼,均炯炯有神,可謂畫龍點睛。此時龍身上還出現了飛翼。有的龍近似蟠螭紋,龍尾呈單尾或岔尾。有的龍紋與其它紋飾組合的圖案頻頻出現也成為漢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故這一時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並且玉飾的體積極小,大型玉禮器和成組玉佩飾幾乎沒有發現。所以研究玉器的古書中極少見到這一時期玉器的著錄,幾乎形成了斷穀期、從迄今所見到的少量玉雕龍飾看,其基本延續了漢代玉龍的風格。
南北朝時期的玉龍,龍身細化一股刻有細獻紋;頭部呈方形,棍棒形長龍角,葉形耳;小腿細長,琢勾一二條陰刻線,突出表現龍的筋骨;龍爪寬厚,龍指尖利s龍尾呈虎尾形;龍眼往往運用重疊的陰刻線紋表現。
隋代玉龍出上較少,隋龍應以河北趙州橋石龍為典型。其特征是嘴很大,嘴角開到眼角以外,以雙勾陰線勾勒眼睛,眼球突出,腿部粗壯、腳掌厚、爪尖。
唐代的玉龍龍身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體形粗壯,圓潤豐滿,身上無紋,腹部似蛇腹,用一節節紋線表示身軀,背部琢雕出脊;一種身軀細長,從上到了龍身飾斜方格磷紋。龍角有單岔鹿形角,花葉型角兩種。頭部下額處雕有龍須。龍嘴大張向上翹,如梳子背狀。龍的大腿肌肉粗壯豐滿,小腿細瘦,呈跪臥狀,小腿與大腿之間成九十度彎曲,關節處雕琢成片腿毛。呈飄拂狀。龍尾部似蛇的禿尾。唐代王龍常伴以火珠或雲紋,火珠光焰雕琢短小,同時並發出五至七個火舌。
宋代玉龍的龍身較唐龍短小,大多素身,兩側勾勒陰刻輪廓線;龍嘴較唐龍小,下唇上卷;腿部細長彎曲,腿毛短而稀疏;龍爪肥厚,製作隨意潦草。宋代以後的火焰細長向一側飄拂呈珊瑚技狀。唐、宋時的玉龍姿態優美,富於變化其特征是注意使用陪襯紋飾點綴主題,使玉龍活躍在特定的環境中,如龍鳳成雙成對在花叢中起舞,在祥雲中騰躍行走,踏波戲珠,出海升天等等。還有獨龍在花叢中遊戲的題材。這些構思反映了當時人們賦予龍紋的一種現實主義的新的審美意識,變凶猛威武的神龍為出神入化的祥瑞之獸,使人們對龍的欣賞多於對龍的恐怖。
元代玉龍大體模仿唐代玉龍,但身軀比唐細長,婉蜒遊動,顯得威武而有生氣;角琢雕為勾角或單岔鹿形角;張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帶火焰紋肉嗜;眼睛細長,如丹鳳眼,緊貼在粗眉下,眉骨突起,顯得很有神氣;另外,嘴、鼻、眼占頭部的三分之一。元代玉龍頭型細長,發毛長長地飄拂在腦後,有的為一綹;有的分成兩股,飄拂在龍頭部的左右兩邊或上下。此時玉龍尾多自後腿下穿過,角尖上翹;元早期為禿尾,後期出現帶五至七個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壯而長,關節處有細長腿毛向後飄拂;龍掌厚實,龍爪鋒利以三爪為多,爪部多團成球狀;小腿上有表示筋骨畢露的短小陰刻線紋,這一特征為元代龍及其它獸紋的共同之處。另外,元代玉龍在脖頸部,大腿與身軀連接處都留有深雕的痕跡,體現了元代玉雕技藝粗獷有力的風格。
明代玉雕工藝較前代進一步發展,作品精細現規整,鏤空雕刻更加複雜細致,出現了“三層透雕法”、並繼承了宋、元開創的“花下壓花”技藝;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鑽鏤空法,在明代則一也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龍遊於眾多花葉之間。工藝複雜,手法巧妙,令人歎為觀止。明代玉龍的頭部線條刻劃很深,鼻子上翹,在裝飾如意雲頭後,鼻孔出現上卷的胡須;龍頭多呈四分之三的側麵,均刻雙目;雙目為小圈點眼,依龍頭上下排列,或斜排列。玉龍的發型隨時間推移而演變:早期向後飄拂,中期向上衝,後期為前衝。龍尾分若唐龍式的禿尾和本朝典
型的卷雲大長須尾兩種。明代龍腿較長,小脛細瘦,並布滿了密集短小的直線,排列整齊。龍爪在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龍居多,呈風車球狀,為明特有。龍腿關節處毛表現手法有許多種,如刻小雲頭。雲頭下再刻出短小的直線等。
清代的玉龍,頭部發毛叢生,根根豎起,呈披頭散發狀,沒有什麼規律;頭型較明代略短,雙目的眼形法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為多;龍眼多為蝦米眼,比明代更為突出;清代的龍眉、腮部以鋸齒狀線紋處理(明嘉萬時期出現,清代盛行);龍身軀短粗,雕琢笨拙;腿尾多為鋸齒狀,有的雕為一綹;龍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居多;龍爪是一爪在後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尾部延用明代,但較明式龍尾寬大。此時還盛行仿古玉雕,由於過於講究精工與規矩,造型與紋飾都顯呆板。